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滌明
“馬上就辦”竟變成“馬上造假”,不是說辦不辦,就是敷衍著辦、假裝辦……近日,《瞭望新聞周刊》一篇題為《變了味的“馬上就辦”》的記者調查,再次引發(fā)了如何解決形式主義問題的討論。
很多相關討論都集中在如何使“假馬上”轉變?yōu)椤罢骜R上”,認為“馬上就辦”的重要是“辦”,讓“假辦”變?yōu)椤罢孓k”。這當然沒錯,但我認為,更關鍵的是找出“馬上就辦”變味的根源。如果只是一次又一次地督促,能夠解決形式主義所導致的問題,卻解決不了形式主義本身。
“馬上就辦”之所以盛行,是因為現(xiàn)實中“不辦”現(xiàn)象太多,甚至在某些地方和部門成為常態(tài)。為解決這個問題,不少地方沒少下功夫、想辦法,比如出臺工作承諾制,承諾一定期限內必須解決、辦完;還有一些地方設置“馬上就辦辦公室”,簡稱“馬上辦”,很正規(guī)地掛了牌。有些措施一開始確實有效果,也獲得了民眾的如潮好評,還被媒體作為典型報道宣傳。但是,“馬上就辦”變成“假辦”“不辦”的情況也隨之發(fā)生。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一些曾熱鬧一時的“馬上辦”機構,現(xiàn)在已經找不到了。一些地方“馬上辦”能不能長期有效,還是要看領導重視程度,并未成為長效機制。
有的公共部門服務效率低甚至不干事的主要原因,是問責不到位、群眾投訴渠道不暢通。如果監(jiān)管到位,以“生硬頂”對待群眾可能面臨被通報、被扣薪甚至調崗降級等后果,即便沒有“馬上辦”,公職人員也會知道“拖著不辦”與“馬上辦”,哪個是更優(yōu)選擇。
說到這里,問題應該比較清晰了:形式主義、弄虛作假也好,該辦不辦,承諾“馬上辦”但一轉身就“馬上造假”也好,根本原因都是監(jiān)督不到位。形式主義為何成為頑癥也就有了答案:它主要是脫離監(jiān)督的產物。
(摘自《中國青年報》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