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最初被人類用來果腹,后來受到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氣候條件、特色資源以及當?shù)厝藗兊娘嬍沉晳T、宗教和民族習慣等長期影響,逐漸演變成一地的美食文化,成為這一地的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的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被公認為世界三大菜系(中國菜系、西方菜系和清真菜系)之一,而三大菜系的區(qū)別不僅在于烹飪方式方法的不同,更多的還是因為美食觀念的差異。
“和合”文化被視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之一,包涵著人與自然、人與人(社會)、人與自身三者的“和合”。美食作為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人、自然及社會的影響,天人相應的生態(tài)觀、五味調和食治養(yǎng)生的美食觀、美食意境的和美觀正是中國美食“和合”文化的體現(xiàn)。正因為“和合”,中國才會有多種菜系,也才會有中西美食文化及觀念的差異,多樣而和合共生,美食才能在傳承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
一、“和合”文化的具體涵義
“和合”不僅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賡續(xù)不斷的文化概念,更是內涵豐富的價值理論、哲學思想體系和社會理想。
大部分學者認為,“和合”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國語·鄭語·史伯為桓公論興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是父、母、子、兄、弟之間的五種倫常關系,后孟子確定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種倫理綱常美德。整句的意思是,商族的始祖商契綜合運用“五教”來教化百姓,使得百姓之間可以和睦相處、安居樂業(yè)。
簡而言之,中國“和合”文化以人為本,包含著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人(社會)三個方面的“和合”。
二、中國美食中的“和合”文化
1.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觀。人與自然的“和合”表現(xiàn)在食物的選擇上,四方不同食、四季不同食。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應在自然環(huán)境中認識和研究人和人的健康。天人合一,以人與自然的和諧來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這體現(xiàn)出中國飲食的最大特點。
四方不同食,即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飲食習慣。俗話說“湖南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湖南、貴州、四川三地居民喜歡吃辣椒,因為這些地方陰雨潮濕,辣椒有驅寒濕的功效。地處中國南端的廣東氣候濕熱,其粵菜則呈現(xiàn)出清淡的特性。新疆等西北地方的居民喜食羊肉,既有地理環(huán)境、氣候因素的影響,還受當?shù)夭煌锂a、傳統(tǒng)習俗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也是中國形成湘菜、川菜、粵菜等多種菜系的主要原因。
四季不同食,即根據不同季節(jié)、不同氣候,人們選擇不同的食物。傳統(tǒng)中醫(yī)與養(yǎng)生知識認為,從陰陽五行與四季的特點出發(fā),春夏應養(yǎng)陽,秋冬需養(yǎng)陰。從飲食的角度來講,由于冬季受寒邪入侵,春季易發(fā)溫熱病,飲食宜清淡;夏季炎熱,飲食宜甘涼;秋季氣候干燥,飲食宜清熱生津止渴;冬季寒冷,飲食宜溫熱。通俗來講,就是提倡人們吃時令菜、應季菜,如果夏季吃溫補類的羊肉,冬季大量進食西瓜、苦瓜等寒涼性食物,就有違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觀。
2.五味調和、食治養(yǎng)生的營養(yǎng)觀。中國美食是色、香、味、形的融合,味是美食的核心。五味調和,是指采用多種烹飪方式,將酸、甜、苦、辣、咸等多種味道調和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新的綜合性美味。一道美味的菜肴通常由主料、輔料、調料合烹而成,上火前它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根據不同時序將主料、輔料和調料放入鍋中上下顛炒,出鍋裝盤后,形成色、香、味、形的完美整體。菜的本味、佐料味調和在一起,互相補充、互相滲透,達到飲食之美的最佳境界“調和”。
中國美食在強調五味調和的同時也很注重營養(yǎng)健康,強調食治養(yǎng)生?!八幨惩础弊鳛橹嗅t(yī)學的一個基本理論,認為中藥有藥性,食物也有食性,表現(xiàn)為“四氣”“五味”“歸經”等。
