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楷 王一旺
摘要:19世紀末,新藝術運動領軍人物之一的埃貢·席勒,基于坎坷的一生經歷,以獨特的題材、線條、造型和色彩塑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傳達了其對“生死”“人性”與“愛”的思考和其潛藏于內心深處的多重情感。
關鍵詞:埃貢·席勒;情感;人性
19世紀末期,伴隨著歐洲的工業(yè)革命,傳統(tǒng)繪畫藝術受到巨大的沖擊,新藝術運動興起。在新藝術運動的影響下,師從克里姆特的奧地利表現主義藝術家埃貢·席勒打破了傳統(tǒng)的學院風格,其早期作品體現了新藝術運動所提倡的裝飾性。在新舊世紀的交替時期,焦慮感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也對藝術家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藝術家們紛紛拋棄具象的傳統(tǒng)繪畫方式,不再僅滿足于再現具體事物,而是更加注重內心思想和情感的表達。在此基礎上,象征主義、表現主義的出現,又使席勒的作品呈現出復雜的思想性和情感。
提到席勒,繞不開“病態(tài)”和“神經質”兩個標簽。相對于傳統(tǒng)繪畫細膩優(yōu)雅的畫面,席勒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形式美”,用近乎“病態(tài)”的線條傳遞其獨特的內心情感世界。席勒運用變幻莫測的線條刻畫多姿的人物動態(tài),不作刻意的營造和渲染,用最坦率的方式使觀者感受到畫面中所包含的強烈情感。
一、繪畫作品中的情感元素
席勒身處19世紀末期的奧地利,這個時期,歐洲剛剛經歷過工業(yè)革命,經濟發(fā)展迅速。處于大變革時代的歐洲,局勢動蕩,國際政治形勢緊張,政局破碎。嚴苛的教義和行為準則束縛著人們,社會矛盾激烈、種族沖突不斷,人民生活在焦慮、緊張和不安之中。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的社會也彌漫著緊張氣息,陳舊、腐朽的社會束縛也使席勒為首的藝術家開始思考、審視人性與道德。
埃貢·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出生于奧地利,席勒的一生坎坷曲折,幼年喪父,目睹父親在痛苦中死去的他,與母親的關系也不好,缺少來自父母的愛與關懷。社會的動蕩和悲慘的童年造就了席勒對環(huán)境的敏感,所以在席勒的作品中??闯鏊麑ιc死的思考、對愛的追尋,這也是席勒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死亡的氣息在席勒的作品中無處不在,甚至愛的主題都是通過生與死表達出來。
二、繪畫作品題材的情感寄托
社會的壓抑氣息彌漫于席勒的創(chuàng)作之中。人的欲望,尤其是性欲望,在這一時期被視為禁忌,席勒曾經因為描繪女性裸體而被逮捕入獄。描繪性與裸體,正是席勒大膽直視人性的表現。受這一時期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席勒筆下的畫面充斥著不安、絕望和反叛的情緒,對性欲、愛欲的思考以及對生死、人性的審視。
人生經歷與社會閱歷為席勒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現實來源,席勒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的情感、欲望和想法通過其創(chuàng)作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在席勒一生的作品中,擁抱、性與愛、母親、裸體、自畫像等題材占相當大的部分。在這些作品中,席勒直面自己的內心情感,審視自己的靈魂,注入對生死、人性與愛的思考。
席勒所描繪的愛,無論是情愛還是母愛,都不是我們所定義的溫暖的愛,更多的是冰冷、扭曲和病態(tài)的愛,也只有這種特殊的愛才能使席勒內心的復雜情感得以抒發(fā),將對生死和人性的思考完美糅合在一起。
席勒創(chuàng)作的人物都取材于底層人民,通過這些人物的人體表現人性和道德,裸露的人體揭示了人們內心最真切的不安、絕望和扭曲。用一覽無余的人體來表現最真實的人性、道德和欲望,這不僅是人物表現的技法創(chuàng)新,也是席勒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
三、繪畫線條表達的情愫
在席勒的作品中,線條不只是用來表現人物的輪廓,還是表達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席勒作品的靈魂。其許多作品背景簡潔甚至留白,色彩不是畫面的重點,線條才是主體。作為席勒情感表述的主要方式,其作品中的每一根線條都是內心世界的外化,席勒通過運用豐富多變的交錯線條,自然地表述自身復雜的內心情緒,流露最真實的情感。
創(chuàng)作于1914年的Lover(Man and Woman)中,席勒所表現的雖然是一對情人,但這幅畫作中已無愛意,更多地充斥著壓抑、不安與病態(tài)。背景中的線條交錯,將畫面分割得支離破碎;描繪女人的線條纖細、單薄、柔和,充滿無力感;描繪男性的線條粗獷 、剛硬且鋒利,強烈的動態(tài)所產生的巨大彎折線條縱橫交錯,分割著男性的身體和臉部。交錯的線條將畫面分割成各種復雜變化的幾何結構,這些線條的扭曲感、虛實感、節(jié)奏感和交錯感共同營造出強烈的絕望、壓抑和不安氛圍,表現了席勒復雜的內心情感。
席勒的線條體現了“神經質”的特點,其作品中的線條不像傳統(tǒng)繪畫一樣細膩,更多地呈現出剛硬、扭曲、粗獷和激昂的特點,席勒也正是通過這種“神經質”的線條來表現其復雜的內心世界。席勒作品中的線條豐富多變,通過線條變化將其壓抑、沉悶和不安的情感表現得無比強烈。
四、作品中人物形態(tài)的情感表述
