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教者 哈爾濱市群力實驗小學 常春雨
評析者 哈爾濱市群力實驗小學 許 蓓
教學內容: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文言文朗讀的獨特魅力,并熟讀成誦。
2.綜合運用學過的借助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3.抓住人物對話體會語言的精妙,通過逐步感受楊氏子的有禮貌、說話委婉、才思敏捷而感悟到風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閃現(xiàn)。
教學重、難點:體會語言的精妙,正是人物思維敏捷的外在表現(xiàn);在語言實踐中發(fā)展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
師:同學們,從三年級開始我們已經學過了好幾篇文言文,分別是——(課件出示。)
生:《司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
師:文言文與平時我們學習的現(xiàn)代文有什么不同?
生:文言文的語言都很簡練。
生:他們都言淺意深。
師:大家說得真不錯,從對文言文完全陌生到如今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同學們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更感受了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學階段最后一篇文言文《楊氏之子》,聯(lián)系之前學過的知識,你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嗎?
生:在《自相矛盾》中“之”就是“的”的意思,那“楊氏之子”就是姓楊人家的兒子。
生:我們在一年級《姓氏歌》中就知道“氏”在古代指“家族”,“楊氏之子”自然指楊家的兒子。
師:大家能靈活運用之前學習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那你們能用這樣的方式介紹介紹自己是誰家的子女嗎?
生:老師,我姓李,是李氏之子。
生:我姓王,在古代就是王氏之女。
二、正音通句
師:真不錯,學以致用。學習文言文最關鍵的就是讀,現(xiàn)在就請大家翻開語文書108 頁,先來自由地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師:課文中有兩個生字,誰能帶領大家讀一讀,并說一說意思?(生領讀“詣”和“禽”。)
生:“詣”書上注釋說是拜訪的意思。
師:聯(lián)系注釋理解詞語的意思是我們經常運用的方法,“禽”這個字注釋中沒有給出解釋,其實它是一個象形字,讀音和上面的“今天”的“今”相似,下面本義是有長柄的捕鳥網,這形象的捕鳥圖演變成的就是“禽”,所以“禽”的意思和捕鳥有關,在這里就是鳥的意思。
師:文中還有兩個多音字“為”和“應”,在這里該讀什么呢?別急,其實讀古文還有個小妙招,很多古文會省略一些詞語,把它們補充完整,自然就會讀準字音了。
生:聯(lián)系上下文,這里應該是楊氏子為孔君平擺放好水果,所以“為”在這應該讀四聲。
師:同意他的說法嗎?我們的文言文就是這樣,能省則省,這里面包含了我們老祖宗的智慧。我們要理解古人的智慧,補充上省略的部分,就可以立刻明了句意,從而讀準字音。我們一起讀讀這句話。“應”在這里該讀幾聲呢?
生:我認為“應”在這里讀四聲,因為聯(lián)系上面的句子,這句話是楊氏子應答孔君平的問題,所以讀四聲。
師:真不錯,你能運用《自相矛盾》中學習的聯(lián)系上下文猜測句子意思的方法理解句子,幫助自己讀準字音,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生:兒應聲答曰。
師:認識了生字,確定了多音字的讀音,誰來讀讀課文?(指名讀文。)
三、讀好停頓
師:字音都讀準了,句子也讀通順了,接下來我們就要讀好這篇古文的停頓,讀出古文的韻味了。在《司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等課文中我們知道要在誰做什么、誰怎么樣中的“誰”后面稍做停頓。誰能讀好這兩句話?
生: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生: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
師:斷句讀得非常準確,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
師:到文中圈出分別表示兩個人物的詞語,看看對同一個人的稱謂,文中前后有什么變化。
生:“孔君平”“孔”“夫子”都指孔君平。
生:“楊氏子““其”“兒”“君”都指楊氏之子。
師:看來,具體的語境變化,稱謂也要發(fā)生變化。課文中有一組對話不太好讀,能運用之前的方法試著自己讀好停頓嗎?(學生采用補充省略句子成分、在人稱后面做停頓、聯(lián)系上下文或者注釋理解句意的方法,讀好: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
師:停頓得比較合理,聽老師來讀讀這句話,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了?
師: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p>
生:老師在“君家”后面又停頓了一下,這樣就讓人更明白是君家的水果。
師:看來咱們是“心有靈犀一點通”,那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師:對應這個問句的停頓方法,大家試著讀好回答的句子。
師:看來讀文言文是有技巧的,可以根據(jù)意思來停頓。大家完整地練習讀一讀課文,要想讀出古文的韻味,要注意合理停頓,還要注意聲斷氣不斷。
(生自由讀——同桌互讀——全班男女生各選一個代表賽讀。)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讀出了古文的韻味,通過之前的學習大家知道古時候文言文是這樣呈現(xiàn)的。(出示:豎版課文)你們還能讀好嗎?(生自由練讀。)
四、讀懂意思
師:同學們,剛剛我們讀準了字音,讀通了句子,也讀出了古文的韻味,現(xiàn)在你能把這個有趣的小故事,用自己的話講出來嗎?要想把故事講好,我們首先得讀明白每句話的意思。之前我們都運用什么方法讀懂古文的?
