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云晴
(貴州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當今社會,浪費、盲目跟風等問題日益嚴重,人們已不再僅僅滿足于基本物質生活需求,開始追求更高水平的消費,消費成為了目的。資本邏輯驅使下的消費逐漸從人們日常生活中極具實踐性的真實客觀需要變成了現實的占有欲望,這種病態(tài)的需要已脫離理性消費的本質,“消費本位”代替了以往“以生產為中心”的邏輯,而消費本身成為了異化消費。異化消費是當代異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異化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異化消費現象的消除不應是一味的批判與回避。從異化消費理念的生成邏輯入手,從現實困境著手,探討揚棄異化消費的實踐路徑。
“異化”概念在馬克思之前就存在,霍布斯在不確切的意義上使用過異化概念,認為國家意志和公共權力是個人權利的一種異化現象;盧梭認為,私有制是異化現象的根源,封建國家是異化的主要體現,解決之道,在于回歸自然社會;愛爾維修認為,封建君主制度是異化的根源。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異化”概念被廣泛使用,黑格爾是第一個真正把異化作為一個哲學范疇進行探討的哲學家。黑格爾的異化主要是對象化、外化,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其認為,客體是主體活動的產物,即客體一定反映主體的本質屬性?!氨M管主體在一定時期內也會因為無法發(fā)現客體的本質而把客體看作外在的和陌生的東西,但主體終將在客體之中克服這種異己的關系而實現主體和客體的統(tǒng)一?!盵1]在黑格爾辯證法中,自我意識外化就是異化的表現,這是一種純粹思辨的辯證法。黑格爾本末倒置了,抹殺現實生活中人的異化。此后,費爾巴哈用異化說明自我和非我的關系,表現出人本主義傾向,但只是抽象的人的自我異化,大多局限于意識領域中。相對于黑格爾,缺乏了辯證法,并不比黑格爾高明。黑格爾與費爾巴哈的異化概念與現實的物質世界沒有任何關系,但其異化思想具有積極意義。這種絕對精神或抽象的人的異化,盡管給馬克思帶來很大的啟示,但其沒有全盤接受,看到了其中的消極意義及其不可避免性。馬克思這里的異化,是指主體活動所產生的結果反過來危害主體自身,成為了異己的東西?!爱惢缺憩F為我的生活資料屬于別人,我所希望的東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別人的占有物;也表現為每個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個東西,我的活動是另一個東西”[2]233。馬克思把人類的異化劃分為宗教等意識領域、內心領域和現實的經濟生活這兩大領域的異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里,馬克思指出:“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于是,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2]4。馬克思在費爾巴哈“人的本質就是上帝的本質”的基礎上意識到人的自我異化的根源在于國家與法的異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提出“宗教的異化本身只是發(fā)生在意識領域、人的內心領域,而經濟的異化是現實生活的異化”[2]186,將目光轉向經濟生活領域,提出了勞動的異化。這里要注意到,“異化”與“異化勞動”并非等同,馬克思的“異化”是現實的人及其勞動的異化,在《手稿》中,馬克思著重探討了異化勞動及其規(guī)定性。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是基于資本主義社會而提出的。對于勞動的異化,即異化勞動,馬克思在《手稿》中做了四重規(guī)定性。異化勞動的第一重規(guī)定即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產品是工人通過對象性活動創(chuàng)造的對象性產物,產品生產出來后本應該返還給自身,既包括勞動者占有并享有勞動產品,又包括勞動者可以從中確證自我的存在。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現實卻是勞動者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產品,不是自己享用,而是給非勞動者享用;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作為自己的武器而是轉化為敵人的力量。異化勞動的第二重規(guī)定,即工人與勞動活動相異化。“異化不僅表現在結果上,而且表現在生產行為中,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中”[2]159。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活動本身異化了,此時的勞動并不是自愿勞動,是強制的勞動,是自我犧牲、折磨的勞動,是工人的人性的喪失。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只有在運用吃喝等動物機能時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運用人的機能時則完全是折磨。