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榜
廣西師范大學
中國作為文化大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演變歷程,也是一種民族文化,反映了我國的文化特點和風格,是我國的無形的財富。儒家思想是我國古代的主要思想,長期占據(jù)主導地位。
中國畫,簡稱“國畫”又稱“水墨畫”。是我國從古至今流傳的傳統(tǒng)造型藝術之一。從歷史時間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一統(tǒng)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基本上沒有確定名稱,一般讀書人都稱之為丹青,在全世界美術的領域中自成體系。中國畫在內容題材和藝術創(chuàng)作上,體現(xiàn)了古人對大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lián)的哲學、政治、道德、文藝、宗教等方面的認識。主要是用軟筆、毛筆或手指,用國畫顏色和墨在帛或宣紙上作畫的一種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形式,是琴棋書畫四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人物畫作為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中國畫取得的成就很多,其中以人物畫取得的進展和收獲最為突出,山水、花鳥則居其次。中國人物畫之所以有了較大變化,要歸因于時代的改變和對西方文化的吸收與應用。而唐寅又作為明朝文人畫的集大成者,在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方面都擁有著極高超的造詣,且對我們在學習人物畫的過程中具有非凡的意義。所以,我想主要了解一下唐寅的水墨人物畫。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這個世界存在這一種奇特的人,他們似乎不需要做頭懸梁、錐刺股、做鑿壁偷光這種事情就能夠學富五車、縱橫古今,而唐伯虎就恰恰是一個這樣的人。
圖1
唐伯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才,在他童年時,他身邊的人就這樣形容他,他也確實是天資聰穎,對什么事悟性都很高,似乎做什么事都不用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做得比平常人好得多。就這樣,在周圍的人的夸耀之下,就連他都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天才,便不再上學,終日飲酒作樂,就連古時候大多數(shù)讀書人必做的考取功名做官也不放在眼里。但就在這樣的一個天才即將荒廢的關鍵時刻,他的好朋友祝枝山前來拜訪他,承認了他的天賦,但同時也告訴他,若無十年寒窗苦讀,縱使天賦再高,也妄想金榜題名。唐伯虎聽從了朋友的勸告,開始閉門用心苦讀,終于在學業(yè)之道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弘治十一年,十八歲的唐寅準備參加南京應天府舉行的鄉(xiāng)試,考試前他聚齊了生平最要好的三個朋友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禎卿(這四個人被并稱“吳中四才子”又稱“江南四大才子”)一起吃飯,并胸有成竹地放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當然,唐寅也做到了。鄉(xiāng)試之后就是會試和殿試,唐寅已經(jīng)將目標放在了連中三元上,可就在會試時出現(xiàn)了意外,唐寅他落榜了,并且遭人陷害戴上了手銬成為了階下囚。唐寅的人生開始走了下坡路,終日飲酒作樂,流連于煙花之地,就這樣,一個偉大的詩人、書畫家從此誕生了。
在明朝,文人畫派和院體畫派逐漸趨于成熟。文人畫又被稱為“士大夫寫意畫”“士夫畫”,是古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不同于民間和宮廷畫院的繪畫,是一種集各種藝術與一身的綜合型藝術,它集書法、文學、篆刻及繪畫藝術于一體,它直接地體現(xiàn)了一個畫家多方面的素養(yǎng)。在用色和用墨上,文人畫更趨向于注重水墨的運用,用最簡單的工具、最簡練的線條語言,傳達出最深切的感受。
唐伯虎早年與文徵明、沈周這些吳派繪畫的領袖們來往比較密切,自然而然,他這時候的繪畫風格就與他們相像。例如,他的畫作《東籬賞菊圖》中的人物、風景屋宇都是沈周的畫法,特別是畫中的左面都相對空曠,在紙上留下了大片的空白,這就是沈周經(jīng)常采用的構圖方法。其中,山石的皴法、整齊的短砍也是學習沈周的畫法。