在席勒的創(chuàng)作中,幾乎所有的人物動態(tài)都是扭曲、變形的,夸張的肢體動態(tài)給人以強烈的窒息感和視覺沖擊力。其作品中的人物并未擁有精準的造型,而是作了幾何形狀的簡化處理,強調骨骼結構。從其所表現的人物造型和動態(tài)中,可以感受到席勒將其內心的所有情感注入作品中,以沒有絲毫掩飾之姿表達并渲染扭曲、不安和絕望的情緒。人物造型、動態(tài)與線條扭曲完美契合,共同構建了屬于席勒的精神世界。
對手部動態(tài)的描繪是席勒創(chuàng)作理念的精髓,在席勒的作品中,大多數手部都不是放松的,而是處于一種高度緊張且強有力的狀態(tài)。這種微妙的手部細節(jié)是席勒作品中的點睛之筆,手部的強烈力量結合其人物的動態(tài),充分渲染了作品的情感,通過手部的微小細節(jié),將畫面張力凸顯到極致。
在席勒的作品中,題材為“擁抱”的部分相當多,或許席勒正是想通過“擁抱”來找尋童年時期所缺失的關愛和溫暖。但是在其“擁抱”題材的繪畫中,人物動態(tài)多是扭曲的,席勒所表現出來的“擁抱”缺乏溫情,從中只能體會到冰冷和痛苦。
繪于1917年的The Embrace是席勒“擁抱”題材的作品之一。一對赤裸男女躺在白布上,扭曲蜷縮,緊緊相擁,人物動態(tài)充滿了力量感,這種扭曲和力量感強烈地表現了席勒對世界的反抗和內心的不安。并不溫暖的擁抱,其背后是席勒對愛悲觀消極的理解和對生死的思考。
這種“擁抱”或許才是席勒真正想要表現的,反映出席勒內心“愛”的缺失,也正是席勒人生經歷的映射。雖然席勒的“擁抱”給人的感受是冰冷的,但是這種冰冷卻跨越生死。它或許是一種告別,是席勒在思考生死與人性過后與這個世界的和解。
五、繪畫色彩的情感宣泄
席勒的色彩運用體現了強烈的主觀性,其作品中有許多不尋常的色調,鮮艷的純色與降低純度的多色形成鮮明對比,帶給觀者巨大的視覺沖擊,形成了席勒獨特的色彩語言。
雖然席勒的作品表達了一種扭曲的、不安的、病態(tài)的情感,但其作品的色彩也并非都是冰冷、陰沉的。席勒在大部分作品中都運用了大量的暖色調,不論是背景還是人物都采用橘黃色、橘紅色和赭石色。這些暖色的運用并沒有使作品產生溫情,畫面線條和人物動態(tài)的扭曲反而與這些暖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加劇了畫面的不安和壓抑氛圍,突出了作品情感。
席勒創(chuàng)作于1915年的作品Death and the Maiden,背景采用了大量的橘黃色和紅棕色,畫面中的女人身著鮮艷的紅色,整個畫面充斥著暖色,冷色調只占據了畫面的小部分,但卻傳達出了獨特的“窒息感”,畫面的壓抑感通過暖色對比反而被營造到極致,暖色和純色替代了冰冷陰沉的顏色,使席勒內心的情感矛盾更加凸出。
六、結語
席勒是當時作品最具表現力的畫家,打破了原有的繪畫傳統(tǒng),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表現手法組織畫面,將藝術情感表達到了極致,直視自我,勇于創(chuàng)新。通過鑒賞席勒作品中畫面構成元素的組織和運用,人們可以走進席勒的內心世界,品味席勒作品中的復雜情感。
席勒作品中的復雜情感源于其包含了席勒的人生經歷,更是對時代的反映。通過繪畫,席勒將自身的壓抑和時代的桎梏表現得淋漓盡致,用禁忌的題材審視人性,用扭曲的線條表現靈魂,用強烈的色彩表達不安。席勒不具備傳統(tǒng)畫家的細膩,但充滿主觀性的、直接的、粗獷的藝術風格所傳遞出的情感也是另一種“細膩”。席勒的創(chuàng)作將繪畫中的情感因素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繪畫不再只是對外部現象的描繪,還體現了現象背后的情感和本質。席勒的藝術在跨越時空、打動觀眾的同時,也重構了近現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秩序,為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為后世的藝術家開辟了全新的藝術道路。
基金項目
本文系福建師范大學2020年本科教改項目“基于OBE理念‘油畫保護與修復’課程建設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項目編號:I20200207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方敏楷,1999年生,男,漢族,福建漳州人,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畫。
*通訊作者:王一旺,1971年生,女,漢族,莆田仙游人,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美術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美術學、生態(tài)美學。
參考文獻
[1]舒文鑫.勾勒靈魂的線條—席勒繪畫風格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2]王桂梅.席勒作品中色彩和造型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9.
[3]金黎揚.淺談表現主義繪畫中的情感因素—以愛德華·蒙克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
[4]熊婧.席勒繪畫作品中的用線之美[J].四川戲劇,2013(4):68-69.
[5]蒲金芮.淺論伊貢·席勒的繪畫語言[J].藝術評鑒,2020(4):41-42.
[6]張正軍.線條的情感因素在油畫中的體現[J].藝術科技,2012(4):45.
[7](俄)康定斯基.藝術中的精神[M].李政文,魏大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8](德)杜貝.表現主義藝術家[M].張言夢,譯.上海: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