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華
(浙江師范大學 國際文化與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課程思政”是2014年之后源于上海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新概念,目前已成為中國大陸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內涵和導向。課程思政教改大多數(shù)是針對中國本土學生的課程教育而言,實際上中國高校開設的外國留學生課程也應該包含思政教育,實行課程思政教改,特別是文化類型課程更是如此。因為中國高校開設的外國留學生課程屬于每個高校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課程思政教改是其應有之義;同時,無論是中國學生還是外國留學生,課程教學除了傳授專業(yè)知識外,進行道德教育也是其重要的教學目的。
外國留學生在中國高校學習,無論涉及到什么專業(yè),語言文化類課程是他們大學學習的基礎性課程,這些課程涉及的思政教育內容非常豐富,因此留學生的語言文化類課程,尤其是文化類型課程的思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留學生的思政教育既有與中國學生相同的一面,也有相異的地方,這主要涉及到中外學生不同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和政治觀念。本文試以漢語言專業(yè)的文化課程“寓言與成語故事”為例,探討外國留學生課程思政的導向性和教學方法,以期更多的教師關注留學生課程思政的教改。
課程思政是“依托、借助于專業(yè)課、通識課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或者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專業(yè)課、通識課的教育實踐活動”。(趙繼偉,2019)[1]顯然,課程思政并不同于思政課程,前者是在專業(yè)課程的基礎上融入“思政”,后者是專業(yè)的“思政”內涵。課程思政的內涵比思政課程更為寬泛,更具包容性,并不局限于思想政治。
“寓言與成語故事”是一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主要內容面向外國留學生的文化類型課程。無論是授課內容,還是教學對象,該課程的思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寓言以言簡意賅、含義深刻和生動形象為突出特點,對于辯論責難、傳播道理具有突出的文學功能。中國古代經典性寓言故事大多數(shù)出于先秦時期,特別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諸子百家著作為主體,尤以《莊子》《韓非子》《列子》為突出。如《莊子·寓言》曰:“寓言十九,藉外論之?!薄肚f子》寓言故事有180余則,如“觸蠻之爭”“庖丁解?!保鹊?。《韓非子》寓言故事有300多則,這些寓言故事是韓非對社會現(xiàn)象深入仔細觀察后提煉出來的。如“守株待兔”“鄭人買履”“買櫝還珠”“自相矛盾”,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寓言大量出現(xiàn)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而此期被西方學者稱為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期,人類精神文明取得了突破性的發(fā)展,奠定了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礎。因此,寓言作為寄寓中國軸心文明的論說文體,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寓言的寓理進行講授是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方式。
成語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也寄寓著特定的含義和道理。成語故事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其中有不少出自于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鷸蚌相爭”“畫蛇添足”“刻舟求劍”等都是古代的寓言故事。除此之外,成語故事的來源極為豐富。有源于神話傳說的,如“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薄翱涓缸啡铡钡?;有源于歷史故事的,如“臥薪嘗膽”“負荊請罪”“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等;有源于古書成句的,如“一鼓作氣”源于《左傳》,“水落石出”源于蘇軾《后赤壁賦》;也有源于民間俗語的,如“狼子野心”“千夫所指”等。由此可知,成語故事也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成語故事的講解和學習也是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皩h語學習者來說,成語是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絕佳窗口?!?陳蒲清,1997)[2]
由于“寓言與成語故事”這門課程是面向外國留學生講授的文化類型課程,因此課堂上進行中外文化交流也是課程思政的必要內容。這種文化交流可以是寓言與成語的形式對比,也可以是內容異同的分析。通過中外文化交流,探討中外文化的共同性與民族差異性,從而使留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尊重各自的文化習俗個性,做到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尊重。