異化勞動的第三重規(guī)定是工人同人的類本質相異化?!邦惐举|”是馬克思從費爾巴哈處引用的術語,但馬克思的“類”是在費爾巴哈的“類”上的發(fā)展與升華,不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成為包含著生產關系的社會關系。在馬克思這里,“類本質”是自由的、有意識的生產勞動,是人自由自覺自愿的活動,但異化勞動將這種自主自由的活動轉變?yōu)榱藘H僅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在這里,工人與類本質異化了。第四重規(guī)定是人同人相異化。每個人都同人的類本質相異化,人的類本質是唯一的,因此,每個人同他人相異化。一個工人的勞動不屬于自己,勞動產品也不屬于自己,而是屬于完全同這個工人相異的他人。“人的異化,一般地說,人對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對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和表現?!盵2]164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論證了人的本質,即“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在馬克思的視野中,異化消費的生成邏輯是以異化勞動這一起點開始的,是在異化勞動漸變基礎上產生的突變”[3]83。異化消費以異化勞動為起點,是異化勞動在消費領域合乎邏輯的對應現象。分析異化消費的發(fā)展路徑,必然要從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入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為配合戰(zhàn)爭而建立的龐大的生產體系轉入和平用途,物質生產愈發(fā)豐富,資本主義國家迅速發(fā)展,工人們也似乎不再面臨“非現實化到餓死的地步”[2]157,異化問題看似已解決,也無需抨擊資本主義。然而,在資本本位的價值邏輯下,在物質財富大量增長的同時,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異化問題仍然存在并愈發(fā)嚴重,產生了一種新型的“異化”,即“異化消費”。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馬爾庫塞和埃里希·弗洛姆,分別提出了“虛假的需要”“消費領域的異化”等概念,將對“異化”的研究從生產領域引入了消費領域,為“異化消費理論提供了雛形。弗洛姆提出,“消費成為了目的本身”[4],換句話說,在消費異化的環(huán)境下,產生了一種“本末倒置”:原本是獲得幸福手段的“消費”本身,反而成為了最終的目的。人們與自身生產的產品發(fā)生了異化,本應該作為勞動產品主人的人卻被勞動產品所奴役。這一思想與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中的第一層含義——人與勞動產品的異化——相似。隨著消費領域的異化,消費者成為商人眼中的棋子,失去了本身的“人格”。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提出了“虛假的需要”,回答了令人具有獲得感的消費異化何以使人感到痛苦的問題。馬爾庫塞指出,“虛假的”消費使得人們不再是按照自己本身的需要進行消費,購買的物品也并非自己所需,而是特殊的社會利益強加于人的。馬爾庫塞對“虛假的需要”使資本主義危機加劇觀點的闡述,深刻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
最早提出“異化消費”概念的是威廉·萊易斯。萊易斯繼承了馬爾庫塞、弗洛姆的異化思想,認為異化勞動是異化消費的邏輯起點。萊易斯指出,滿足的可能性將主要是生產活動的組織功能,而不是像今天的社會那樣主要是消費活動的功能,人們的滿足和幸福最終是應該在生產領域獲得的。為解決消費異化問題,萊易斯試圖通過建立一個能源、資源低消耗的“較易于生存的社會”,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將社會發(fā)展的重點由“量”轉向“質”。本·阿格爾是萊易斯異化消費理論的繼承者,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中阿格爾明確提出異化消費的概念:“異化消費是指人們?yōu)檠a償自己那種單調乏味的、非創(chuàng)造性的且常常是報酬不足的勞動而致力于獲得商品的一種現象。這種獲得商品的過程并不是直接使需求與商品的通常外觀對上號。這一過程要復雜得多,使需求適應某種商標名稱的產品,而不是適應‘純’產品本身。雖然一切消費都涉及使需求與商品相一致的過程(比如使饑餓的人與面包對上號),但發(fā)達工業(yè)社會及其高集約度的市場布局的特征在于:其一,需求與商品之間的關系由于以廣告為媒介而變得十分復雜;其二,人們把貫注于消費當作滿足需的唯一源泉?!盵5]阿格爾同萊易斯一樣認為異化消費是由異化勞動導致的。對于如何克服消費異化問題,阿格爾提出了“期望破滅的辯證法”“分散化”“非官僚化”等對人們的價值觀與經濟模式進行引導與調整。在阿格爾看來,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已經過時,資本主義的危機已由生產領域轉移到消費領域,生態(tài)危機才是資本主義社會急需面臨的重大問題。高茲從經濟理性的角度分析異化消費,認為資本主義勞動的分工導致了異化消費的產生,這種勞動分工是一切異化的根源,使得工人單單成為從事“腦力勞動”的工人和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而只有通過限制經濟理性來克服異化消費。
