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群 容蘭
摘要:物理核心素養(yǎng)中提出了物理觀念,新課改中又提出單元設計?;谖锢碛^念進行物理單元設計,是高中一線物理教師所面臨的挑戰(zhàn)。本文厘清物理觀念的內(nèi)涵,并基于物理觀念使用UbD模板進行單元設計,希冀推動物理課堂教學的轉(zhuǎn)型。
關鍵詞:物理觀念? 單元設計
物理學科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導致部分學生對物理敬而遠之?!镀胀ǜ咧形锢碚n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物理觀念,而在教育改革中又大力推動實施物理單元設計,使單元設計成為焦點,其被認為是“撬動新課改的支點”,即應以物理觀念為依據(jù)進行單元設計,從而使新課改落地。
一、物理觀念的內(nèi)涵
《標準》中明確,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四個方面。物理觀念并不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的堆砌,而是“關于物質(zhì)、運動與相互作用、能量的基本認識”。從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到物理觀念,需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fā),使學生在理解中提煉、升華,達到對世界的正確、深刻、概括的認識。因此物理核心素養(yǎng)可以通過物理觀念來集中體現(xiàn)。
二、新高中物理教育的現(xiàn)狀
實際教學中,多數(shù)物理教師沒有物理觀念,也沒有根據(jù)物理觀念進行單元設計的意識,依舊用逐課、逐章、逐節(jié)的講解作為授課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沒有形成系統(tǒng)性的物理知識框架,物理知識的學習只有碎片化記憶。對比《標準》的要求,如此只完成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學習,雖然也有可能使學生有較好的物理成績,但卻沒有讓學生進行提煉與升華,沒有形成物理觀念,對學生個人發(fā)展而言是意義不大。
三、實施單元設計的積極意義
單元設計時,教師需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通過實際生活、生產(chǎn)的情景來構建恰當合理的物理情境。學生在情境中形成探索的欲望,并在教師引導下,培養(yǎng)“從物理學來看”的視角,形成“提煉與升華”的自覺意識,不再拘謹于點的學習,而是成線成面地學習,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更重要的是,學生有了物理觀念,提升了物理核心素養(yǎng),即使當某一天學生已經(jīng)忘卻了具體的物理知識,依舊可以用物理觀點和視角來分析和探索實際生活和生產(chǎn)。
四、基于物理觀念的單元設計
從以上分析可知,單元設計時,需首先確定授課的預期結果(物理觀念、學習遷移、理解意義、掌握知能),再根據(jù)預期的效果確定學生掌握程度(即評估證據(jù)),最后再去制訂學習計劃。除了解決過去授課的知識碎片化以外,培養(yǎng)的目標意識也會更強,使新課改更加接地氣和易操作。此模式即為所謂逆向教學設計模式(Understanding By design,簡稱UbD模式)。
現(xiàn)以“運動和力的關系”單元設計為例,具體設計如下。
現(xiàn)基于物理觀念,使用UbD模板對“運動和力的關系”進行單元設計:
階段一:預期結果
1.物理觀念:運動與相互作用觀。
(1)實際的運動一般都為復雜的運動,可以將其分解為簡單運動,進一步提高力與運動關系的認識。
(2)通過實驗,探究并認識運動與力的關系,并能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2.基于物理觀念的“理解意義”目標
(1)通過光滑斜面的理想實驗,理解模型的建構過程,質(zhì)疑亞里士多德觀點,理解力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
(2)通過實驗探究,建構模型,理解控制變量法的應用,得出加速度與力、物體質(zhì)量的關系。
(3)通過受力分析求解加速度,從而研究物體或系統(tǒng)運動的常見模型;通過運動分析求解加速度,進而研究物理受力情況分析的常見模型。
(4)在實際問題(如超重和失重)中建構理想模型,分解復雜運動,用運動與相互作用觀來解決實際問題。
3.基于物理觀念的“掌握知能”目標
(1)運動和相互作用的關系:知道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知道慣性。
(2)能自己概括出牛頓第二定律的內(nèi)容、數(shù)學公式,并知道比例系數(shù)k在什么情況下等于1。
(3)知道SI制,知道物理學(含力學)基本單位和通過物理公式導出的單位;知道物理單位制(量綱)在物理學中的重要作用。
(4)知道超重和失重現(xiàn)象,以及它們產(chǎn)生的條件。
階段二:評估證據(jù)
總之,物理觀念是學生自行提煉和升華后所形成的,通過學習遷移、理解意義、掌握知能等路徑實現(xiàn)的,實現(xiàn)的程度需要評估,而學習計劃更加具體保證了核心素養(yǎng)的實現(xiàn)。再次套用鐘啟泉教授的話,“基于物理觀念的單元設計,是撬動物理課堂轉(zhuǎn)型的一個支點”。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單元設計:撬動課堂轉(zhuǎn)型的一個支點[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24):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4.
[3]馬亞鵬.物理觀念“辯”與“立”[J].物理教師,2019(7):2-5.
[4]續(xù)佩君,宋詩偉.中學物理課程中的物理觀[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8(7):60-65.
[5]廖伯琴.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9-59.
[6]王海青.論整體主義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4):34-44.
[7]續(xù)佩君,關于物理觀念的思考與教學探討[J].物理通報,2020(5):2-5.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