生:最常用的就是借助注釋理解古文。
生:還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猜一猜句子意思。
生:借助插圖,還可以展開想象。
生:抓住一句話中的關鍵詞理解全句。
師:就運用這些我們已經掌握的方法,自己試著說說這個故事吧。自己說完后,同桌可以在相互交流交流。(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匯報古文的意思。)
五、讀出智慧
師:讀了課文,講了故事,你認為文中的楊氏子是個怎樣的孩子?能用文中的一句話告訴我們嗎?
生: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說明他是個聰明機智的孩子。
師:楊氏子的聰慧機智體現(xiàn)在哪里?從哪些看出來的?
生:“為設果”,可以看出楊氏之子雖只有九歲,卻能周到得體地待客,可見孩子很有禮貌,很會招待客人,“甚聰惠”。
生:“兒應聲答曰”可以看出楊氏子在聽了孔君平的問話后立刻回答,沒有半分猶豫,可見反應機敏,“甚聰惠”。
生:楊氏之子的機智主要表現(xiàn)在他回答孔君平的話語上??拙皆谛帐仙献鑫恼?,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聯(lián)想到了孔雀,反應特別快。
師:那我們看看以下兩種回答方式,你更喜歡哪個?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p>
“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我喜歡第一種回答方式,因為楊氏子知道孔君平是在逗自己,并無惡意,所以回答得也很有技巧,幽默而且婉轉,第二種回答感覺生硬。
生:第一種回答感覺話里有話,意猶未盡,讓孔君平自己去琢磨吧。意思就是“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自然就不是我家的果”。
生:對反過來就是說如果楊梅是我家的果,那孔雀自然就是夫子家禽了。
師:咱們古人說話就是這么委婉,不說破,讓你自己去體會。然而這思維敏捷的回答卻出自一個年僅九歲的孩子,難怪文章開始這樣寫著——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讓我們再次走入課文感受楊氏子的機智幽默,感受文言文語言的簡練。
師:古書中文言文不但是豎著從右到左書寫的,而且還是沒有標點呢,這下誰還會讀?(兩名學生挑戰(zhàn)讀文。)
師:此處的確應該有掌聲,不但讀對,而且韻味十足。如果只出現(xiàn)一部分文字你還能讀好嗎?
生:嘗試背誦。
六、語言實踐
師:相信這個有趣的小故事已經深深印在了你的腦海中,聰明的楊氏子也令我們十分佩服,同學們如果當時問話的不是孔君平孔先生,而是李先生、陶先生、石先生、龍先生,你們猜猜楊氏子又會怎么回答呢?
生:未聞李子是夫子家果。
生:未聞桃子是夫子家果。
生:未聞石榴是夫子家果。
師:看來同學們也正逐步學習這種隨機樣變、巧妙組織語言的方法了。我國古代《世說新語》這本書中記錄了好多這樣聰明的孩子,還有許多這樣有趣的故事,課前預習時有了解這本書的同學嗎?
生:這本書是南朝劉義慶組織人編寫的,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我們學過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也出自這本書。
生:這本書涉及政治、軍事、經濟、哲學、宗教、文學、美學等幾乎所有領域,《楊氏之子》出自《世說新語·言語》篇,是告訴人怎么更好地說話,怎樣有禮貌地言談應對。
師:如果想學習說話的技巧大家可以讀一讀這本書,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用語言交流。精練得當?shù)恼Z言,能使我們有效地與人溝通;機智巧妙、幽默風趣的語言,能幫我們擺脫可能出現(xiàn)的尷尬局面。再來讀讀這本書中的一個小故事《徐孺子賞》你能感受到語言的精妙之處嗎?