異化消費是以異化勞動為起點,是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在消費領域合乎邏輯的對應現象,從弗洛姆、馬爾庫塞,到萊易斯、阿格爾、高茲等學者對異化消費的討論無一不是以馬克思的理論為出發(fā)點,或多或少地從異化勞動理論著手,這對今天的研究極具現實意義。但同時也存在一些觀點的片面性與表面性。有些學者認為,資本主義的危機已經從生產領域轉到消費領域,生態(tài)危機已取代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地位;有些學者限于時代與地域,未能真正意識到消費異化的真正本質,提出的解決方式充滿烏托邦色彩,不能結合實際,不具有現實可行性。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盡管各位學者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思想方式及實踐路徑仍對當今社會異化消費問題的揚棄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這種虛假性實質上是虛假的需要導致消費者虛假的滿足感。在對異化消費進行批判之前,都必須先回答一個問題:消費屬于消費者自身的主動行為,在消費過程中,總是會獲得相應的商品亦或是服務。換句話說,消費者產生了消費需要,進而通過消費滿足了自己的需求,這是一個令消費者感到“滿足”的過程,何談痛苦?這樣的“消費”如何產生“異化”?
隨著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大都可以獲得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物質,對消費不再具有強烈的渴望。由此,以商品的生產和消費為載體的資本積累受到限制,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遇到瓶頸。只有不斷地制造消費,才能繼續(xù)進行資本積累,而要制造大量的消費則必須開拓新的需要。資本家為了不斷追逐最大利潤,人們對商品的虛假需求現象應運而生。
“虛假的需求”并非是不存在的、虛無的需求,而是說人們的消費未必是出發(fā)于自己本身真正的需要,而是受到外在影響。正如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提道:“‘虛假的’需求是指那些在個人的壓抑中由特殊的社會利益強加給個人的需求:這些需求使艱辛、侵略、不幸和不公平長期存在下去。這些需求的滿足也許對個人是最滿意的,但如果這種幸福被用來阻止發(fā)展那種鑒別整體的疾病并把握治愈這種疾病的機會的能力(他的和別人的)的話,就不是一種應維持和保護的事情。那么結果將是不幸中的幸福感。”[6]6
一方面,統(tǒng)治階級刻意塑造一種看待問題的視角,從意識上誘使人們以扭曲、神秘、錯誤的方式看待現實世界,以表面的平等掩蓋事實的不平等。例如,為了以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消費一體化”的假象麻痹工人階級,使其喪失革命的欲望以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宣稱,只要金錢到位,工人與資本家可以享有同等程度的消費。這看似實現了兩者的生活與消費的一體化,縮小了在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階級差別,但其實質是對工人被剝削地位的進一步掩蓋?!斑@種一體化、同化并不標志階級的消失,而是標志著現制度下的全部人口,在什么程度上分享著用以維持這種制度的需求和滿足?!盵6]8
另一方面,“虛假需求”是資產階級制造出來,灌輸給人民大眾的。為給人民灌輸“虛假需求”,資產階級制造出了“概念商品”,用噱頭來引人注目,使得人民對商品的購買不再是因為需要,而是因為其核心概念的吸引。例如,房產公司引用“城市森林”“禪宗之家”等作為其核心概念,通過傳播平臺吸引消費者;一些服裝品牌,同樣的設計卻因為設計理念的不同而擁有不同的價格與不同數量的消費群體。虛假的需要是資產階級基于盈利的需要而制造灌輸于他人的,把人的價值歸結為占有多少物質財富,把生活的意義歸結為高消費的現代生活方式,把自由等追求扁平化為消費自由,對這種需求的追逐并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而只能是“不幸之中的欣慰”。
消費從手段成為目的,人們對走向幸福的手段的追求取代了追求幸福本身。早期資本主義時代,工作是日常生活的中心,當工作不如意時,人們往往將工作場所及其機器或是資本與勞動作為憎恨對象,這種憎恨直接危及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
