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世林 楊希 李俠
摘要:科研峰值年齡是科研人員學術成長周期和生命周期中的關鍵節(jié)點,也是其學術生命周期中科研產出由盛轉衰、角色轉換的關鍵節(jié)點。對我國45所國家重點實驗室164名長江學者和杰青的科研峰值年齡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長江學者和杰青的平均科研峰值年齡為46.93歲和46.66歲,樣本中長江學者和杰青在2012年左右達到科研產出峰值;長江學者和杰青獲得博士學位的年齡和加入所在實驗室的時長對其科研峰值年齡有顯著促進作用,學科和實驗室人員數量對高層次人才科研峰值年齡的影響不明顯?;谘芯拷Y果,本研究指出激發(fā)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保持學習精神和進取精神,在科學研究中堅韌追求和穩(wěn)重執(zhí)著,對于長期在科學界保持影響力以及做出更多的學術貢獻有著積極的意義。我國應該繼續(xù)推行高層次人才支持政策,對有潛力的科學家給予持續(xù)的支持和鼓勵,以促使其更大程度地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此外,高層次人才要積極培育科研團隊中的青年科研人員,起到良好的示范、帶動和引領作用,為實驗室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科研峰值年齡;科研產出;高層次人才;年齡
中圖分類號:G40-011.8文獻標識碼: 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1.05.00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71503167)
0引言
人的一生會有發(fā)展的高峰期,也會有發(fā)展的低谷期。不論是體育運動員過了專業(yè)能力的高峰期,還是科研人員過了科研能力的高峰期,他們都可能會從一個崗位轉換到另一個崗位,開始發(fā)揮另外一種角色的功能。但無論如何,人在生命的不同時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某個特定時段某個角色發(fā)展的高峰期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這個節(jié)點既意味著能力的高峰,同時也意味著能力的極限。在這里,可以借用數學和物理學上的概念——峰值,來說明這個特殊的階段或時期。對于科研人員來說,其科研產出從開始入門、高產再到衰落退出,會有一個階段或者時期呈現(xiàn)出較好的科研表現(xiàn)。雖然科研人員在學科類別、科研能力、科研過程及科研表現(xiàn)方面不盡相同,但總體上在科研人員未達到高峰之前將會不斷嶄露頭角,在達到高峰之后其科研產出將會逐漸或者突然減少,以至于退出科研的舞臺。有研究表明,雖然相對而言高水平科研人員進入科研的時間會更早,且會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生產力[1],但最終也不可避免生老病死和代際傳遞。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高層次人才不僅科研能力較為卓越,而且也會在研究機構中擔任著較為重要的角色,影響著科研機構的日常運營、招生招聘等事務,對科研機構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所以,高層次人才在科研單位中的角色不僅表現(xiàn)為進行科研產出和發(fā)表科研成果,還承擔著領導和管理科研機構的職能。那么,我國高層次人才科研峰值年齡是如何分布的呢?我國高層次人才與世界范圍內的高水平科學家的科研峰值年齡有何差異?本研究將試圖回答上述問題。
1文獻綜述
科研峰值年齡作為一個時間概念,從本質上來說與學術生命周期、學術成長周期等概念有一定的聯(lián)系。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生物進化論為基礎的生命周期理論被廣泛應用于管理的多個領域,從而形成了企業(yè)生命周期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等諸多研究成果[3]。所謂學術生命周期則是指一個學術人從生手到熟手、從入職到最終退出的全過程,該過程嵌套于個體的自然生命周期之中,表現(xiàn)為其學術活力隨年齡遞增的起伏變化趨勢[1]。有研究以本科接受高等教育為起點到獲得青年長江學者的時間差域定義為成長周期,探索出拔尖創(chuàng)新學術人才的廣義成長周期為20年[4]。宋曉欣等[5]將獲得博士學位到入選長江學者之間的時間定義為長江學者的成長周期?;谝延醒芯靠梢园l(fā)現(xiàn),生命周期貫穿著科研人員的科研活動全過程,成長周期則是科研人員科研活動的前端或者緣起時期,而科研峰值年齡相對于學術生命周期及學術成長周期而言則是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階段或者時間點。科研人員的科研峰值年齡意味著學術成長周期的完成及科研活動的高峰,同時也是其學術生命周期中科研產出由盛轉衰、角色轉換的關鍵節(jié)點。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于科研峰值年齡的定義及內涵,主要有兩種基本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科研峰值年齡是指研究人員取得重要或者最重要的成果的時間階段或者時間點;另一種觀點認為,科研峰值年齡指的是研究人員在達到科研成果(如專利或者論文等)發(fā)表數量或者被引量最大值的時間階段或者時間點。第一種對于科研峰值年齡的定義更關注對科研成果的定性評價,關注科研人員生產出最重要的成果或者獲得最重要的榮譽的時間。其合理性在于能夠從科研人員獲得的重要成果和發(fā)現(xiàn)的時間規(guī)律方面進行探討,但是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難題,如怎樣定義哪些是重要或者最重要的科研成果、衡量科研成果獲獎的評價指標是否合理、潛在的未獲得重要獎項或者榮譽的重大科研成果如何處理、科研成果獲獎的滯后性及獲獎時間的不確定性該如何合理處理等。第二種對于科研峰值年齡的定義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實然評價,關注科研人員生產出最大數量的科研成果或者科研成果達到最大被引量的時間。其合理性在于能夠客觀地評價科研人員獲得科研成果數量或者被引量最大值的時間階段或者時間點,展現(xiàn)出科研人員取得最多科研成果或者最大被引量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定性評價科研成果的標準設置中面臨的困難,但是同樣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科研成果從完成到投稿再到出刊的時間差異性、無法區(qū)分哪些是最重要的科研成果等問題。總體來看,關于科研峰值年齡究竟是一個時間階段還是時間點,多數研究認同科研峰值年齡對應的是一個時間點,這也更能夠體現(xiàn)出峰值的本質內涵。
