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華 匡佳璐
摘要:庖丁解牛出自《莊子·養(yǎng)生主》,講述的是一位名叫“丁”的廚師,經過反復實踐,在掌握客觀規(guī)律之后做事得心應手,彰顯了工匠精神,這種精神在中華文化中一脈相傳。當今社會物欲橫流,玉雕行業(yè)也不例外,許多玉雕制作者缺乏這樣的工匠精神。筆者以“庖丁解?!睘榍腥朦c,以河南玉雕為例,分析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回歸策略,以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粹玉雕藝術的復興有助力作用。
關鍵詞:庖丁解牛;工匠精神;玉雕;策略
一、庖丁解牛的解讀
(一)庖丁解牛的典故來源
“庖丁解?!笔怯涊d在莊周《莊子·養(yǎng)生主》中的一則先秦寓言故事。原文講述的是一名叫“丁”的廚師,花了三年時間熟悉牛的全身生理結構,又用了足足十九年的時間學會運刀,刀在整頭牛的全身骨縫之間自如穿梭。經過數(shù)年的積淀,庖丁將整個宰牛的過程變?yōu)橐环N怡然自得、心滿意足。
(二)庖丁解牛的關鍵
庖丁對牛的認識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還是“所見無非牛者”,第二階段便“未嘗見全牛也”,第三階段則已經“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憑精神和牛接觸,不用眼睛去看,心神便能感知牛的全身,超越了“技”,到了“道”的境界,“技”和“道”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內容。
1.技
庖丁經過多年的反復實踐,充分掌握了解牛的技巧,即“技”這一要素,并透過“技”掌握了“道”?!凹肌钡恼莆湛梢苑謨蓚€方面。
一方面是量變引起質變,由最初的“所見無非牛者”達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沒有反復的操練是不可能的。庖丁自言“所解數(shù)千牛矣”,也就是在反復的練習中“量變”最終引起“質變”,對牛的結構了如指掌,甚至能根據(jù)刀的厚度,在牛的骨骼結構、骨筋交錯、骨縫寬窄之間游刃有余,全憑庖丁對“因其固然”的了然于胸。
另一方面是日積月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八姛o非牛者”這一階段可以看作入門階段,此時宰牛時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而“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這三年的苦練,使庖丁不需用眼看,就知道牛的骨骼、肌肉結構,是中級階段;第三個階段“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可以說是最高階段,用精神去感知牛的軀體?!敖癯贾妒拍暌印?,歷時十九年之久方練就解牛手藝,說明一項技能的精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漫長的學習中積累經驗。
2.道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扁叶〖妓嚫叱脑颍恕凹肌钡臓t火純青以外,更重要的是“進乎技矣”,即對“道”的追求。他不停留在掌握具體的“技”上,而是探求“道”,掌握事物的本質,“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容,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扁叶τ诶щy的部分不輕易下刀,而是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牛的結構和走刀的規(guī)律,此即是“道”。
(三)庖丁解牛體現(xiàn)的工匠精神
這則故事頌揚了一種工匠精神,庖丁解牛的三個階段跨越數(shù)十年,其中是對技藝的不斷摸索,幾十年如一日地鉆研一門技藝……這些都是對工匠精神的最佳詮釋。在當下喧囂浮躁的社會里,正缺少像庖丁這樣精益求精、鍥而不舍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弘揚工匠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也提出要“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時代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對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自古就有工匠精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庖丁解?!币渤浞肿C明了這一點。工匠精神多在傳統(tǒng)手工藝中體現(xiàn),《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對古代工匠在雕刻、切割、打磨玉器時精益求精的工匠態(tài)度的刻畫?!犊脊び洝分幸灿小疤煊袝r,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的論述,說明古代工匠對天時、地氣、材料、工藝的嚴格要求,其中體現(xiàn)的正是工匠精神。尤其是玉雕,這項中國傳統(tǒng)特色手工藝更需要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
三、玉雕行業(yè)工匠精神的缺失—以河南玉雕為例
玉雕界流傳著一種說法:2000年以前,河南玉雕“粗大笨”,難登大雅之堂,“河南工”被作為貶義詞來形容河南玉雕。河南玉雕特點是做工粗糙、作品體型笨重、沒有靈氣,比不上北派玉雕、京派玉雕。雕玉是雕刻者外化自我、接受藝術洗禮的過程,這就需要雕刻者在長期的雕刻過程中忍受枯燥,鍛煉耐心和毅力,秉持對玉雕藝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不利影響
當前玉雕行業(yè)市場化加劇,在利益驅使下,玉雕不再僅是需要傳承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為了使利益最大化,玉雕的藝術價值被雕刻者忽視,市面上的玉雕成品大同小異,在品類上只求流行不求精準,對質量沒有過高要求,制作成品多考慮成本與行情,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玉雕行業(yè)的工匠精神幾乎流失。
(二)硬件設備的革新
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更多的先進設備被引入玉雕制作,這對玉雕行業(yè)的發(fā)展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先進技術、設備的引入可以解決玉雕創(chuàng)作中的一些困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使玉雕藝人養(yǎng)成惰性,遇到能用技術手段解決的問題,就不再深入思考,導致工匠精神在新一代玉雕藝人身上逐漸消失。
