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波, 趙寅瀅, 秦 楚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無錫市人民醫(yī)院 呼吸與危重癥科, 江蘇 無錫, 214021)
肺部占位性病變的病因復雜,除肺部惡性疾病外,肺部非特異性感染性疾病、結核瘤、平滑肌瘤、炎性假瘤、血管瘤等肺部良性疾病也可表現(xiàn)為肺部占位性病變,不同性質(zhì)肺部占位性病變的治療方案不同,因此及時采取有效檢測方式明確肺部占位性病變的性質(zhì),對臨床治療方案的制訂具有重要意義[1-2]。腫瘤標志物檢測具有操作簡單、對患者損傷小的優(yōu)點,但診斷準確率相對較低[3]。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為肺非血管介入術,具有微創(chuàng)、非血管介入等特點,CT掃描可準確定位穿刺點、進針角度、方向及深度,已成為肺部疾病的重要檢查方法[4-5]。本研究觀察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聯(lián)合腫瘤標志物檢測對肺部占位性病變中的診斷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206例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2例,女84例; 年齡33~87歲,平均(69.53±7.52)歲; 體質(zhì)量指數(shù)19~26 kg/m2, 平均(22.51±1.13) kg/m2。納入標準: ① 經(jīng)肺部CT或胸部X線檢查顯示肺部團塊影者; ② 高度疑似肺部惡性病變的肺部占位性疾病者; ③ 接受手術治療者; ④ 所有穿刺活檢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 伴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 ② 合并肺動脈高壓者; ③ 存在嚴重出血傾向者; ④ 精神異常不能配合者。
所有入選者均接受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聯(lián)合腫瘤標志物檢測及臨床綜合檢查。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 根據(jù)CT檢查顯示的病灶部位選擇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等不同穿刺體位,依據(jù)病灶位置于體表固定金屬定位器,采用CT薄層掃描確定最佳穿刺點、進針角度、方向及深度。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2%利多卡因(上海朝暉藥業(yè),生產(chǎn)批號20170602、20180926)行局部麻醉,采用長度為15 cm, 外徑為1.2 mm的18G活檢針(Argon Medical公司)進行穿刺,再次行CT薄層掃描,確認針尖抵達病灶內(nèi)后,利用活檢針取2~3條組織,取材過程中囑咐患者屏氣,采用10%福爾馬林對標本進行固定后送檢。術后CT掃描檢查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氣胸等并發(fā)癥,掃描完成后將患者送至病房平臥休息3 h并給予吸氧療法,同時嚴密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腫瘤標志物檢測: 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4~5 mL,以3 000轉/min離心10 min, 取上層清液,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神經(jīng)特異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水平。根據(jù)患者臨床綜合檢查情況將惡性病變患者納入惡性組,良性病變患者納入良性組,比較2組腫瘤標志物水平。
手術病理檢查結果顯示, 206例患者中惡性151例,包括腺癌116例,鱗癌16例,腺鱗癌1例,小細胞肺癌5例,淋巴瘤1例,惡性黑色素瘤1例,大細胞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癌1例,轉移癌10例; 良性55例,包括急慢性炎癥29例,纖維增生3例,肉芽腫性炎23例(結核性20例,隱球菌2例,組織胞漿菌1例)。
惡性組血清NSE、CEA水平高于良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惡性組與良性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ng/mL
ROC曲線顯示, NSE、CEA檢測的AUC分別為0.812、0.805, NSE、CEA檢測評估肺部良惡性病變的參數(shù)比較見表2, ROC曲線見圖1。
表2 NSE、CEA檢測評估肺部良惡性病變的參數(shù)比較