直到唐寅三十一歲前,他的畫法大多如此。在唐寅三十一歲時,他因為會試泄題案遭受誣陷入獄受辱,他從此再也無法像沈周和文徵明那樣用平和的心態(tài)表現(xiàn)自己畫作上的山水無紋、一片清明。于是,唐寅開始決定跟周臣學畫,以繼承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和夏圭的風格畫法為主來表現(xiàn)他人格上的掙扎和對所遭遇的事情的憤怒與反抗,甚至是彷徨、不知所措與無奈。就像他的《落霞孤鶩圖》,山石堅挺,用的是大斧破皴的表現(xiàn)技法,表現(xiàn)了一種激蕩憤怒的情緒,用深淺變化不一的筆墨與簡練的線條來表現(xiàn)山勢所謂的險峻。
圖2
圖3
總而言之,唐寅的畫作風格不僅僅局限于前人已有的成就,而是集各家所長,將其融會貫通,然后自成一體。不僅如此,他還經(jīng)常游訪各地,將其所見的人事物作為創(chuàng)作資本,從而讓他的作品既擁有院體畫派作家的嚴謹,又同時擁有文人畫家的灑脫與不羈。
唐伯虎從小天資聰慧,因為其祖上從沒出過讀書人,所以全家人都希望他能夠讀書做官,于是他的整個童年時光都泡在書堆里,由于出眾的才華,使他慢慢長成了一個清高自傲的少年。這樣的少年一開始總是驕傲的,不討人喜歡的,可是他總能交到最好的朋友。吳中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仰慕他,主動來跟他交朋友,可是唐寅嫌對方出身官員世家,太俗而不予理睬。好在祝枝山心胸大度,鍥而不舍,唐伯虎才敞開心扉。后來他的朋友也是像文徵明、徐禎卿這樣的才子,沒有文化的、沒有才氣的都入不了他們的圈子。
唐寅的一世主要以詩文與書畫為世人稱道。然而和中國的大多數(shù)文人一樣,唐寅也參加了功名考試,剛開始非常順利,從中秀才到中舉人再到解元,然后被世人稱之為“唐解元”。雖然在這之后的會試中,他遭人陷害入獄,但一開始他并沒有覺得仕途之路一片灰暗,而是還抱有一絲的希望。他之前寫過一首詩“人言死后還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場。名不垂時心不朽,再挑燈火看文章”來表達了他對仕途的渴望之火還未熄滅,還在燃燒。在正德九年時,明朝第一代寧王朱權的后代朱宸濠認為應該幫助其先祖拿到應有的地位而開始暗中準備謀反,四處招賢納士,招兵買馬。這時有人向他推薦了才華橫溢,但因為泄題案遭人陷害的唐寅。寧王朱宸濠利用花言巧語蒙騙唐寅使其成為他的謀士。在他應寧王之邀到了南昌半年多后,他才發(fā)現(xiàn)了寧王準備起兵造反的事實。這時寧王也發(fā)現(xiàn)了唐寅想逃走而將其囚禁監(jiān)視起來。唐寅出于無奈只能裝瘋買傻甚至在大街上脫衣裸奔才得以逃脫寧王的魔爪,并且其父母妻兒因病而死,自此以后唐寅對仕途大失所望,終日作樂于山水之中與煙花之地之間,靠吟詩作對、揮灑筆墨書畫來抒發(fā)自身的抑郁苦悶的情感并安慰自己身心俱疲的心靈,最終在痛苦與無助中走完余生。
在遭遇了兩次仕途失敗之后,唐寅對此徹底死心,但唐寅并沒有選擇自暴自棄,他回想了自己的經(jīng)歷感知到了造成自己痛苦郁悶的深層文化原因。然后用繪畫這一方式來訴說自己的遭遇和不滿。
唐寅在水墨人物畫上的造詣相當高超,不僅是在寫實上,在寫意上亦是如此。因為在兩次仕途失意后,唐寅經(jīng)常流連游走于煙花之地與山林之間,這也就形成了他的人物畫作主要是以山林游樂與仕女圖為主的題材畫作。
以仕女畫為例,《孟蜀宮伎圖》就是他在仕途失意后的代表作之一。畫中描繪了四個穿著艷麗的宮妓,一個在照鏡子檢查自己的梳妝打扮是否得體,一個手拿著胭脂盒子,讓另一個幫她檢查修整,而一個在一旁比劃著像是在指導的樣子,每一個人的樣子都認真、一絲不茍。對于年輕的女人來說,梳妝打扮本來是一件快樂的事,但對于這些宮妓來說,她們的梳妝打扮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僅僅是想博得君主的青睞,從而一步登高。但是青春就只有幾年,如果沒有成功的話就成了悲劇了。唐寅借用宮女的生活姿態(tài)其實是在暗指孟蜀后主驕奢淫逸的生活,其實是通過借古喻今的方式來嘲諷和抒發(fā)當今朝堂君王不務正事,奸臣宦官當?shù)乐率棺x書人與老百姓不見天日,有冤不得伸,有苦無處訴的不滿的、郁悶的心情。
唐寅仕途失意后的另一人物代表作是游樂于山林后創(chuàng)作的《寒峰踏雪圖》。畫中他獨自一人游玩于山林之中,而天氣又是雪后,滿眼望去一片蒼白,樹梢上沒有一片葉子,更顯得自己一人更加孤苦,這時的唐伯虎因為家人的病逝,自己無意中當了叛亂的寧王的謀士之后,身邊的朋友開始有意無意地疏遠他。唐寅用這幅畫來安慰自己的處境,也暗指世態(tài)炎涼。