(三)玉雕藝人的追求
藝術追求決定藝術態(tài)度,對于玉雕只為養(yǎng)家糊口的藝人來說,玉雕技藝只是日復一日的機械化勞動,畫幾筆,刻兩刀,甚至機雕批量生產,然后稍加修飾,走線,請名匠落款、開證書,就能賣個高價。反觀有成就的玉雕大師,都是秉持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態(tài)度,格局更大,把玉雕藝術作為精神寄托,精雕細琢,有著出眾的藝術天賦和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形成一套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在大師眼里,原石是有生命的,他們精湛的雕刻技藝使玉雕作品更加鮮活,有血有肉。
以南陽玉雕大師梁飛雄為例,他專雕佛造像。為了創(chuàng)作更好的作品,他經常去西藏了解當?shù)孛袼?,感悟佛教文化。無論是寫實還是寫意,他都追求創(chuàng)作的極致,每一件產品都力求完美,他的作品內涵充實,富有生命力。他認為,每一塊原石都有靈性,雕成何種作品也是命中注定的。由于佛教題材的特殊性,藏傳佛教中的佛像雍容華貴,配飾很多,對雕刻作品中佛的衣著、動作、神態(tài)、姿勢等要求都非常高,因此,梁飛雄每年都會去西藏了解佛教知識和佛教文化,充分詮釋了現(xiàn)代玉雕行業(yè)的工匠精神,所謂“修佛先修心”,他的精神追求已經達到了“道”的層面(圖一為梁飛雄2007年獲得天工獎金獎的作品《千手千眼觀音》)。
四、呼喚工匠精神回歸玉雕行業(yè)
玉雕作為我國的一項傳統(tǒng)工藝,傳承歷史悠久,其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不言而喻,在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各類商品琳瑯滿目,玉雕從業(yè)者只有精益求精、牢牢守住工匠精神,才能使玉雕技藝經久不衰。
(一)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傳授方式
玉雕傳承歷史悠久,多為家傳、收徒等傳統(tǒng)傳授模式,傳授人多是有資歷的、年長的手藝人,這些藝人的自身經驗積累依靠長期的摸索,雖然很多手藝人達到了大師級的技藝水平,但多未經專業(yè)培訓,雕刻的題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師父影響更重。年輕一代的手藝人思維活躍,多是科班出身,雖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但缺乏實踐經驗。玉雕設計要立足傳統(tǒng),推陳出新,既要傳承又要創(chuàng)新。將傳統(tǒng)教授與現(xiàn)代教學兩種方式相結合是最佳的傳承途徑,比如高校邀請玉雕界有威望、有資歷的玉雕大師走進校園,開展講座、培訓授課等。
(二)樹立玉雕藝人正確的價值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至上的思想侵蝕,使道德的約束力和工匠精神逐漸黯淡。追求利益無可厚非,但玉雕藝人應當意識到,玉雕作品的質量決定玉雕行業(yè)的整體存亡。投機取巧雖然在短時間內能獲取經濟利益,但損害的是玉雕行業(yè)的整體形象,給普通消費者“水太深”的印象,將使其望而卻步。不僅要通過玉雕技藝傳承玉雕藝術所蘊含的深厚文化,更重要的是在雕刻中進一步弘揚優(yōu)秀文化,這是玉雕藝人的責任和使命。
(三)提高受眾方審美水平
“亂世黃金盛世玉”,和平年代,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得到極大滿足,開始追求精神享受,對于藝術品、工藝品的喜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熱度。但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實際上真正懂得玉雕工藝內涵的愛玉者寥寥無幾,多數(shù)人對玉雕的藝術價值和工藝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僅把玉雕作為裝飾品和擺設,這樣的市場群體對玉雕藝人的創(chuàng)作形成了一種消極影響—藝人只要跟著流行趨勢進行設計,保證作品無瑕疵即可,這樣的創(chuàng)作傾向,不利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回歸。
筆者認為,可以定期舉辦玉雕講座,在玉雕市場安排講解員,或利用大眾媒體對玉雕藝術價值作講解,提高受眾的審美水平,受眾審美水平的提高可以促進市場的健康運行,形成良性循環(huán)。另外,還應從大環(huán)境入手,整頓市場,給玉雕藝人積極向上的創(chuàng)作愿景。
(四)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
地方政府和社會機構也應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加大表彰力度,提高玉雕手藝人的福利待遇,建立使工匠專心于技術的行業(yè)組織,讓“非遺”藝人和傳承人真正擁有應有的行業(yè)地位,使玉雕藝人對行業(yè)產生榮譽感、自豪感,孜孜不倦地追求工匠精神。
五、結語
在物欲橫流的經濟時代,只有將工匠精神貫穿玉雕制作的始終,從業(yè)者以追求完美與極致為目的,不斷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才能使玉雕行業(yè)不斷發(fā)展,迎來春天。
作者簡介
魏華,1977年生,女,漢族,河南許昌人,鄭州輕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博士學位,美術學專業(yè),研究方向為美術理論、設計理論。
匡佳璐,1992年生,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鄭州輕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設計理論專業(yè)2019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設計學。
參考文獻
[1]曲剛.技外見道:庖丁解牛與技進乎道[J].山東藝術,2019(2):28-35.
[2]杜永川.以庖丁解牛為引體悟“工匠精神”[J].教育藝術,2021(5):23.
[3]趙越.關于玉雕藝術傳承與發(fā)展的思考[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2018(5):71-73.
[4]王俊懿.玉雕藝術的傳統(tǒng)內涵與當代價值[J].人民論壇,2016(24):30,34-35.
[5]李維翰.當代玉雕的“河南現(xiàn)象”[J].天工,2015(1):18-23.
[6]王金忠.玉雕中的“工”與“料”孰重孰輕[J].上海工藝美術,2020(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