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指津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中考小說閱讀類文本的考點有很多,下面我們從把握小說的人物形象和欣賞語言藝術兩方面談談如何閱讀小說。
1.把握人物形象
(1)掌握描寫人物的方法。
小說描寫人物的方法可以分為正面描寫(直接描寫)和側面描寫(間接描寫)。正面描寫包括外貌、語言、心理、動作、神態(tài)、細節(jié)、白描等;側面描寫包括襯托(正襯、反襯)、對比、自然環(huán)境烘托、社會環(huán)境烘托和其他人物的評價等。
如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刻畫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他滿口“之乎者也”,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圣言”為自己辯解,說“竊書不能算偷”,說明他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小說還運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形象,一針見血,具有懾魂奪目的力量?!翱滓壹菏钦局染贫╅L衫的唯一的人”,“站著喝酒”說明他已沒有資格擠進長衫客的行列,和短衣幫一樣處于被壓迫的底層?!啊疁貎赏刖?,要一碟茴香豆?!闩懦鼍盼拇箦X”,一個“排”字寫出了孔乙己拿錢買酒時的得意神氣,表明他要在取笑自己的短衣幫面前顯顯闊氣。作品還描述了他面帶傷痕、穿著“又長又破”的長衫的可笑狀,說明他生活潦倒貧困,卻又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看不起底層人民。
答題模式:具體分析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人物性格特點。
(2)根據故事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
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是由人物活動來推動的,而人物形象是在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中逐漸豐滿起來的。因此,抓住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就抓住了分析人物形象的“金鑰匙”。
如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就將尖銳的矛盾沖突置于簡單、反復的故事情節(jié)中,以此塑造人物形象。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處理事件過程中,變來變去,態(tài)度無常,時而要嚴懲獵狗、處罰狗主人;時而又吹捧獵狗、訓斥受傷者。他每一次態(tài)度的變化都是隨著狗主人身份的改變而變化。這就使人清楚地看到:維護沙俄統(tǒng)治者的利益,這是奧楚蔑洛夫的階級本質;巴結上司、趨炎附勢、欺壓百姓、拜高踩低,這是奧楚蔑洛夫的丑惡行徑。從這點看,奧楚蔑洛夫無疑是統(tǒng)治階級豢養(yǎng)的一條忠實的走狗,無怪他處理狗和人的“官司”,站到狗的一邊去了。
答題模式:概括故事情節(jié)+分析性格特點。
2.欣賞語言藝術
語言,是指作者通過小說作品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所使用的文學語言。它包括作者的敘述語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作者的敘述語言,指作者在小說中敘述事件、描繪人物、發(fā)表議論、抒發(fā)感情時使用的語言。一般指小說的語言特色,包括修辭手法、句式特點、地方色彩和語言風格四個方面。作品中的人物語言,指小說中人物的對話、獨白等。人物語言是性格化的語言,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
中考命題中對小說的語言鑒賞有兩層含意,一是鑒賞小說中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二是鑒賞小說作者的敘述語言,了解小說多樣化的語言風格。體現(xiàn)在中考真題中,往往分為兩種題型:體會語句含意,品味語言藝術。但在實際考查中,“體會語句含意”和“品味語言藝術”經常是結合在一起的,即要求考生在體會語句的含意之后,還要對這樣寫的好處加以賞析。