科研峰值年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人員年齡和創(chuàng)新能力之間的關系。1953年Lehman對科學家的歷史引文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科學家在事業(yè)開始階段科技成果較少,30~40歲之間迅速增加,隨著年齡的繼續(xù)增長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降低[6-7]。這項60多年前的研究引起了無數爭論,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科學家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否會不斷降低這個問題眾說紛紜。Frosch等[8]研究發(fā)現(xiàn)科研人員的最大產出對應的年齡大于Lehman研究中最重要成就的年齡。Stewart和Sparks[9]對89名化學家和化學工程師的專利數量及被引率最高的學術成果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創(chuàng)造性生產力沒有隨之下降。Horner等[10]對1084個北美心理學家的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在20歲左右開始有產出,且在40歲左右達到峰值。Jones[15]利用美國發(fā)明家的專利數據庫的數據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明家在30至40歲之間達到峰值。Henseke和Tivig[11-12]基于德國的數據發(fā)現(xiàn)產出第一項專利的平均年齡為34歲,在40到50歲之間達到專利生產的峰值。門偉莉和張志強[7]整理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科研創(chuàng)造峰值年齡為職業(yè)年齡22年(峰值年齡=入職年齡+22)。裴世鑫等[13]對1901—2008年184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獲獎者優(yōu)勢年齡集中在41~65歲。門偉莉等[7]對自然科學領域1901—2011年550名諾獎獲獎者生平及獲獎數據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自然科學領域諾獎科研創(chuàng)造峰值年齡介于44~47歲。因此,已有研究認為科研峰值年齡分布在30~40歲、40歲、44~47歲等。對于科研峰值年齡是否隨時間變化的問題,則有不同觀點。李俠等[14]認為自近代以來(從1500年到1950年)科學家發(fā)表重要學術著作時的年齡有明顯提前的趨勢。Jones[15]則利用諾貝爾獎獲得者和發(fā)明家的數據發(fā)現(xiàn)20世紀做出最重要成果的時間平均增加了6年,年齡趨勢的變化不僅僅是因為人口老齡化,還包括年輕研究人員創(chuàng)新產出的大幅下降且在后期其產出并沒有明顯的補償性增加。門偉莉等[7]認為在過去110年中諾獎獲得者平均獲獎年齡的變化趨勢與平均成果年齡的變化趨勢沒有明顯的因果關系,且不同階段內學科表現(xiàn)略有差異。對于這個問題目前學術界還缺少一致的看法。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響了科研人員的科研峰值年齡呢?Horner等[10]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生理年齡25~34歲及55~64歲是產出差異的重要階段。Jones[15]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獲得博士學位時的年齡與早期的科研產出有著密切的關系。李俠等[14]則認為:思想解放、研究團體和學會的興起、大學的迅速發(fā)展、學派和師承關系的變化、宗教和政治的影響、作者本人的治學風格和個性、研究者周圍環(huán)境等是影響科學家發(fā)表重要學術著作的年齡的重要因素。門偉莉等[16]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學術成果發(fā)表周期的變化、職業(yè)生涯變更、隱性貢獻角色變化、現(xiàn)代科學技術及科技政策的變化是影響科研峰值年齡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獲得博士學位時的年齡等是影響科研人員的科研峰值年齡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對于科研峰值年齡影響因素的研究大多采用理論研究的方式,相關實證分析成果較少。本研究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在研究對象上選擇45所國家重點實驗室164名長江學者和杰青,并選擇Scopus數據庫對高層次人才的科研成果進行量化統(tǒng)計,研究數據具有國際可比性;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運用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相關性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對高層次人才科研峰值年齡的影響因素進行探索。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我國教育部和科學院官方網站2016年公布的18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隨機抽取了45個,其中48%為工學、40%為理學、12%為農學和醫(yī)學,這與我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科分布基本一致。以全國45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例,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獲得者(包括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以下簡稱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以下簡稱杰青)等高層次人才的個人基本信息、學術信息和學術網絡、科研產出(包括論文發(fā)表和專利申請情況)等進行數據收集,最終形成關于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層次人才的數據。長江學者和杰青個人基本信息來源于其所屬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校、人才計劃等網站,論文發(fā)表數據來源于Scopus網站(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數據庫)。