為掩蓋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維護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資本設法使工人的注意力從“勞動”轉向“享受”,從生產領域轉向消費領域,將消費的定義由“手段”扭曲為“目的”,用在消費領域中表面的平等,掩蓋社會的階級斗爭與壓迫,并宣稱消費是自我實現之道。于是,資產階級將工人的憎恨轉移,維護了資產階級搖搖欲墜的面紗,遮住了其丑惡的嘴臉。不得不說,這種轉移對于資產階級是一個雙贏的局面: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資產階級目前的困境。在資本主義社會,作為消費主體的工人工資有限,消費能力有限,但剩余價值的實現需要擴展消費需求。這就形成了資本邏輯的一個頗具矛盾的現象:在資本家眼里,工人有個體工人和總體工人之分;作為個體工人的工資,對資本家是一種成本。資本就是消費的界限。作為總體工人,是一種生產和消費的關系,作為個體工人,是一種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其解決途徑在于,擴大現有消費,創(chuàng)造出新需要,發(fā)現新的使用價值。而這種注意力的轉移恰好使得人們增加對消費領域的關注,并且“越是消費,越是通過消費方式去發(fā)泄自己的情緒和不滿,資本的利益就越是得到保證,資本的力量就越是強大和鞏固”[7]。另一方面,資本通過消費增加了對消費者的控制,并且不需花費太多的管理費用。當今社會,生產力不斷發(fā)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人類擺脫了長久以來的物質資源匱乏的狀況,消費也不再是特權階級的附屬品,人人可以自主消費,至少在表面上完全是消費者的自主選擇,“人們的自主和自我決定的能力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消費者開始享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8]。然而,這種“消費自由”卻給予資本家以操縱消費者的權力。在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消費者表面上的自主選擇,其實是受電視、廣播、互聯網等潛移默化的誘導與暗示,本來在工作、交往、思考、創(chuàng)造、批判等方面的自由通通降格為消費的自由,“自由”成了資產階級借以“控制人心”的借口,消費成為尋求認同和尊重的方式。因而,這使得異化消費具有了意識形態(tài)性質。這種意識形態(tài)最大的獲益者是資本,通過塑造一種生活理念和生存方式,通過把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復雜關系固化為一種商品化、消費化的方向,使得資本進程的邏輯順利實現。
“有限的自然資源”與“無限的需要”之間的矛盾,是誘發(fā)生態(tài)危機的重要原因。需要是社會中人的基本屬性,是維持人生存與發(fā)展客觀條件的依賴的主觀反應,“人通過消費這一實踐活動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從而滿足自身的需要,消費成為構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橋梁和紐帶”[9]。主觀需要是引導消費者消費的內在驅動力,外部客觀物質世界是消費主體進行消費活動的物質基礎。可見,人的需要與自然資源數量的和諧統(tǒng)一是營造綠色健康消費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自然資源可利用度與人類需要之間卻存在一定失衡:一方面,地球上現有的自然資源對人類來說始終是有限的,但異化消費現象的存在,引發(fā)了嚴重的生態(tài)危機;另一方面,人類只能通過消費這一手段來實現自身生存與發(fā)展,但與此同時社會又存在著消費領域過度消費、生產領域過度浪費的現象。
當今中國社會,物質生產力的大幅度發(fā)展與西方“消費至上”“享受至上”的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人們對利益的追逐愈發(fā)狂熱,逐漸拋棄了“艱苦樸素”“省吃儉用”的中國傳統(tǒng)消費觀念,奢侈享樂、盲目攀比現象愈發(fā)嚴重,人們將欲望與需求混為一談,忽視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不斷放大自身的消費欲望。當“有限的自然資源”與“經濟利益”產生沖突時,身處于異化了的消費中心的人往往會選擇后者。這是人們只關注自然界的使用價值而忽略了其內在價值、只把自然界看作手段與工具,而忽視了人與自然的密切相關的異化表現。誠然,消費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對此,在改革開放后,國家為推動經濟增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實行了鼓勵消費的政策。但鼓勵消費并不是任意消費,不是沒有限制、沒有責任的過度消費,“過分刺激消費、張揚消費的經濟功用卻是存在著潛在的道德風險的”[10]。因此,人的需要需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相適應,只有將人的需要維持在自然界可承受的范圍內,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同時,“我國國內能源資源匱乏,水資源、土地資源等資源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資源對外依存度大,環(huán)境資源約束趨緊,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環(huán)境污染問題嚴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塵暴、生物多樣性破壞等問題突出”[11]。例如,研究表示,我國的淡水資源污染嚴重且極度匱乏,“我國的7大水系中,黃、淮、遼等河流流域70%以上的河段遭受污染。全國90%以上的城市水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近70%的飲用水水源未達到國家標準,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盵12];能源礦產資源愈發(fā)短缺,“鋼鐵、稀土、銅、鋁等礦產資源供給不充足,對外進口的依賴不斷加大,資源和生產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大?!盵13]