例如,中國寓言與伊索寓言同是借助他人他物故事來寄寓道理和觀念的文學體裁,但兩者也有著較大的形式差異。伊索寓言主要表現(xiàn)為民間口頭文學;而中國寓言故事雖然也有不少源于民間口頭文學,但更多的是來源于諸子百家論辯需要而形成的書面文學。伊索寓言以動物故事為主體,而中國寓言故事以表現(xiàn)人物為長,更具歷史傳說色彩。在內容上,兩者都有各自寄托的寓意,伊索寓言更多的是借助動物故事表現(xiàn)對社會的認識和對自由的追求,而中國寓言故事主要服務于某種政治觀點與哲學思想。
四字成語居多,這是以漢字為基礎而形成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形式,在外國文化中較少出現(xiàn)相對應的形式。但是,就成語所表現(xiàn)的內涵來看,也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和對話,因為人類的思想觀念有許多是相通的。
課程思政內容既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既有寬泛的文化內涵,也有具體的思想道德內涵。如果說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是指向顯性的和寬泛的文化內涵,那么進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則是“寓言與成語故事”課程思政隱性的和具體的內涵。中國寓言和成語故事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不少故事內容對于個人的品質陶冶、道德修養(yǎng)和人生成長具有極為重要的教育意義。在文化知識傳授中,對受教的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教學的應有之義。
“寓言與成語故事”課程內涵豐富多樣,這為課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十分便利而充實的條件。但應該考慮到課程性質和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即這門課程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卻面向外國留學生,因此思政教育的導向性既要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屬性,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國際化不同對象。由此,本課程思政教育的導向性設置為三個方面:哲學思維的訓練、道德品質的陶冶和處世觀念的引導。
哲學思維是一種高度抽象和理性化的思維,對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形而上的理論導向作用。由于中國古代寓言和成語不少是人類文明軸心時代的文化結晶,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人們的哲學思維,“寓言與成語故事”課程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導學生形成嚴密的哲學思維和觀念。
第一,引導學生形成辯證和發(fā)展的思維觀念。如“塞翁失馬”是一則由寓言轉化的成語故事,故事出自《淮南子》,內容由丟失馬匹,又得到更多馬匹,進而兒子騎馬摔斷腿,卻幸運因斷腿未被征入伍,最終保全性命。這則寓言故事正體現(xiàn)了辯證和發(fā)展的哲學思維。通過故事講授,可以讓留學生知道,在一定的條件下,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這正如《老子》所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逼渌娜纭翱讨矍髣Α薄拔飿O必反”等寓言和成語故事也可以引導學生探討辯證和發(fā)展的哲學思維觀念。
第二,引導學生形成遵循客觀規(guī)律的思維觀念。如“揠苗助長”講的是宋國有一個農民,嫌禾苗長得太慢了,通過把禾苗往上拔的方式,幫助禾苗快速生長,結果禾苗都枯死了。禾苗生長有其自身的內在規(guī)律。這個故事所蘊含的哲學思維觀念就是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做任何事情不能光憑著自己的主觀熱情,還需遵循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否則結果適得其反。
第三,引導學生形成重視實踐第一的思維觀念。如“鄭人買履”“邯鄲學步”“對牛彈琴”“掩耳盜鈴”“東施效顰”都體現(xiàn)了脫離客觀實際,不重視實踐的思維觀念。它們各有不同的側重:“鄭人買履”表現(xiàn)為教條主義,“邯鄲學步”為經驗主義,“對牛彈琴”意思是彈琴的人沒有看客觀對象,“掩耳盜鈴”中盜鈴人以主觀感覺決定客觀存在,“東施效顰”說明刻意地模仿別人卻忽視自身實際情況。
引導留學生的哲學思維訓練還必須注意到中西哲學思維的差異性。西方哲學重在以嚴密的思維進行義理辨析,講究抽象的邏輯推理;而中國哲學重在社會實踐,講究知行合一,善于以生動形象的故事來寄寓哲學思維和觀念。所以中國寓言和成語故事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哲學思維觀念的訓練。
道德品質是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寓言和成語故事涉及的道德品質內涵非常豐富,因此,道德品質的陶冶是“寓言與成語故事”思政教育的重要導向之一。
例如,誠信是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成語“一諾千金”即是表達了誠信的重要性。語出《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敝v秦末漢初有個人叫季布,非常注重誠信,從不失信于人。因此,人們認為得黃金一百斤,不如得到季布一個承諾。而寓言故事“濫竽充數(shù)”則是一個不講誠信的反面事例。南郭先生不會吹竽,卻混到齊宣王的樂隊當中,冒充樂手,后來齊湣王當了國君,喜歡聽獨奏,南郭先生終于混不下去了。這個故事可以引導學生知道,不講誠信終究經不住時間的考驗,會露出馬腳的。
又如謙讓的道德品質,孔融讓梨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謙讓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這雖是中國童蒙故事,對幼兒的道德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樣在面對外國留學生教授時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鷸蚌相爭”的寓言故事則反映了缺乏謙讓品質而相互爭奪必然是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
