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wèi)琴
【摘要】十七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在他的著作《大教學論》中提出:“要讓學生去看看、摸摸、聽聽、聞聞”。他提出了直觀性教學原則。19世紀俄國教育心理學家烏申斯基又在這個基礎(chǔ)上做了補充,他認為,兒童要依靠形式、顏色、感覺和聲音來進行思維。而這些,都與新課程改革中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不謀而合。并且,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鮮明世界觀的階段,學生需要在直觀的自我感受中對事物建立鮮明的了解,而物理課程,本身是一門抽象的課程,只憑教師的講授,沒有辦法使學生對教師所描述的事物產(chǎn)生直觀地了解。想要形象、具體的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就要自己去動手進行實驗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教師科學的指導,二者缺一不可。本文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時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了探究,期望能為相關(guān)人士提供一些幫助。
【關(guān)鍵詞】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動手能力
一、學生因素
學生的家庭背景千差萬別,生活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同時學生的身心素質(zhì)不一而足,每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和動手能力都迥然相異。這就導致:
1.學生認知能力不足
現(xiàn)階段,人們的生活水平穩(wěn)步提升,家長總想把最好的都送給孩子,對于孩子過度溺愛,在生活中,家長不會讓孩子去做學習之外的任何事情,總是擔心孩子會受到傷害。這就導致有些學生,不分五谷,不辨是非,對于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尚且都不了解。更何況對于物理中需要用到的器材,更是不甚清楚。而且也沒有具體的印象,這就為物理實驗中需要認清實驗器材,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2.學生動手能力差,導致學生對實驗喪失興趣
基于上述問題,學生在生活中從來不曾進行動手操作,這就導致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實驗成功度也會跟著降低,體驗感也會隨之下降。對于一些“力求成功者”而言,無疑是一次又一次的打擊,這就可能會使一些學生喪失原本對實驗和物理的興趣,最終形成“習得性無助”。
二、教師方面
對于學生實驗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狀況,教師要提前想好應對策略,運用教育機智,隨時化解各種突發(fā)狀況,保證實驗順利進行,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實驗感,同時培養(yǎng)動手能力。
這就要求教師需做到:
1.從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chǔ)認知能力入手
物理實驗中,需要用到各種各樣的器材,如:刻度尺,量筒,杠桿,滑輪,三棱鏡等,大多數(shù)同學對于這些物理器材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這就導致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意外,甚至會有危險的產(chǎn)生。因此,在進行物理實驗之前,要從最簡單的認識器材入手,將物理器材多與生活掛鉤,從學生熟悉的角度去講解、引進,增強學生的求知欲。
2.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去探究
中國當代大儒范曾說過:“好奇是科學之母”。在物理課程中,實驗的展開需要以學生的好奇心為支點,學生只有被神奇的物理現(xiàn)象捕獲住眼球,才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才會主動動腦去思考,該現(xiàn)象為何會產(chǎn)生,以及實驗可能會產(chǎn)生怎樣的結(jié)果。這時,學生才會想要動手去做,想要親自去揭開科學的“面紗”。如:在蘇科版八年級的物理中,在學習“靜電”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每人準備一把塑料尺子和一根木制鉛筆,分別在頭發(fā)上進行摩擦,去觀察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引起學生的注意。隨之,再去準備一些碎紙屑,接著用尺子和鉛筆分別在衣服上進行摩擦,再去接觸碎紙屑,觀察出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木制的鉛筆和塑料的尺子,在摩擦過程中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有什么不同?以此讓學生明白,物體進行摩擦后會產(chǎn)生靜電,并且,物體的材質(zhì)不同,產(chǎn)生的靜電電量也不同。通過對“摩擦起電”這一現(xiàn)象的觀察,學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并且親自參與了實驗的過程,增強了對實驗的信心。
3.由教師演示入手,學生實驗為主
物理課堂上,往往需要用實驗去進行教學,但是一般的課堂,通常以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為主。教師演示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直觀地去觀察物理現(xiàn)象,了解物理規(guī)律,掌握物理知識。這樣雖然能夠培養(yǎng)學生能夠觀察到實驗的過程和結(jié)果,可以提高觀察能力,卻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更不能讓學生去自主創(chuàng)新。尤其是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應以學生的主觀體驗為主,以學生的“學”來制定自己教的過程。對于教師演示來說,雖然成功率高,準確性強,但是因為學生人數(shù)多,有些學生并不能清楚地看到實驗過程和實驗效果。有些同學則因沒有動手操作,而對實驗印象不深。這樣學生一直處在被動位置,只能被動地看和聽,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展。學生對于物理的好奇和躍躍欲試的心,可能會隨著沒有辦法親自動手而被抹殺,最終對物理失去興趣。教師應該