將NSE≥12.935 ng/mL判定為惡性, NSE<12.935 ng/mL判定為良性,以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 NSE檢測診斷肺部占位性病變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69.54%(105/151)、70.91%(39/55)、69.90%(144/206); 將CEA≥34.855 ng/mL判定為惡性, CEA<34.855 ng/mL判定為良性,以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 CEA檢測診斷肺部占位性病變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70.20%(106/151)、67.27%(37/55)、69.42%(106/37); 以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 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診斷肺部占位性病變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92.05%(139/151)、81.82%(45/55)、89.32%(184/206); 聯(lián)合診斷肺部占位性病變靈敏度為96.03%(145/151), 特異度為83.64%(46/55), 準確度為92.72%(191/206)。見表3。
表3 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NSE或CEA單獨檢測及聯(lián)合診斷對肺部占位性病變診斷價值比較
ROC曲線顯示,聯(lián)合診斷肺部良惡性病變的AUC為0.911, 見表4, ROC曲線見圖2。
表4 聯(lián)合診斷對肺部占位性病變診斷價值
206例患者中, 4例出現(xiàn)氣胸,占比1.94%(4/206), 靜臥休息、止痛、吸氧后自行吸收; 3例少量出血,占比1.46%(3/206), 給予靜脈輸注止血藥后緩解,均未發(fā)生其他嚴重并發(fā)癥。
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中,腫瘤標志物異常表現(xiàn)較影像學異常更早,對疾病診斷具有重要提示意義[6-7]。本研究結果顯示, NSE檢測診斷肺部占位性病變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69.54%、70.91%、69.90%; CEA檢測診斷肺部占位性病變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70.20%、67.27%、69.42%。張萍等[8]研究指出,NSE、CEA檢測診斷肺部占位性病變的準確度分別為63.81%、67.34%, 與本研究結果相似。NSE為多肽酶類,在健康人體中水平較低,而在肺鱗癌、腺癌患者中明顯升高,尤其對肺小細胞癌的診斷中具有較高敏感性[9]。CEA為癌癥細胞表面結構蛋白,在細胞漿中形成,可經(jīng)過細胞膜向細胞外分泌,而后進入周圍體液,約40%~60%肺癌患者血清中CEA呈陽性表達[10-11], 但單純腫瘤標志物檢測難以對肺部占位性病變做出準確判斷。
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術被逐漸應用于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的診斷中,可明顯提高診斷準確率。肺部占位性病變影像學表現(xiàn)復雜,腫瘤常伴有囊變、出血、壞死、肺不張及組織分界不清等表現(xiàn),安全穿刺并取出足量標本是臨床關注重點。目前,經(jīng)皮肺穿刺主要包括超聲引導下穿刺與CT引導下穿刺,其中CT引導下穿刺具有良好組織密度分辨率與空間分辨率,且掃描迅速,具有圖像后快速處理能力,可清晰顯示肺內(nèi)病灶形態(tài)、大小、位置、浸潤程度以及與鄰近組織結構關系,有助于準確獲取病變組織,同時不會對血管產(chǎn)生損傷,提高活檢準確率[12-13]。目前,雖有研究[14-15]指出超聲引導下穿刺具有無射線照射、費用低廉、操作便捷等優(yōu)點,但對于較小肺部病灶(直徑<3 cm)的定位存在偏差,增高了穿刺風險。此外,超聲干擾因素較多,若患者合并肺大泡或病灶距離胸壁較遠,則可能增加定位難度。本研究通過繪制ROC曲線發(fā)現(xiàn),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聯(lián)合腫瘤標志物檢測用于診斷肺部良惡性病變的AUC為0.911, 提示聯(lián)合檢查方式在肺部占位性病變中具有較高診斷價值,原因為CT掃描可清晰顯示葉間裂、肺大泡等病灶周圍組織結構,并對病灶壞死區(qū)進行準確區(qū)分,還可清楚顯示病灶供血情況及病灶與周圍大血管的關系,有利于確定穿刺點,選擇最佳穿刺路徑,有效減少操作的盲目性,降低穿刺風險,提高穿刺成功率,進而降低誤診率。但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仍會出現(xiàn)氣胸、出血等并發(fā)癥,臨床應嚴格篩選適應證,規(guī)范活檢操作以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聯(lián)合腫瘤標志物檢測在肺部占位性病變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可提高惡性肺部疾病診斷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