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進步,網絡教學開始進入我們的學習領域。本文主要介紹了網絡教學的理論基礎,常見的網絡教學模式、研究方式、學習手段、能力效果等。
關鍵詞:網絡教學?網絡時代 學習方式?能力效果
一、網絡時代教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網絡時代也有人稱之為“信息時代”,“數字化時代”,它以信息技術為基礎,跨地區(qū)、跨國家的以信息共享和信息交互為特征,具有更強的文化滲透性。
1、贊可夫的發(fā)展教學理論
贊可夫認為“教學一定要走在發(fā)展的前面,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在贊可夫看來,現代生活不僅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可能性,而且對學校在學生發(fā)展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贊可夫教學理論的根本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一般發(fā)展”。網絡時代的教學也正是符合發(fā)展教學理論,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趨勢,作為現代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再只是簡單傳授知識、技能和技巧,更應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布魯納的結構發(fā)現教學理論
布魯納是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是西方當代認知心理學著名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他強調發(fā)現法在學與教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他的理論被稱為認知——發(fā)現說。布魯納認為:發(fā)現,并不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而應指人們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從教學的角度看,如果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學習,概括出原理或法則,他們就會因自己的發(fā)現去學習,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則,他們就會因自己發(fā)現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感的滿足而使學習具有強大的動力,所得知識也會深刻而不易遺忘,并能廣泛應用于實際,有助于智力的發(fā)展。
3、網絡社會理論
早期的未來學家們從多個角度探討了未來社會的政治社會經濟變化。這其中有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西奧多羅斯扎克的《信息崇拜計算機——神話與真實的思維藝術》概述地探討了信息政治的有關哲學問題。尼克斯特爾1992年則出版了《知識社會》一書;英國的保羅肯尼迪出版了《未雨綢繆——為21世紀做準備》該書對民族國家的前途作了深刻研究。當我們走進網絡,運用網絡技術開展各項科學研究的時候,我們自己也不知不覺地成為了一名網民。
二、網絡時代教學研究的主要模式
1、課堂上利用網絡多媒體計算機輔助講授型模式
課堂上如果教師用一臺多媒體計算機、一臺投影儀、一個屏幕的話,就可以將傳統(tǒng)的課堂變成一個能使用計算機、局域網、校園網、互聯網等多種虛、實現信息資源的現代化教室,同時又能將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的言傳身教帶入課堂。這種模式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教師向學生傳輸知識的同時,可以及時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從而及時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和進程,使之符合學生的學習進度。
2、個別化學習模式
個別化學習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自主利用計算機進行個別化學習的一種學習形式。校園網將為學生提供個別化學習的優(yōu)越環(huán)境,學生通過計算機與校園網連接,可以獲得各學科專業(yè)知識。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請求老師的幫助,可以充分利用教師儲存于服務器上的教學資源,也可以獲取接通聯網上的資源。
3、網絡協(xié)同教學模式
網絡協(xié)同教學模式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網絡進行集中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只是充當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學生以計算機作為認知工具,進行積極主動和協(xié)作式的學習,通常由教師來進行教學設計,組織教學活動,教師對教學內容不做詳細的講解,只是引導和控制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控制下,通過計算機創(chuàng)設的情景,與教師、同學進行會話交流,協(xié)商討論,達到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目的。
4、遠程教學模式
是一種以計算機為中心的開放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特別適用于學習者的繼續(xù)教育。在這種模式中,利用互聯網來傳送教學信息,學生通過學習連機上網調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老師基本上不面對學生,其主要任務是根據教學目標編制遠程教材,網上發(fā)布學習信息。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通過網絡提供的服務進行問題交流和研討。
三、網絡時代教學研究方式
1、網絡教學的互動性
體現為教學過程中角色互換,主體的作用,體現為人機之間的互動,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特點,這種教學方式通過教學支撐平臺提供如在線多媒體課程教學、在線組題等人機互動功能,讓學生隨時隨地享受網上學習的樂趣。而網上討論區(qū)、電子公告板、聊天室等工具有助于加強師生間的溝通。
互動式的網絡教學突破不同領域的界限,讓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教學更加靈活性,不受地域時空的限制。比如,作者學校搞過一個英語分級教學課題,所謂分層教學就應該指的是因材施教,包括上課分層、作業(yè)分層、考試分層等,而一個老師要對班上的學生進行研究分層教學,課堂只有一個老師,在每個時間只能講一個難度教學內容,而其他層次的學生對于這個時間就有可能是浪費,相反如果一個學校把自己的信息技術發(fā)展起來了,對于一些需要分層的教學內容,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制作幾個版塊的教學內容,把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全部轉化為數字化學習資源,分別對應相應的學生層次,相應的學生都可以通過網絡找到對應自己層次的內容,通過這種互動的學習,還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合作式教學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主要以教師授課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所講內容,眼光局限于教材。在這種模式中,教師在多方面支配著整個教學過程,對整個教學過程負責。網絡環(huán)境下的協(xié)同式教學方式,可以突出網絡教育的互動性,可以滿足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的某些特定的要求,可以從總體上滿足網絡教育對教師素質要求。由于信息技術所提供的信息和技術資源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共享性,計算機的使用和資源的網絡化等技術環(huán)境,不但有益于教學任務的完成,也孕育和發(fā)展著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方式,為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機會,因此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應努力創(chuàng)設合作式學習環(huán)境,更多運用合作式學習的策略,切實為學生養(yǎng)成合作意識與發(fā)展協(xié)作能力搭建舞臺。
四、網絡時代學生學習的特點
網絡時代學生學習呈現碎片化。互聯網的出現,使一種原本不受重視的學習方式日益凸顯出來,那就是基于個人興趣和問題解決需要的、以網絡和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碎片式學習。這種碎片式學習類似于與正式學習相對的非正式學習,是非正式學習在網絡時代的新發(fā)展,網絡為它賦予了新的內容與形式,并使得它變得越來越頻繁、越來越重要。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碎片化”,不僅學習的內容是碎片式的,學習的時間也是碎片式的,學習的方式是個別化的和跳躍式的,學習的場所也不固定并且經常移動。這種學習大都不按照專家學者提供的知識體系或知識結構進行,而是以個人興趣和問題解決需要為中心,構建一個個蛛網式的知識結構。由于所學的知識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不系統(tǒng)的,甚至有很多重復、交叉、矛盾、對立、錯漏之處,給學習者加工和整理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
五、網絡時代教學效果
網絡教育成本低、學習便利,可重復學習。潭州學院就是一個比較成功的網絡時代下的在線教育。潭州學院(現改名潭州教育)成立于2007年,是國內一家規(guī)模龐大、師資豐富、教育產品類別眾多的在線教育集團公司。潭州教育科技集團總部座落于長沙,2015年9月潭州教育正式入駐芯城科技園[1],目前擁有兩棟辦公大樓近4萬平米辦公面積。在潭州學習的學員已破1000萬人次,在線學員覆蓋全球,包括中國、加拿大、日本、美國、韓國等諸多國家。
參考文獻:
[1]劉新業(yè),網絡時代教學模式的探討. 沈陽教育學院學報. 2004(4)
[2]王秀麗,網絡時代理論基礎研究. 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3]唐三連,網絡時代教學模式初探.?才智 2101(34)
[4]黃山珊,網絡時代教學模式與方法探討. 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6(6)
[5]包容性思考:網絡時代學習的一種新思維方法。王竹立(中山大學 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廣東廣州 510275)
[6]《網絡時代下學習方式的變革溫逸嫻》任愛英《科技資訊》2007年14期
作者簡介:余擁軍(1969.7),漢,副教授,英語教育,桂林山水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