本研究中的科研峰值年齡是指研究人員在達到科研成果(如專利或者論文等)發(fā)表數量或者被引量最大值的時間階段或者時間點,具體來說是指高層次人才發(fā)表在Scopus上的最大論文數量所對應的年齡??蒲蟹逯的挲g數據搜集的基本步驟如下:首先在Scopus網站上查看高層次人才每年的論文發(fā)表情況,記錄高層次人才達到科研峰值年齡的年份;將高層次人才達到產出峰值年齡的年份與出生的年份做減法,得到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峰值年齡。
數據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經過基本的數據處理和清洗,最后形成164名高層次人才的數據,以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峰值年齡為因變量,以高層次人才的基本情況為自變量、學科和實驗室人員數量為控制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3研究結果
高層次人才科研峰值年齡基本情況。對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峰值年齡分析發(fā)現(xiàn),長江學者和杰青的平均科研峰值年齡是46.93歲和46.66歲,高層次人才的總體科研峰值年齡平均為46.72歲,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人員的科研峰值年齡在30~ 40歲、40歲、44~47歲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優(yōu)勢年齡集中在41~65歲。本研究發(fā)現(xiàn)長江學者和杰青的科研峰值年齡分別是46.93歲和46.66歲,與已有研究結論基本吻合。不同類型的高層次人才的生理年齡相比其科研峰值年齡大約多7年左右。
對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峰值年齡與高層次人才獲得博士學位年齡、博士畢業(yè)到獲得人才稱號時間、h指數、加入實驗室時間、實驗室人員總數、學科進行相關性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峰值年齡與獲得博士學位年齡、加入實驗室時長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與博士畢業(yè)到獲得人才稱號時間、h指數、實驗室人員數量以及學科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結果見表3。
經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表4),模型(1)發(fā)現(xiàn),控制其他因素,長江學者和杰青獲得博士學位的時間和加入所在實驗室時長對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峰值年齡有顯著促進作用。其原因可能在于,在本研究中長江學者和杰青出生年齡為1965年左右,獲得博士學位的年齡為30歲左右,在人才較為稀缺的20世紀90年代能夠攻讀博士學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科研人員的學習精神和進取精神,這對于延長科研峰值年齡具有積極的作用;加入所在實驗室的時長能夠體現(xiàn)出科研人員對于自身工作的堅韌追求和穩(wěn)重執(zhí)著,同時也加強了與國家重點實驗室老一輩開創(chuàng)者之間的良好互動與合作,對其自身的科研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這對于延長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峰值年齡具有積極作用。另外,從模型(2)可以看出,控制其他因素,獲得博士學位的年齡對長江學者科研峰值年齡有顯著促進作用;從模型(3)可以看出,控制其他因素,獲得博士學位的年齡和加入所在實驗室時長對杰青的科研峰值年齡有顯著促進作用。此外,從模型中發(fā)現(xiàn)學科和實驗室人員數量對高層次人才科研峰值年齡的影響不明顯。
4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利用定量研究方法探究了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峰值年齡及影響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長江學者和杰青的科研峰值年齡平均是46.93歲和46.66歲,與目前關于國外高水平科學家的科研峰值年齡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峰值年齡與其獲得博士學位的時間和加入所在實驗室時長等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與學科及實驗室人員數量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其可能原因在于,在人才較為稀缺的20世紀90年代能夠攻讀博士學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科研人員的學習精神和進取精神,加入所在實驗室的時長能夠體現(xiàn)出科研人員對于自身工作的堅韌追求和穩(wěn)重執(zhí)著,同時也加強了與國家重點實驗室老一輩開創(chuàng)者之間的良好互動與合作,這對其自身的科研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對于延長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峰值年齡具有積極作用。
基于研究結果,本研究指出激發(fā)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保持學習精神和進取精神,在科學研究中堅韌追求和穩(wěn)重執(zhí)著,對于長期在科學界保持影響力以及做出更多的學術貢獻有著積極的意義。我國應該繼續(xù)推行高層次人才支持政策,對有潛力的科學家給予持續(xù)的支持和鼓勵,以促使其更大程度地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此外,高層次人才要積極培育科研團隊中的青年科研人員,加強對團隊青年教師的學術指導,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構建良好的團隊科研環(huán)境,營造自由靈活的學術氛圍,為實驗室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17-18]。團隊領導和科研指導不僅能夠將高層次人才自身優(yōu)良的科研習慣與科研方式等傳承下來,促進實驗室及學科的發(fā)展,同樣還會促進高層次人才實現(xiàn)自身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另外,高層次人才還可以通過為學校、政府和社會等部門提供政策建議實現(xiàn)自身的持續(xù)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閻光才.學術生命周期與年齡作為政策的工具[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16, 14(4): 124-138,188.