生:徐孺子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較,說明道理。
師:古人如此聰慧,現(xiàn)代人也不落后,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也是一個思維敏捷,說話語言精妙的人,來看看這則小故事,課下你也開動腦筋,猜猜總理是如何化解美國記者的刁難。
一次,周總理接見美國記者,美國記者故意刁難:“總理閣下,在我們美國,人們都是仰著頭走路 ,而你們中國人為什么低頭走路?”周總理笑著說:“這不奇怪,問題很簡單嘛,你們美國人走的_______,當然要仰著頭走路了,而我們中國人走的是________,當然是低著頭走。”
那個記者尷尬地笑了笑,又問“中國現(xiàn)在有四億人,需要修多少廁所?”這純屬無稽之談,可是,在這樣的外交場合,又不便回絕,周總理輕輕一笑,回答到:“兩個!一個_____,一個_____?!?/p>
評析:
統(tǒng)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安排文言文學習,但每學期最多只安排兩篇,五年級下學期《楊氏之子》是學生接觸的最后一篇文言文,小學階段學生只接觸過十篇文言文。所以對于大多數(shù)小學生來說,文言文還是比較陌生,學習有一定難度。如何教好小學統(tǒng)編教材中的文言文,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為此我和群實語文團隊——傳統(tǒng)文化課題組教師們分年段開展了“把握統(tǒng)編教材特點準確定位文言文教學課時目標”的主題研修。在和常老師共同磨課的過程中我們努力踐行著以下三方面理念:依據(jù)教材編寫理念,精準定位課時目標;依據(jù)課后練習內容,恰當選擇教學策略;嘗試語言實踐,提升語文能力。
一、依據(jù)教材編寫理念,精準定位課時目標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最后一個單元的學習內容,縱觀教材中各年級安排的十篇文言文,除五年級上冊兩篇文章以外,其余篇目內容故事性都很強,特別像歷史故事《司馬光》《囊螢夜讀》《鐵杵成針》都是學生早就熟知的故事,只是用不一樣的語言表達形式呈現(xiàn)出來,而著名的思維科學家張光鑒在《相似論》中曾經說道“:學生只對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感興趣。”而統(tǒng)編教材選文的方式正凸顯了“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這個教學重點。而且縱觀每一冊教師用書開篇的編寫說明中,都對文言文教學內容進行了強調,“以各種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由此可見統(tǒng)編教材對文言文教學“一以貫之”的總體目標就是激發(fā)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所以我們確定本課的第一點教學目標。
而《楊氏之子》所在單元的主題是“風趣與幽默”,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意在帶領學生體會課文極具趣味性的語言,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的熱情和興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品鑒能力。結合單元語文要素我們又確定了教學目標的第二和第三條。
二、依據(jù)課后練習內容,恰當選擇教學策略
確定了教什么,教師進一步要考慮的就是“怎么教”,這正是決定一節(jié)課是否高效的核心問題。備課時我們依據(jù)統(tǒng)編教材課后習題,它不但是單元語文要素得以落實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推進課堂教學的有力線索和抓手。常老師的課堂正是從課后題入手,以朗讀為依托,恰當選擇教學策略,完成了朗讀訓練、理解內容、語言的積累與運用,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1.多層朗讀訓練中落實朗讀及語言積累的教學目標。
梳理各冊教材對文言文學習的要求,學生經歷著“跟著老師學習正確流利地朗讀——在教師的幫扶下嘗試著自主朗讀——運用所學方法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自主朗讀”的過程,朗讀能力是逐步提高的。而且每個年段都要求背誦課文,這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增強著學習文言文的語感。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常老師的課堂中通過層層遞進的朗讀訓練,完成了課后第一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著重讀好重點句子,并背誦課文”。這既是朗讀目標,也是語言積累的目標。教師每一步的引領和幫助都是在潛移默化地提升著學生的語文能力。
“初讀,正音通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引導學生讀準字音、并借助多種方法選擇多音字的正確讀音,既達到了讀通句子的目的,又為后面理解意思讀好停頓做好準備。
“再讀,讀好停頓”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先引導學生運用之前學到的舊知識(在讀“誰做了什么”或者“誰(什么)怎么樣”的句子時,一般在表示人稱的詞語后面稍作停頓),自主讀好文中前兩句的停頓。接著引導學生運用補充文中省略句、范讀等方法,幫助學生在理解重點句子含義的基礎上讀好停頓。
最后教師以豎版、去標點、填空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文言文,引導學生完成熟讀成誦,背誦積累的教學目標。
2.新舊知識銜接中落實“理解感知”教學目標。
常老師不但在朗讀訓練環(huán)節(jié)中,采用新舊知識銜接來突破難點,在“思讀,讀懂故事”環(huán)節(jié)中,也引導學生運用已經具備的能力解決新問題。教師先帶領學生回憶以前學習理解古詩和古文的方法,學生總結出“借助插圖、展開想象、結合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猜想、抓住關鍵詞句”等方法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這些學過的方法,試著自己理解古文大意,用自己的話講出楊氏之子機智的故事內容即可,并不要求逐字逐句進行理解,學生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完成了課后第二題。
三、嘗試語言實踐,提升語文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笨梢姟罢Z言文字的運用”是語文教育的核心與本質。課堂上語言文字的“運用”是需要教師根據(jù)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文本特點,精心設計恰當?shù)恼Z用訓練點。本節(jié)課,常老師就設計了有層次、有梯度的語言訓練內容。首先教師引導學生依據(jù)“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句話,設想如果當時問話的不是孔君平孔先生,而是李先生、陶先生、石先生、龍先生,楊氏子又會怎么回答呢?學生聯(lián)系原句和教師出示的李子、桃子、石榴、龍眼的圖片,猜想楊氏子可能會說“未聞桃子是夫子家果”“未聞李子是夫子家果”等可能,在這個過程是學生完成了知識的遷移和語言的構建。
接著教師又通過《世說新語》中其他篇目文言文的拓展閱讀,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風趣的語言正是思維敏捷的外顯。最后以預留的課后思考題結束全課,激發(fā)學生深度思考的興趣,潛移默化提升著學生的思維品質。
文言文教學對我們來說畢竟是新的嘗試,教學過程中教師還略顯拘謹。當學生朗讀最后一句停頓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直接進行了糾正,如果能聽聽其他同學的不同讀法,讓學生依據(jù)意思自主發(fā)現(xiàn)糾正停頓的錯誤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