唐寅的水墨人物畫的造型飄逸且高雅,他的造型造詣上有兩點是值得我們研究學習的:第一,唐寅的水墨畫人物造型是看他的用墨方面,唐寅的作品畫面之中比較注重筆墨情趣。唐寅先后向沈周和周臣學習過,年輕時也與吳門畫派的各位名家交往甚密,仕途失意后又學習南宋四大家的畫法,所以可以說唐寅的用筆用墨的技法是集諸家之所長的。而“亦行亦利”這個詞形容的就是他的畫風。唐寅的作品中這一類風格都具有以用筆簡練為主,用墨以淡雅為主的特征。其中,代表作品就是《秋風紈扇圖》,這幅作品的人物筆墨變化豐富,用淡墨表現(xiàn)衣帶,讓它有隨風飄飄的感覺,剛中帶柔,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執(zhí)扇女子的形象。畫中背景簡練,留出了大片的空白,不禁讓人有空寂之感,也讓人感受到了佳人感傷惆悵的心緒。第二,唐寅的水墨畫人物造型是看他的線條方面,唐寅在用線方面有著飄逸、疏密緊密聯(lián)系和剛柔并濟的兩大特色。唐寅的水墨人物畫的外輪廓造型和衣物造型并沒有受到傳統(tǒng)風格的束縛。唐寅在刻畫外形和衣紋時用線以細致流暢為主,這樣更加能夠生動形象地表達人物的造型動態(tài),豐富人物的肢體語言。在水墨人物畫方面有如此高深境界得益于唐寅自身的才華,這也與他自身的苦難遭遇息息相關。
圖4 《孟蜀宮伎圖》縱124.7cm,橫63.6cm
唐寅的水墨畫作品不僅吸收了宋代院體畫派的技巧,也吸收了元代人用墨的韻味,使兩者合二為一,表現(xiàn)出了剛勁有力中又帶有飄逸秀雅的品貌風骨。其畫作構圖簡單明了,畫面的層次感清晰,畫中的疏與密的關系得當。線條剛中帶柔,柔中孕剛。用墨簡潔淡雅且多變,不拘泥于傳統(tǒng)。意境平淡朗逸,清雅幽麗,超凡脫俗。
說到文人水墨畫就一定要談一談書法。這兩者是相輔相成、息息相關的。練好書法,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解決水墨畫中的線條的運用問題,例如,粗細變化、疏密變化,等等。
唐寅的書法風格一開始是源自趙孟頫一脈,其字體風格豐潤靈活多變。其中《落花詩冊》就是這時期的代表作。緊接著在其卷入泄題案,人生產(chǎn)生重大變故之后,他的書法風格又開始轉為唐朝名家顏真卿的正統(tǒng)楷書。而第三次轉變是他入住桃花庵,潛心鉆研書文詩畫的時候,開始返璞歸真,吸收各家之精華,自成一體,其風格是秀潤中帶有剛氣,嚴謹中帶有靈動?!镀哐月稍娸S》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最后一次轉變是在唐寅的晚年時期,由于遭受了寧王的蒙騙,為保命不得不裝瘋賣傻,四處躲避,這讓唐寅看透了世事,這個時期的唐寅的書法開始追求意境,用筆迅速強勁,揮灑自如,在集合各家之所長后又不被束縛。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西洲話舊圖軸》《看泉聽風圖軸》。
現(xiàn)在的很多人受到影視劇的影響,認為唐寅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風流才子,其實不然,現(xiàn)實中的唐寅因為當時受人陷害入獄后的生活窮困潦倒,身心俱疲,只能靠買字畫維持生計。雖然如此,這并不阻礙他才華的施展令其在文人畫、書法和詩文上取得造詣。唐寅的畫作清晰簡潔明了,對于要表達的人事物層次清晰明了。畫面結構布局嚴謹,無論是人物畫、山水畫還是花鳥畫都有著他獨具一格的動態(tài)美和形式美。除此之外,他還非常擅長利用背景及周圍的事物來進一步突出主體。不僅如此,唐寅還擅長借古喻今,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他的這種藝術手法正是文人畫所需要的意境的體現(xiàn)。
總而言之,我認為我可以在唐寅的書畫中學習到不少東西,我認為唐寅把他的才華獻給了中國的書畫,并將其推向了一個高峰。作為一名國畫人物專業(yè)的研究生,我們應該學習唐伯虎那樣學習各家的風格,集各家之所長,將現(xiàn)代的中國文化元素與西方的文化元素相結合,將中國畫進一步發(fā)揚光大,讓更多的人愛上中國畫。
注釋
①院體畫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后宮廷畫家比較工整細致一類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zhèn)?,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
②講求意境大于技巧,文人作畫常所謂“戲墨”就是可能和朋友喝酒喝開心了,興致來了,便開始作畫。
③《秋風紈扇圖》畫中描繪了立有湖石的庭院,一仕女手執(zhí)紈扇,側身凝望,眉宇間微露幽怨悵惘神色。她的衣裙在蕭瑟秋風中飄動,身旁襯雙勾叢竹。該畫為唐寅繪畫的代表作,不僅僅是人物形態(tài)刻畫得十分準確,線條如飛,墨色如韻,還把畫家本人的心情展現(xiàn)得含蓄而豐富,直接而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