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娜
[摘? 要]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有效推進下,新課程教學的評價形式不斷推陳出新,其中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檢測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就凸顯了講評課這種課型的重要性,它具有糾正錯誤、夯實基礎、開闊思路、熟練技能、提高能力和發(fā)展思維等多種功能。文章從分析反思、歸類講評、角色定位、變式拓展等四個方面,談談如何優(yōu)化小學數(shù)學試卷講評課。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試卷講評;歸類;變式訓練;方法
眾所周知,考試伴隨著學校教育的始終,諸多的考試歸根結底都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反饋和為學生提供查漏補缺的平臺。筆者認為,若想達到查漏補缺的效果,必須注重試卷的講評。不過,不少教師會抱怨試卷講評毫無效果,原因在于機械地對對答案、糾糾錯誤、就題論題、面面俱到等問題;而學生關注的是自己的得分和錯了多少,課堂聽課收效甚微。因此,若想扭轉這種低效的趨勢,進一步提升講評效果,最關鍵的就是要改革相對傳統(tǒng)的模式,創(chuàng)新講評方法,在講評中貫徹新課程理念,讓講評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一、分析反思促參與
傳統(tǒng)式的講評課中,大部分教師選用“訓話式”開場白:“你們看看,那么簡單的題型還在失分!”“這道題我講了多少遍了,還在錯!”“你看看你,考了幾分?”“這次進步是有的,但完全可以考滿分啊!你看看你錯的那個題目!”……千篇一律的開場可能會讓學生呈現(xiàn)表面的規(guī)矩,但內心早已“排山倒海”、煩躁不安、懊悔不已、憤憤不平、漫不經(jīng)心等,帶著這樣的心情進入評講課堂,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筆者認為,我們不妨這樣操作:在進入講評之前給學生預留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反思。試卷上僅僅呈現(xiàn)了靜態(tài)的結果,并不能清晰展現(xiàn)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真實思維過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信息。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小學生,由于受其年齡特征的影響,不少答案都具有較大的偶然性,試卷上所呈現(xiàn)的反應不一定具有真實性。自我總結可以幫助學生針對錯誤尋找根源,判斷“我會嗎?”“錯在哪里?”“為什么會出錯?”“如果再做一遍我還會錯嗎?”自我總結的效果定然比教師的“反復訓話”要有效,通過分析和反思,在接下來的講評中學生定能積極參與、認真思考并尋求正確的解題路徑。當然,考試小結也是幫助學生總結得失的有效方法。在講評結束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針對試卷寫一寫近期學習中的漏洞和講評收獲。
案例1? 筆者在一次單元檢測后引導學生以日記的形式寫了小結。學生都能認真總結,生成以下心得:“今天的考試中有一道選擇題,我思考了好久終于選出了正確答案,我有些竊喜。不過,聽了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評我才知道為什么我要花費那么長的時間才能做出來,老師所用的解題方法比我的簡單多了,其實只需利用畫圖的方法,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看來,掌握解題技巧是快速、正確解題的關鍵??!”“今天考試我居然錯了兩道計算題和一道應用題,痛失了好多分,我深感懊悔!更難過的是,居然都是因為我抄錯了數(shù)字,這是多么低級的錯誤??!我請教了學霸佳佳,她告訴我下次做題的時候可以在心里默念兩遍數(shù)字再抄上去,這樣就可以萬無一失了,下次我一定要試試!”……這樣的反思和總結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真正讀懂自己的內心思維,真正了解自己的短板,從而積累有效的學習經(jīng)驗。
二、歸類講評促整合
傳統(tǒng)的試卷講評方式有逐題演繹型和重點剖析型,兩種方法各有優(yōu)劣,前者一講到底,費事費力不說,還效果甚微;后者針對性較強,但忽視了后進生這種需要重點扶助的群體。
筆者認為,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教師重組試卷,歸類分組進行解析。當然,歸類的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可以從知識點著手進行歸類,匯總相近題型的知識點,逐一突破。
案例2? 在講評“認識比”這一單元的試卷時,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化簡比”與“求比值”,可以將試卷上的相關知識從填空、選擇、判斷、計算、應用題等題型中羅列出來,將不同解題錯誤一一呈現(xiàn),通過觀察、點評、糾正、對比等方法更深層次地區(qū)分和認識“化簡比”和“求比值”。
