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倩
摘要:語文是小學教育中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語文教育是充滿情感的教育,情感與愛心是語文教育的兩大關鍵詞。學好語文的一個核心方法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如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齊驅并長,老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但要讓學生學習更多的基礎知識從而擴大知識面,更為重要的是要注重提升學生在情感方面的感受力,促使學生從小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只有將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才能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素質教育下的教學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對學生來說,有三個利于。首先,閱讀得其法,有了共情能力才能在閱讀過程中心靈受到一次又一次的觸動和激發(fā),能夠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其次,寫作有感情,學生有了共情能力,可以感同身受自己筆下人物的命運起伏、情感變化,這樣寫出的內容才具備真情實感打動讀者;最后,表達有魅力,鼓勵學生在表達過程中融入共情能力,這樣表達出的內容才更有魅力。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不僅能提高語文成績,而且在一次次的觸動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對文字的敏感因為文字而生成一個更大的世界,讓學生的內心變得更加充盈、凝和。
一、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1.調控學生的感性思維
小學時期由于學生的年齡不同,他們對情感特征的感知也存有一定的差異,表達情感的方式也迥乎不同。小學時期的學生年齡較小,尚未具備豐富的生活閱歷,同樣也缺乏對情感的領悟以及對事物判斷的能力,那么就需要教師以及家長為他們點亮指路明燈,在老師和家長的諄諄教導之下才能使學生在小學階段形成良好的性格、養(yǎng)成優(yōu)秀的品質,促使他們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去享受生活的美好、感受世界的奇特。
2.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持續(xù)不斷地感受文章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感情,理解感情的內涵,使學生在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學習方式以及濃烈的學習氛圍之下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轉化為自己的情感,這樣一來,不僅僅能使學生在學習語文時變得更加能夠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為日后初中甚至是高中的語文閱讀理解打下基礎。因此,我們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注重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以此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操。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以及價值觀。[1]
二、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1.組織人際合作,活躍語文課堂氣氛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活潑好動,而課堂中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更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yōu)化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小學生對情感教育的感悟效果。教師在課堂開展情感教育時可以結合小組合作的方式,老師列舉幾個情感,讓學生對各種感情進行小組間的討論,各有各的見解,引導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進行情感碰撞。小學階段的學生無憂無慮,對于情感也是懵懂的,在語文課堂中對情感學習以及感悟,對他們的成長非常重要。
學生在學習《畫楊桃》這篇課文時,學生需要深入理解這篇文章的中心主旨,從各個方面來學習文章中的人物、情節(jié)、描寫、情感的表達內容及方法,總的來說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來探討文章中的一些句子所要表達的情感,以及在此前所學過的表達相似情感的文章中的句子或者詞語。學生之間開闊思維的討論不可勝舉,比如成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更有才華的學生想到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句詩詞。學生在如此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下學習知識,接受情感教育,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英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更有助于加深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情感,讓學生變得更加尊重老師、愛護同學,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2.為學生創(chuàng)造積極的語文學習氛圍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收錄的文章甚至是句子、詞語都具有與眾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那么教育工作者在語文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情境化教學方式,為學生渲染真實的情感氛圍,通過讓學生與文學作品零距離接觸的方式來降低學生在理解所學內容、感悟文章所表達情感的難度。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教學工具從聲音、圖像等方面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物質環(huán)境,讓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學生能更大程度地接收到作者筆下所生出的情感。[2]
老師在教學生《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時候,完全可以利用搜索引擎來搜集與桂林山水相關的視頻、圖片等網絡資源,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觀看,使得學生在這樣一個氛圍感滿滿的環(huán)境中從視覺、聽覺等方面來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與靜還有清,促使學生對“桂林山水甲天下”深入理解。由此,學生在最大程度上能對桂林山水的美麗之處產生共鳴,從而對文中所描述的桂林之美產生向往之情,那么他們會以最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之中。
3.組織閱讀活動,提升學生共情能力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形式,老師引領學生進行閱讀,無論是課本上要求學生熟讀的,還是課外的文學作品,都能鍛煉學生的共情能力。在每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中的每個生動語句、對人物的細膩刻畫、令人感觸頗深的故事,都是令學生對情感產生滲透的重要媒介。老師可以運用集體朗讀或角色朗讀的方式引領學生喜歡閱讀,從書中感悟人生,樹立勇于開拓進取、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3],這是為師者必須明確的奮斗目標!
學生在學習《開國大典》這篇文章時,可以先從其歷史背景入手,讓學生進行感情朗讀,掌握文章感情基調,理解何為幸福、興奮、激昂。尤其是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重點語句,“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游行隊伍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句子在朗讀時情感有著語調以及語速的變化。這些飽含愛國主義的語句、情節(jié)、文章能夠激發(fā)出學生的愛國情感,促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也使學生感情滲透這個目標更容易實現。
三、結束語
小學語文教育不僅要實現學生對語文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的教育,同時也要全面滲透情感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增進學生對情感內涵的領會。小學語文具有強烈的人文情感色彩,也為對學生開展情感教育奠定了基礎。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大環(huán)境下,在素質教育并存的要求下,身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將“填鴨式”“一言堂”等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考試為輔的更為科學、利于學生學習并進步的教學模式,并且對教學方式不斷進行探索實踐,注重語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李瑩瑩.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方法[J].初等教育.2017(10).
[2]王芳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初等教育.2018(2).
[3]段春艷.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的內容與方法[A].2019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學術論壇年會論文集[C],2019:82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