【王桂云/供稿】
牛刀小試
望北哨所
◎石鐘山
這是她第一次來望北哨所。
“望北”這個名字,她已經很熟悉了。他軍校畢業(yè)分配到部隊后的第一封來信,地址就寫著“望北”兩個字。信中是如此描繪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嘯的山風,洋洋灑灑的落雪,雖然凄涼了一些,但卻是那么有韻致。
自從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那里有手機卻沒有信號。冬天,哨所和山下郵路不通,到了春天,她會一口氣收到他寫給她的幾十封信。她知道,他也是這樣。讀信的順序只能依據郵戳的時間,有時郵戳上的時間也相同,她只能隨機拆開一封信。這樣讀信,讓她有種時光倒流之感:前一封信他還在描述哨所上看到的夕陽、界碑、邊境線,下一封信又是滿山大雪,混沌一片了。
他也會出現(xiàn)在她的夢里:他走在崎嶇的巡邏線上,剛才還陽光明媚,轉過一個山頭就暴雪漫天;一個戰(zhàn)士因缺氧暈倒在巡邏路上;哨所的后山上,他們新建的蔬菜大棚正長出綠油油的蔬菜……她在夢中醒來,心就像蕩秋千,高低視線,看到的是不同的風景。她知道,自己做的不是夢,只是還原他信里描述的不同場景而已。她從小就對軍人職業(yè)充滿敬仰,青春、熱血、英雄這些令她心動的字眼,一直和軍人密切相關。他在信中說:軍人就是犧牲、奉獻、戍邊保家……聯(lián)系斷斷續(xù)續(xù),他們的愛情便如夢如幻。有時她覺得離他很近,有時又很遠,但她心中的詩意一直澎湃著,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期待。
她對望北充滿了神秘的渴望,甚至整個西藏都對她充滿誘惑。她還學會了當年流行的一首歌:“坐上了火車去拉薩/去看那神奇的布達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開在雪山下……”他們約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麗的季節(jié),格桑花開遍雪山腳下,她去望北哨所找他。然后他休假,帶她去看神秘的布達拉,開啟他們的新婚之旅。多么愜意和豐富的旅行呀!
她終于來了,先是飛到了日喀則,又坐上了兵站的長途運輸車。她果然看到了山間草地上盛開的格桑花,一片又一片,像怒放的生命之火,她的心便也隨之燃燒起來。車隊在懸崖峭壁間的公路上盤繞,越駛越高,她感到頭疼惡心,視線也模糊起來。司機拿出氧氣袋讓她吸,告訴她,到了雪山之巔就到了望北哨所??裳┥剿坪醭闪撕愣ǖ哪繕?,車開了好久,似乎離雪山還是那個距離。兩天之后,車隊終于行駛到雪山腳下。似乎山上剛下過雪,車隊又行駛了一段路,終于被大雪阻斷了。眼前沒了路,到處都是皚皚白雪。老兵在車里失望地告訴她,望北哨所去不成了,大雪封鎖了他們的去路。雪消融之時,才是他們上山的時候。
她絕望地站在車下,順著老兵的指引,看到了山頂一排房子,遙遠而又模糊。“那就是望北哨所?!彼匆娛^房子外聚集了一排士兵,他們一起向山下招手。她知道,他一定會在人群中。可是,她分不清哪個是他。
她忽然想起了她的腰帶,這是“本命年”買的腰帶,紅綢布制作的,是上次他探親回家時她買的,每人一條。她從腰間解下那條紅色的綢帶,沖著山上揮舞著。突然,她看到山上人群中也飄起了一條紅綢帶。揮舞紅綢帶的人,一定就是他了。兩人隔著雪地,一個山上,一個山下,就那么揮舞著。在大雪皚皚的一片白色中,紅綢帶是那么醒目鮮艷。
那一次,她無功而返,盡管哨所近在咫尺。她回去后,給他寫了很多信,卻沒收到一封回信。她知道,大雪仍然封山,他們的信都在郵路上。
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時,雪已經融化了,一封電報卻先期而至。他在巡邏路上……
再次來到哨所時,她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哨所山后,生長著一棵松樹,唯一的一棵松樹。他就葬在那棵樹下。她來了,他卻失約了……
她把那條紅綢帶系在了那棵唯一的松樹上。下山走了好久,她回望望北哨所時,淚水模糊了視線,唯有那條紅綢帶仍在風中飄舞,那一點紅,越來越醒目。
(選自《解放軍報》2021年5月7日,有刪改)
訓練
1.有同學建議,應將第十段中的“他在巡邏路上……”改為“他在巡邏路上不幸犧牲”。你認為哪一種表達效果更好?請簡要分析為什么。
答:
2.你認為誰是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請簡要說明你的理由。
答:
【孫劼/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