[2]CLOTFELTER C T E, ROTHSCHILD M E. Studies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higher education[J]. Nber Books, 1994, 79(6): 294.
[3]馬衛(wèi)華,肖丁丁,許治.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高校學術團隊核心能力演化路徑[J].高教探索, 2012(4): 91-96.
[4]姜璐,董維春,劉曉光.拔尖創(chuàng)新學術人才的成長規(guī)律研究——基于青年"長江學者"群體狀況的計量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 2018(1): 87-91.
[5]宋曉欣,馬陸亭,趙世奎.教育學科高層次人才成長規(guī)律探究——以22位長江學者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 2018(3): 51-55,87.
[6]LEHMAN H C. Age and achievement[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3: 19-21.
[7]門偉莉,張志強.科研創(chuàng)造峰值年齡變化規(guī)律研究——以自然科學領域諾獎得主為例[J].科學學研究, 2013, 31(8): 1152-1159.
[8]FROSCH K, TIVIG T. Age, human capital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EB/OL]. [2021-04-27]. www. econstor. eu/bitstream/ 10419/39773/1/610343998.pdf.
[9]STEWART N, SPARKS W J. Patent productivity of research chemists as related to age and experience[J].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1966, 45(1): 28-36.
[10] HORNER K L,RUSHTON J P, VERNON P A.Relation betweenagingandresearchproductivityofacademic psychologists [J]. Psychology andAging, 1986, 1(4): 319-324.
[11] HENSEKEG,TIVIGT.Age-dependent,industry-specific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Germany[R]. Rostock: University of Rostock, 2005.
[12] HENSEKE G, TIVIG T. Demographic change and industryspecific innovation patterns in Germany[EB/OL]. [2021-04-27]. www.econstor.eu/bitstream/10419/39766/1/610344447.pdf.
[13]裴世鑫,崔芬萍,李傳起.百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研究及其對我國高校教學與科研的啟示[Z/OL]. (2017-09-02)[2021-04-27].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0117/11484751.shtm.
[14]李俠,馬兆俐,杜寶貴.科學家發(fā)表重要學術著作的年齡的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4): 273-275.
[15] JONES B F. Age and great invention[EB/OL]. [2021-04-27]. https://www.nber.org/system/files/working_papers/w11359/w11359.pdf.
[16]門偉莉,張志強.科研創(chuàng)造峰值年齡變化規(guī)律研究綜述[J].科學學研究, 2013, 31(11): 1623-1629.
[17]魯世林,楊希.高層次人才對青年教師的科研產出有何影響——基于45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實證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 2019(12): 84-90,98.
[18]于兆吉,單詩惠,王海軍.產教協(xié)同模式下的高質量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J].現(xiàn)代教育管理, 2021(2): 23-29.
Analysis on the Peak Ag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s of HighLevel Tal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LU Shilin1,2,YANG Xi3,LI Xia1(1.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cienc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2.Visiting Bas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Doctoral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3.School of Educatio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The peak age of research outputs is a key node in the academic growth cycle and life cycle of researchers, and it is also a key node in the academic life cycle of research outputs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and role transformation. This study used the data of 164 high-level talents including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from 45 state key laboratories in China to analyze the peak age of research outputs of high-level tal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t found that: The peak age of research outputs of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are 46.93 years old and 46.66 years old respectively. These high-level talents on average reached their peak in research outputs around 2012.The age at which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received their PhDs and the length of time they joined their laboratorie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peak age of their research outputs; the discipline and the number of laboratory personnel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eak age of high-level tal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s. Based on the results,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stimulating interes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keeping learning and enterprising, and maintaining tenacity and perseveranc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maintaining long-term influence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making more academic contributions. China should continue to implement some support policies for high-level talents, and provide continuous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to potential scientists to promote their greater advantages. In addition, high-level talents should actively cultivate young scientific researchers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atory through good performance and leading role.
Keywords: the peak age of research outputs;research outputs;high-level talen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