“四氣”又稱四性,藥物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食物也有這四種性質。一般來說,夏天人們常吃的應季蔬菜、水果,如苦瓜、絲瓜、西瓜、梨子、百合、荸薺、綠豆湯等,屬于“四氣”中寒涼一類的食品,可以清火、消暑;冬季人們喜歡吃羊肉,是因為羊肉屬于溫熱一類的食物。
“五味”作為中醫(yī)術語,指酸、苦、甘、辛、咸,與食物的五味酸、苦、甜、辣、咸一致。不同的味有著不同的作用,《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提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這就是五味的作用。比如梅子、杏子味酸,可生津止渴;生姜、紫蘇、花椒、辣椒等味辛辣,可祛濕寒。
“歸經”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指藥物作用歸入到人體的臟腑經絡,也就是說不同功效的藥物與人體各個臟腑器官的經脈相關聯(lián),對人體的某個部位起作用。中醫(yī)有“五谷皆為藥”的說法,因此不同的飲食歸經也是不同的。人們在選擇食物時,既要考慮某一食物的性味歸經,更要考慮自己的體質和健康情況,同時還要考慮不同的食物經烹飪調和后性味發(fā)生改變,歸經也將發(fā)生改變。只有充分注意到這些,人們體內的陰陽平衡才能得以維持,養(yǎng)生的目的才能得以實現(xiàn)。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yī)生開藥方”,這句俗語就體現(xiàn)出四季不同食的特點。蘿卜性寒味甘,具有消食下氣、利尿潤肺、解毒祛痰等作用,白蘿卜更有“小人參”的美譽。冬天氣候寒冷,大多數(shù)人長期處于溫暖的室內,大肆進補更使體內陽氣過度旺盛,吃蘿卜可以調整血氣循環(huán),使過盛的陽氣得以排出。生姜從四氣五味的角度來說,性溫熱,屬于辛辣食品,具有解表散寒、溫肺止咳等功效,歸脾胃經。夏天人體內部的燥熱通過出汗由內而外散發(fā)至體表,人們貪圖涼快就會自然而然地多食寒涼食品,長此以往胃中虛冷,在夏季食用生姜不僅可使體內陽氣生發(fā),還能調理虛冷,幫助人體抵御疾病。
3.美食意境的和美觀。中國美食意境的和美觀體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的和合關系。中餐的桌、椅、鍋、盤、碗、盞、杯、盒等都喜用圓形,上菜也喜歡擺圓形,大家圍圓桌而坐,表示團團圓圓、美美與共,這也形成了中國獨特的飲食方式,即合餐制。
合餐制是指就餐者圍坐在一張桌旁,用各自的碗、筷、勺等從共同的菜盤里夾取食物的進食方式。中國的合餐制蘊含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與社會交往的需要,既體現(xiàn)著歡聚一堂、圓滿和諧的氛圍,又蘊含著熱情好客、長幼有序等傳統(tǒng)禮節(jié)。中國的合餐制從宋時基本定型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國以血緣為根基、以家族為本的傳統(tǒng)倫理文化在用餐方式上的反映。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比如除夕、春節(jié)、元宵、中秋等,都強調吃“團圓飯”,家人共席合食。
不過,在非典、新冠疫情肆虐之際,為了避免合餐制下交叉感染的危險,2020年6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發(fā)布《餐飲分餐制服務指南》,并于2020年6月21日正式實施。大家圍桌而食,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這樣才能吃出營養(yǎng)、吃出健康,同時也吃出我們的中國文化。
三、總結
一道美食由個體到整體,從烹到調再到和,無不體現(xiàn)著中國美食的精神文化內核“和合”,也體現(xiàn)出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內核“和合”。四方不同食、四季不同食的天人合一生態(tài)觀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和合,五味調和、食治養(yǎng)生的營養(yǎng)觀體現(xiàn)出人與自身的和合,美食意境的和美觀體現(xiàn)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合。這個“和合”是“和而不同”,《國語·鄭語·史伯為桓公論興衰》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諧則萬物生生不息,如果完全相同,就無法繁衍生息。中國美食的“和合”文化觀念讓中國菜系呈現(xiàn)出多樣化,也造就了中西美食文化和美食觀念的差異。多樣而和合共生,美食才能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課題:湖南食品藥品職業(yè)學院2019年度校級科研課題(編號:KT201905)。
作者:王江梅(1974-),女,湖南衡陽人,湖南食品藥品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語言與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