(1)由簡入手
由簡單的實驗開始,教師演示完之后,講清楚操作流程,注意事項,交給學生自己進行動手操作,教師巡場指導,對于錯誤的操作及時進行糾正鼓勵,培養(yǎng)學生的信心。
(2)因材施教
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參差不齊,新課改認為,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教師應顧及到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在設(shè)計實驗時,根據(jù)學生的內(nèi)部差異制定不同的實驗方法和步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實驗體驗,都能參與其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3)分組進行,自主探究
實驗進行一段時間之后,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這時,教師不需要再進行演示,在實驗之前,先讓學生自己預習需要進行的實驗,自己制定實驗方法和步驟,再去進行驗證,看一下實驗方法和步驟是否合理,從而進行調(diào)整。因為已經(jīng)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動手實驗,學生對于儀器的操作和使用都有了一定情況的了解,教師只需要提醒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的危險,讓學生引起注意。初期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遭遇失敗的打擊,但是與此同時,學生積累了失敗的經(jīng)驗,并且知道了分析和總結(jié),發(fā)散了思維,學會了創(chuàng)新。
4.重視課本中的小實驗,回歸生活
物理課本中會有很多與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小實驗,要讓學生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物理的存在,讓物理與生活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對于一些不需要準備的實驗,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去之后直接動手操作,以此提高動手能力和科學常識。如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中聲音是什么一課中,聲速的講解里(蘇科版八年級上冊圖10.1-8),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之后去做蠟燭與揚聲器的實驗,通過揚聲器的發(fā)生來使蠟燭震動,以此來說明聲音是有速度的。對于一些需要準備器材的實驗,如光的色彩一課中,分解太陽光實驗中(蘇科版八年級上冊圖55.3-6),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備好三棱鏡,讓學生手拿三棱鏡,去捕捉太陽的光,這時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學生會發(fā)現(xiàn),太陽光被分解成了紅、橙、黃、綠、藍、靛、紫等色光,這種現(xiàn)象說明光不是單一的一種顏色,光是由多種顏色混合而成的,被三棱鏡分開的過程又叫光的色散。這些實驗簡單有趣,既讓學生了解了知識,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又回歸了生活,知道了生活常識,還可以鞏固書本知識,比機械的記憶要方便有效。
5.自己制作小教具,改進實驗,勇于創(chuàng)新
初中物理是把學生引進科學大門的關(guān)鍵,同時也是學生可以獲得直接知識的重要來源。但是書本上的實驗器材和實驗過程,往往并不適合學生去實際操作。這就要求教師去引導學生,改進教具,改進方法,從而進行更好的實驗,獲得更直觀地體驗和認知。教具的材料大多來源于生活中的一些廢品,用這些去制作教具,既保護了環(huán)境,又提高了動手能力,還能獲得科學知識。如在蘇科版課本八年級下冊液體壓強一課中,大部分同學都認為液體的壓強與質(zhì)量掛鉤,且成正比。這時,我們可以找來家里輸液不用的管子和針管進行實驗。實驗時,用針管吸入適宜的液體,倒置,活塞保持不動。隨后將該液體注射進輸液管中,并與針管進行連接,將針管處放低,抬高輸液管,這時原本靜置的活塞突然動了。說明,液體的壓強與質(zhì)量無關(guān),與深度有關(guān)。這樣的實驗,往往學生的積極性更高,參與感更強,學生對于實驗的理解更為深刻,同時能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增強生活技能。以達到新課改的目的。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使學生各方面達到均衡的發(fā)展。
總結(jié):
綜上所述,物理作為一門需要動手實踐的學科,學生唯有在自己動手中,才能發(fā)現(xiàn)物理世界的精彩,才能養(yǎng)成勤于動手,勇于思考創(chuàng)新的好習慣。才能跟隨世界發(fā)展的潮流,響應新課改的要求,做自己學習的主體。并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唯有親手去做,才能大膽驗證教材的真?zhèn)危褧鹃g接的知識,轉(zhuǎn)化為最直觀地了解,讓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會。
參考文獻:
[1]李曉蕓.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研究[J].科技資訊,2019,17(15):152+154.
[2]藍彩虹.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04):287-288.
[3]蘇小剛.新課程下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方法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6):264.
[4]胡彬.淺議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