由于中外文化的差異性,面對留學生講授寓言和成語故事中蘊含的道德品質時,也應考慮到他們接受的差異性,根據(jù)他們的文化習俗來開展思政教育。如上述涉及的謙讓品質,在一些留學生看來未必符合他們的文化觀念,這可以通過中外文化比較讓他們了解和理解中國文化所涉及的道德品質觀念和內涵。
處世觀念是人生觀和人生態(tài)度的具體表現(xiàn),它是不同哲學觀和價值觀所折射出來的行為導向。課程思政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處世觀念有利于他們正確認識個人與他人的交際和共處,有利于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寓言和成語故事中有正面肯定的人生教化,如“愚公移山”表現(xiàn)持之以恒的精神;“亡羊補牢”表現(xiàn)改過自新的態(tài)度。也有反面否定的人生教化,如“三人成虎”告誡不要人云亦云;“狐假虎威”批判那些仗勢欺人者;“葉公好龍”諷刺那些言行不一的人;“涸轍之鮒”諷刺那些假仁假義的偽善者。
這里同樣面臨中外文化差異而導致處世觀念和人生態(tài)度的差異性。例如,“班門弄斧”本是批判那些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不自量力的人,但不少留學生認為班門弄斧很好地展示了個人才華,能夠讓內行更好地了解自己。因此,這也需要結合不同國家的文化觀念和習俗來解釋不同的人生行為和處世態(tài)度,從而讓外國留學生知曉和理解中國文化語境中“班門弄斧”所揭示的人生行為觀念,并做到入鄉(xiāng)隨俗。
“寓言與成語故事”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要根據(jù)課程內容和教學對象來確定,讓外國留學生既能掌握課程教學內容,又能從課程內容中得到思政陶冶。
所謂母題,是指敘事作品中結合得非常緊密的最小事件,它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本身能獨立存在,也能與其他故事結合在一起,生出新的故事。所謂母題類聚法,就是把同一類母題的寓言或成語故事集中放在一起,引導學生探討其中所蘊含的思政內涵。運用母題類聚法主要是引導學生尋找不同故事的相同要素,并歸納出其中的共同內涵。
如“農夫與蛇”“東郭先生與狼”和“道士救虎”,這三組故事屬于同一母題,都是對忘恩負義的文化闡釋。它們不同點在于故事的角色各異,施恩者分別是農夫、東郭先生、道士,負義者分別是蛇、狼、虎,共同的行為指向是施恩者先是施救了負義者,而后負義者對施恩者實施人身侵害。通過對不同故事的角色分析、情節(jié)分析,引導學生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最后聯(lián)系現(xiàn)實,引導學生思考現(xiàn)實生活中是否存在類似的現(xiàn)象,應該如何面對類似的情況
所謂同中求異法,就是通過比較相類似的寓言或成語故事,探討其中相異的地方,從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
例如,“刻舟求劍”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變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翱讨矍髣Α敝赜凇翱獭焙汀扒蟆保瑥娬{雖然主觀上努力,但不注意變化了的客觀情況,不能相應地采取適當?shù)拇胧?。“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強調主觀上不努力,僅想坐守等待。通過同中求異法,引導學生做任何事情,既要調動自己的主觀意志,又要注意客觀實際的發(fā)展和變化。
所謂文本續(xù)接法,就是對文本故事進行續(xù)寫,表達新意,傳達續(xù)寫者的思想觀念。通過文本續(xù)接,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進而引導學生辨別是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如“守株待兔”,可以讓學生接續(xù)農夫最后會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其結果可以是農夫后來發(fā)生了變化,變勤勞了;也可以是農夫執(zhí)迷不悟,莊稼都荒蕪了,遭受饑餓之痛甚至餓死。無論從哪個層面,都在教育學生要勤勞,沒有不勞而獲的。又如“鷸蚌相爭”,續(xù)寫鷸和蚌被農夫抓取后的命運,它們心里想到了什么,是否明白了自身的問題。這個結果告訴學生,人們之間在斗爭的同時,要警惕潛在的兩敗俱傷的危險,不爭強好勝,要互相成全,各自的利益才能得到保全。
所謂跨文化對話法,就是讓外國留學生在教師講解完一個新寓言或成語之后,講述他們國家類似的故事,闡釋這些故事所寄寓的道理是什么。通過跨文化對話法,既讓留學生深入地理解這些寓言和成語的各自特色,又能體會中外文化的共通性和差異性。
例如,在學習了“五十步笑百步”這個寓言成語故事之后,一名哥倫比亞的留學生說,他們國家有類似的故事,即一個人臉上臟卻嘲笑另外一個人臉臟。雖然中國與哥倫比亞所講述的故事內容和形式不同,但所表達的思想主旨卻是一樣的,都是用來比喻自己與別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卻嘲笑和譏諷別人。又如“守株待兔”說明了不辛勤勞動想獲得意外的收獲是不可能的,莫桑比克也有類似的俗語,即桌子下面的東西要低頭才能撿得到,表示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目標。
通過寓言與成語故事課程的教學,學生的思想認識提升了,能力也得到了鍛煉?!霸⒀缘脑Ⅲw是生動簡明的故事,可以用來培養(yǎng)記敘能力;寓言的寓意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可以用來培養(yǎng)說理能力。”(陳蒲清,1997)[3]通過本課程思政教學對留學生的思想認識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