還可以從方法著手進行歸類:數(shù)學是以解題為主的學科,解題方法相當重要。教師在講評時可以針對不同的題型去總結和分析,比如圖形解題型、列舉條件分析型、假設數(shù)值計算型……當然,歸類講評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需鉆研教材,完善自身的講評方法,做到有針對性地講評。
三、角色定位促強化
傳統(tǒng)的試卷講評課都是以教師講解為主,一般都是教師“一講到底”。為了讓學生自主參與,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需主動創(chuàng)造條件,為學生搭建探究舞臺,給予學生表述思維過程的機會,實現(xiàn)學生思維診斷、自我反省、自我消化吸收的過程,讓學生自主鍛煉,提高學習能力。
筆者一般采用以下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可以讓做錯的學生講一講,比如“請一位已經(jīng)會做了的學生為我們講一講吧!”在這些學生的講解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他們從自身的錯誤著手分析,在講解正確方法的同時分析產(chǎn)生錯誤的根源,一方面杜絕了同樣錯誤的出現(xiàn),另一方面建構了正確的解題路徑,真是一舉兩得!第二種方法,是鼓勵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析其中一個學生的錯題,讓正確解題的學生充當“小老師”,向其他學生講授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思路,四人輪流進行講解,合理搭配有效學習路徑,當遇到四人都錯的題型時可以選擇自主思考或是請教的方法予以解決。而針對一些模棱兩可、模糊不清的題目,可以展開交流討論,通過辯論獲取個人體驗,提高自身的評價和矯正能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講評課的“主人”。此時教師的作用并不是“甩手掌柜”,應做好觀察、組織、點撥、啟發(fā)等工作,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手、口、腦等多感官參與的活動中強化知識,發(fā)展智慧,提高思維能力。
四、變式拓展促生成
數(shù)學知識豐富多彩,刷題是永無止境的。學生的心里裝的不應該只是一道題,而應是一類題;教師教的也不僅僅是一個知識點,而應是一個知識網(wǎng)絡。所以,試卷講評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糾正錯題,而是更需要通過一些典型題來延展拓寬知識點,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筆者認為,一般可以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方式由簡到難、層層推進,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fā)展,從而共同進步。
案例3? 有2根相同長度的鐵絲,將第一根的1/4剪去,將第二根的1/4米剪去,請問哪根鐵絲剩下的長度更長一些?(? )
A. 無法確定? ? B. 第一根長
C. 第二根長? ? D. 一樣長
在講評此例題時,不少教師都發(fā)現(xiàn)較為費力,情況列舉眾多不說,講評效果也不佳。不少學生僅僅是記住了答案“無法確定”,而理由當然是因為“不知道鐵絲的全長”,這樣的學習顯然是低效的。我們可以此題為載體,通過“變式訓練”進行講評:
(1)有2根長度為2/5米鐵絲,將第一根的1/4剪去,將第二根的1/4米剪去,請問哪根鐵絲剩下的長度更長一些?(? )
A. 無法確定? ? B. 第一根長
C. 第二根長? ? D. 一樣長
(2)有1根鐵絲,爸爸用去了1/4,還剩下1/4米,請問用去的和剩下的哪個更長一些?(? ?)
A. 無法確定? ? B. 用去的長
C. 剩下的長? ? D. 一樣長
(3)有1根鐵絲,第一次用去了1/4,第二次用去了1/4米,請問哪一次用去的更長一些?(? )
A. 無法確定? ? B. 第一次長
C. 第二次長? ? D. 一樣長
(4)有1根鐵絲,第一次用去了3/4,第二次用去了1/4米,請問哪一次用去的更長一些?(? ? )
A. 無法確定? ? B. 第一次長
C. 第二次長? ? D. 一樣長
通過變式題組的訓練和比較,從“點”出發(fā),把“面”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在新的信息加工過程中去體驗和感悟知識的內涵,讓學生對分數(shù)的兩種意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獲取成功的喜悅。
總之,試卷講評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需要我們教師在講評過程中力求精講、精析、精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啟迪學生的思維,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講評的方法,如此才能發(fā)揮試卷的巨大作用,才能讓講評課堂更具活力,才能讓教學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