異化消費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絕非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異化消費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服務于資本邏輯進程。消費不再是人的生命再生產,而是勞動力的再生產,消費由個人行為納入資本主義生產軌道之中。異化消費以異化勞動為起點,是異化勞動在消費領域合乎邏輯的對應現象。分析異化消費的發(fā)展路徑,必然要從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入手。同樣,“探索異化消費的消解路徑就要以消除勞動異化為起點”[3]85。
1.揚棄私有財產與人自身的異化性質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是基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批判提出,馬克思的目的是通過解釋現狀,陳述事實,透視本質,以便在此基礎上更好地科學探求實現人的解放的科學途徑。工人的異化勞動產生了資本家的私有財產,資本家私有財產的積累又反過來促進了異化勞動的加劇,兩者變?yōu)橄嗷プ饔玫年P系。
“私有財產只有發(fā)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階段,它的這個秘密才重新暴露出來,就是說,私有財產一方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勞動借以外化的手段,是這一外化的實現”[2]166。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的相互作用,使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工人生活愈加黑暗而迫切的需要尋求出路。私有財產的存在促進了異化勞動的形成,要想揚棄異化勞動必然要揚棄私有財產。“要揚棄私有財產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產主義就完全夠了。而要揚棄現實的私有財產,則必須有現實的共產主義行動”[2]231-232。在《手稿》中,馬克思邏輯鮮明,借助于異化勞動理論,層層推出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即共產主義的必然性。馬克思提到,共產主義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巴ㄟ^人”是指要實現共產主義,不能僅僅依靠對思想上的與現實中的私有財產這種物的揚棄,還要對異化了的人自身具有的異化性質進行揚棄。在談到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時,一些人認為,馬克思的異化純粹是異化勞動,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在強調人的同時而往往忽略了“人”:處在異化勞動中的人,不論是工人還是資本家,其本身都會產生異化的性質。比如人們身處在充滿白醋味道的房間里,開始是酸味對其侵襲,但如果長時間呆在這個房間,人的身上也會沾染醋味。要想使人徹底擺脫這種味道,僅僅拆了房子散發(fā)醋味是不夠的,還要對人的本身進行清洗?!盀榱巳恕笔侵腹伯a主義真正是為了人的解放、人的本質的復歸、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人不再僅僅是一個對象物,而是完整而全面占有本質的人。
2.揭露“資本主義共同體”的虛假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任何社會形態(tài)的存在,都是人與人之間的聯合。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關系,即勞動關系。應當清醒地認識到,資本主導下的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形成的共同體是建立在異化勞動基礎上虛假的“資本主義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面建成與順利發(fā)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百Y本主義共同體”是“生產的資本主義階段所特有的共同體形式”。在這種“共同體”中,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孤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掩蓋,被徹底“物化”,無法推動人本質的復歸。資本主義共同體是異化了的共同體,其所謂的利益不僅不是全人類的利益,甚至不能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人民的“共同利益”。