吳素霞
摘要:我國古代詩歌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也是所有人共同的精神財富,通過對古代詩歌的學習,學生的視野將得到開闊、能力將得到提升、人格將得到凈化。在高中語文進行規(guī)范化的詩歌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首先從背景介紹入手,接著從意象對詩歌進行分析,并且讓學生積累各種意象,隨后從朗讀的角度使學生對詩歌的內核進行體會,最后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完成對意境與情感的審美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教學
引言:
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高中語文詩歌教學逐漸趨于程式化,無法引起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而詩歌教學中重要的不僅僅有知識的普及,還包括感情的傳遞,所以本文將簡要分析在高中語文中如何開展詩歌教學才能讓學生領略到詩歌真正的美。
一、從介紹詩歌背景入手開始教學
社會歷史批評學派告訴我們在學習一篇文學作品時不能夠僅僅將目光集中在這篇作品本身,而是需要在具體環(huán)境中對其進行分析,也就是將作品的時代進行還原,將這種批評方法運用在詩歌教學中的體現就是在教學開始之前首先向學生普及詩歌寫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物生平以及思想傾向。從《詩經》開始,一直到現代,我國的詩歌寫作從來沒有停止過,有的詩歌關注的人類普遍的精神狀況,例如蘇軾“不思量,自難忘”中對亡妻的思念是人所共有的情緒,有的詩歌則只能在特定的背景下才能寫出來,例如南朝時期興盛一時的宮體詩。有的詩歌外表與內里一致,即學生讀出來什么詩歌就表達什么,有的詩歌表面僅僅是偽裝,即學生能夠讀出來的內容與真正的內容相差甚遠,例如著名的“畫眉深淺入時無”,有的詩歌一種形式能夠進行多種解讀,例如李商隱的《錦瑟》。而通過對時代背景的了解和各個詩人師承、思想、經歷、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了解,學生能夠最大程度的將詩歌還原到當時的背景中,從而對該詩歌進行精確的解讀[1]。
二、注重詩歌意象的解釋與積累
我國詩歌的發(fā)展歷史非常悠久,任何事物發(fā)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都會出現一些約定或者規(guī)定,這種約定在詩歌上的體現是豐富多樣的,首先一點就是四聲八病,即平仄與格律,很多詩人在寫作時不僅從四聲八病上下手,而且關注詩歌的韻律,即能否譜曲進行演唱,例如柳永的大多數詞。其次還包括詩歌的形式,如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絕句、律師、詞牌、曲牌等等。在詩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從題目獲取到許多信息,例如高二選修中冊的《李憑箜篌引》這一題目就透露出了詩歌的寫作對象與主題,在詞曲的學習中學生則需要將詞牌曲牌與題目區(qū)分開來,其中詞牌曲牌中一般在內容上并不能透露消息,他們只規(guī)定詞的字數,有的詞曲只有詞牌曲牌,有的詞曲則在詞牌曲牌之后帶有標題,例如高二選修上冊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最后在詩歌的發(fā)展中意象逐漸成為了詩歌的重中之重,由于古人的審美趣味偏向于言有盡而意無窮,所以意象在這種審美趨向中逐漸被選中成為意境的承載物。一般來說每個意象都有其固定的解釋,例如月代表思念、牡丹代表富貴、柳樹代表離別等等。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需要注重于對意象的積累,從意象入手把握詩人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歌的深遠意境[2]。
三、依據朗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前文提到過,從四聲八病開始,我國的詩歌就非常注重韻律性,其實在這之前的詩歌也同樣重視韻律,最典型的《詩經》就是代表,《詩經》中收錄的大部分篇章都是從民間收錄而來,而詩歌最初誕生的原因就是勞動人民在工作中的傳唱與號子,所以我國詩歌是非常適合演唱和朗讀的。盡管古代人使用的語言和我們今天使用的語言有了一定的差別,如“浩蕩離愁白日斜”中最后一個字在古代讀作“xia”,但是詩歌的一些基本韻律依舊沒有改變。同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古代人理解文章和詩歌的主要手段之一,自然也適用于現代學生,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朗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主動對詩歌進行探索。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夠盲目朗讀,而是要在朗讀之前就明確詩歌的含義特征,朗讀的主要目的是體會這種含義特征,從而將詩人的審美體驗轉化為自己的審美體驗[3]。例如在高二選修上冊李白《將進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網絡上找到許多朗誦此詩的錄音或者視頻,教師將其下載下來為學生們播放,通過這些朗讀家們的朗誦,學生能夠感到仿佛回到了李白的時代一般,對此首詩歌產生深厚的興趣。
四、通過意境和感情的體驗完成審美分析
意境和感情是詩歌主要表達的部分,也是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們的著力點,關于此部分的教學方法廣大教師們都做了非常多的探索,本文認為在教學時需要從情景營造入手,通過情景的營造讓學生產生感同身受的感覺之后才能展開進一步的教學[4]。例如高三語文選修下李白《蜀道難》的教學中,傳統(tǒng)教師們往往只注重向學生強調李白表達方法的精妙,而學生們僅僅靠想象很難獲取李白相同的感受,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尋找關于蜀道的照片,將其向學生播放,營造出具體的教學情景,學生出于對蜀道的險難自然就能體會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進而完成該詩歌的學習。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詩歌的審美與道德教化當做教學的主要目標,綜合從詩歌的寫作背景、意向分析、情感表達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力求學生能夠獲得與詩人相同的審美感受,從而提升個人的審美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許伯純.文本細讀在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文理導航(上旬),2014(28):23-24.
[2]邢曉寅,岳楊,曾蕾.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高中現代詩歌朗讀教學策略探究[J].教育研究,2021,4(2):27-28.
[3]隋德新.淺談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5,12:157+181-182.
[4]尹潤竹.分解式教學法在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