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有個關于“銅錢”的故事流傳至今。
蘭陵縣曾叫趙镈縣。1944年2月,為了紀念革命烈士趙镈,中共魯南區(qū)委、魯南行政公署曾在大邵莊召開擴大會議,宣布將趙镈生活戰(zhàn)斗過的邊聯縣更名趙镈縣。
趙镈(1906—1941年),陜西府谷縣人,抗戰(zhàn)時期任中共魯南區(qū)委書記、魯南區(qū)委黨校校長兼魯南軍區(qū)政委。1940年初夏,趙镈帶隊檢查工作,行軍途中他的軍馬受驚,跑到路邊老百姓的瓜田里,踩壞了兩個西瓜。趙镈非常痛惜,從馬褡子里摸出2枚銅錢,放到西瓜上作為賠償。第二天,他又專門找到瓜田主人賠禮道歉。
1941年10月,國民黨頑固派在日偽軍對山東根據地實行頻繁“蠶食”“掃蕩”的情況下,全面進攻駐魯南地區(qū)中共黨政機關,偷襲中共魯南區(qū)委駐地銀廠村,制造了駭人聽聞的“銀廠慘案”,殺害我干部群眾30人。在銀廠慘案中,為保護黨的秘密文件,趙镈不幸被捕,被敵人活埋于當地的九女山下。就義前,他面無懼色、慷慨陳詞,用生命最后一刻講了最后一堂黨課。
趙镈犧牲后,當地群眾自發(fā)籌集80斤銅錢,熔化后鑄成趙镈銅像鑲嵌在文峰山趙镈墓前。敵人知道后,數次前來破壞,用大炮轟擊趙镈墓,并撬走銅像試圖毀掉,但最終沒有得逞。1947年初魯南戰(zhàn)役中,人民解放軍全殲了國民黨第26師及快速縱隊,趙镈烈士的銅像又被奪了回來。
2枚銅錢的故事,只是魚水深情的一個縮影。趙镈犧牲前,在艱苦的革命和斗爭中,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1940年8月,趙镈帶領魯南區(qū)黨委機關人員,穿過國民黨頑軍683團的封鎖線,看到路邊有一匹軍馬在吃田里的大豆,就問戰(zhàn)士為什么不制止?戰(zhàn)士說:“這里是敵占區(qū),吃點沒關系?!壁w镈很嚴肅地說:“敵占區(qū)的莊稼也是群眾種的,敵人不會種,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愛護群眾利益。”
還是這年的仲秋,臨郯平原上一望無際的玉米、高粱成熟了,黃澄澄、紅艷艷,豐收在望??扇绻习傩帐崭盍舜笃笃那嗉啂?,我們的隊伍再借什么以掩護、隱蔽,開展對敵斗爭呢?1940年是反掃蕩對敵斗爭極為艱苦的一年,形勢分外嚴峻,因此當地干部通知群眾只收玉米棒和高粱穗,不要砍秸稈。而當地燒火做飯主要靠秸稈,再者正值秋種時節(jié),農時、墑情不等人,老百姓急需騰茬耕地,播種小麥,于是有的農戶沒有按照要求去辦,把玉米和高粱秸砍了,準備秋種。在勸阻過程中,有些干部與群眾產生了矛盾。趙镈了解到這一情況,嚴肅批評了這些干部,他說:對群眾不要強迫命令,可以動員群眾晚砍些日子。群眾要燒火,要種地,高粱秸遲早是要砍的。沒有了青紗帳,依靠群眾挖交通溝,照樣可以隱蔽自己,打擊敵人。經過趙镈的批評教育,當地干部迅速糾正了這一做法。
(據《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