將自身的利益粉飾為共同體的利益,從根基上就是虛假的,所謂的“真實”僅僅是對資本家來說的,與人民群眾并無瓜葛。對于資本家來說,自己不需要勞動,且勞動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增長財富,在資本家那里,勞動的本質被掩蓋了,勞動對歷史的推動作用被遮蔽了,把勞動與歷史現實割裂開來。除此之外,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不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孤立存在的,勞動的主體、媒介、客體也統(tǒng)統(tǒng)被割裂,勞動不屬于勞動者、勞動的對象不屬于勞動者,勞動者一無所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建立在體現人本質的勞動基礎上。資本主義共同體的根基是異化勞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基及發(fā)展方向則是非異化勞動,表現為對異化勞動的批判與超越,是通過自由的、自覺的、必然的勞動對異化了的存在的重新占有?!叭祟惷\共同體”是對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共同體、異化勞動的批判與超越并最終克服,追求的是人本質的復歸。在這方面的認識上,吉登斯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即復歸人類生存的社會性質是馬克思主義信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建立在個人與社會共同體之間相互依存關系的清醒認識基礎之上。
資本邏輯是“資本運動的內在規(guī)律和必然趨勢,它以一種必然如此的方式貫穿于資本的發(fā)展過程之中,并通過一系列經濟環(huán)節(jié)及其相互作用而得以具體體現”[14]。資本逐利的本性導致了資本將一切事物都當成工具來追求資本增殖,把增殖本身當成了目的,而消費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更是被不遺余力的包裝引導。資本的增殖是貨幣循環(huán)運動的結果,資本因其貪婪性,不斷壓迫剝削勞動者,獲得高額利潤。長此以往,資本增殖的結果就是帶來了資本全球擴張。然而資本擴張的過程也產生新的問題:一是在人類社會領域,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演變成了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及資本主義的殖民化運動與被殖民國家的反殖民地運動,使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關系改變;二是在自然領域,資本的擴張必然不斷地侵入自然領域,將自然資源資本化。在資本邏輯主導下,自然只是資本的所有物,人與自然的關系被顛倒,資產階級妄圖掌控自然,無止境地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破壞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引發(fā)了生態(tài)危機。然而,不得不接受的是,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資本主義仍將在世界上占據主導地位,資本邏輯仍然存在,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推翻資本邏輯建立社會邏輯。與此同時,克服生態(tài)危機,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任務刻不容緩,必須做到“駕馭”資本邏輯,“只有通過對‘資本邏輯’的駕馭才能汲取‘資本主義制度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從而,進行真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梢哉J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實際上就是圍繞著如何馭駕‘資本邏輯’這一重大問題展開的,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也正是由此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15]。
第一,承認資本邏輯的存在。當前面臨著一個進退兩難的窘境:一方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資本;另一方面,資本邏輯又導致了異化消費,加重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要消除異化勞動與異化消費,首先必須認識到,“資本邏輯驅動的異化勞動通過引起異化消費而導致生態(tài)破壞,引發(fā)生態(tài)危機”[16],資本邏輯導致了異化勞動的產生,異化勞動導致了異化消費,異化消費的“無限需求”與“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引發(fā)了生態(tài)危機。因此,消解異化消費必然要從資本邏輯入手,承認并認清資本邏輯及其作用。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資本邏輯是市場經濟的基本邏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機制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借助資本主義力量發(fā)展生產力,沒有生產力的發(fā)展,中國夢只能是海市蜃樓。
第二,“借”資本“東風”,消除生態(tài)危機。資本主義越發(fā)展,對自然界的破壞越強,也就代表了生產力越發(fā)展;生產力越發(fā)展,科技越強,人們研究越有能力去保護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馬克思指出,“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fā)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fā)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tài)的各種要素的創(chuàng)造”??梢?,“生態(tài)文明建設離不開資本,必須借力打力”[17]。
第三,在承認并利用資本邏輯的基礎上,必須加強對資本的限制和引導。資本固然有其文明的一面,但其消極的內在本質亦不可忽視,資本的一切都是為了追逐利潤的最大化。在資產階級看來,異化消費既滿足了資本追逐利潤的目的,同時又給予異化勞動下的勞動者以“虛假的”補償,這種“異化”帶來的好處遠遠大于壞處。但事實上,以資本擴張為內在驅動力的資本主義發(fā)展方式所帶來的只能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進而引發(fā)深層次的生態(tài)危機。
除了資本的影響和支配之外,異化勞動所導致的社會中公民個人的消費意識的異化也是導致異化消費產生的原因之一。在物欲橫流的社會,異化消費表現在多個方面:面子型消費、攀比化購物、盲目性浪費等現象屢見不鮮。人們消費的目的從追求商品的使用價值轉變?yōu)榱俗非笊唐返母郊觾r值,以彰顯社會地位、權利、財富為榮,例如,前文提到的“概念商品”愈發(fā)吸引大眾的眼球,蘋果手機每次售賣都遭到萬人哄搶。針對社會上異化消費呈現出來的各種現象,可從以下兩方面探索解決路徑。
1.樹立理性消費觀
建立理性消費原則,引導人們正確區(qū)分需要與欲望,竭力滿足欲望,節(jié)制需要,使得人們的消費水平與我國當前經濟發(fā)展程度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可承擔能力相適應,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協調。人的需要是人的生產與發(fā)展的前提,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2]531。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及科技的進步,商品的種類越來越多,人們可選擇的空間也越來越大,加之以資本的刻意引導,人的需要也不斷發(fā)展,從最開始的基本生存需求逐漸進化出了新的高層次需求,這種高層次的需求是合理的。但要正確區(qū)分需要與欲望。受社會上各種龐雜的非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人們打著“需要”的幌子放縱自己的欲望,這實際上是一種虛假的需要,由此而產生的異化消費“是一種被社會操控的強制性消費,是社會強加于人的”[18]。這種“虛假的需要”需要節(jié)制。
2.應樹立社會本位消費原則
異化消費的形成與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個人行為是分不開。個人的消費活動看似是個人行為,但人是社會中的人,消費是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的消費,因此,個人的消費活動必然涉及社會關系。要跳脫出異化消費的藩籬,消費者應樹立社會本位意識,將集體利益作為消費的前提,在不損害整體社會利益的基礎上進行個人消費。這又要求在全社會內推動以人為本的消費原則,加強公民精神文明建設。以人為本的目的,即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誠然,物質文明建設是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但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不僅追求感官的享受,還具有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能實現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均衡發(fā)展。提升精神消費在整個消費中的比重,提升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感,從而降低消費者在生產領域與消費領域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樹立社會本位的消費原則,不僅利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緩解異化消費帶來的惡劣影響,也給消費者帶來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雙重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