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9級碩士研究生,湖北 武漢 430061)
《小兒藥證直訣》由北宋兒科大家錢乙所著,錢乙對中醫(yī)兒科發(fā)展貢獻巨大,并且在中醫(yī)兒科學上有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建樹,他提出了“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長臟腑生智意,長骨髓生精神”的小兒生理特點;還指出了小兒“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病理特點[1]。錢乙博采眾家之長,首創(chuàng)小兒“五臟辨證體系”,因此錢乙被后世醫(yī)家稱為“兒科之圣”?!缎核幾C直訣》是我國目前現存最早的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來的中醫(yī)兒科專著,其較全面地闡述了錢乙在兒科學上的學術思想,對中醫(yī)兒科學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其中關于小兒抽動障礙的認識對后世醫(yī)家治療小兒抽動障礙仍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
抽動障礙是起病于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的一種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以不自主、反復、突發(fā)、快速的,重復、無節(jié)律性的一個或多個部位抽動和(或)發(fā)聲抽動為主要特征,其屬于中醫(yī)“肝風”、“發(fā)搐”、“瘛瘲”等范疇[2]。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而正如《小兒藥證直訣·肝有風》[2]中所說”目連扎不搐,得心熱則搐“故其發(fā)病不獨于肝有關,亦可涉及心、脾、肺、腎。錢乙五臟辨證學說提出了”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的辨證綱領。現淺談其對小兒抽動障礙診治的啟示。
《小兒藥證直訣·中卷》[3]所記“李寺丞子三歲,病搐,自卯至巳。數醫(yī)不治,后召錢氏視之。搐目右視,大叫哭。李曰:何以搐右?錢曰:逆也。李曰:何以逆?曰:男為陽而本發(fā)左,女為陰而本發(fā)右。若男目左視,發(fā)搐是無聲,右視有聲。女發(fā)時,右視無聲,左視有聲。所以然者,左肝右肺,肝木肺金,男目右視,肺勝肝也。金來刑木,二臟相戰(zhàn),故有聲也。治之,瀉其強而補其弱......錢用瀉肺湯瀉之,二日不悶亂,當知肺病退。后下地黃丸補腎,三服后,用瀉青丸、涼驚丸各二服。”淺析:其子右視有聲,乃肺金勝肝木,故錢氏治以瀉強補弱,先瀉肺,待肺病退后,根據虛則補其母,用以地黃丸補腎進而扶肝木,并且此地黃丸乃《傷寒論》的腎氣丸減去性溫燥的桂枝、附子[4],而保留其性溫潤的六味地黃丸,使其方性由溫陽轉為養(yǎng)陰,符合小兒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生理特性。而后給予瀉青丸、涼驚丸,起清瀉肝火、安神作用。瀉青丸中龍膽草苦寒,清瀉肝膽實火;生大黃通腑泄熱,使熱從大便而解;羌活 、防風、川芎用以祛風止痙;而當歸性甘辛溫,甘溫質潤,長于補血養(yǎng)陰,其又可潤燥滋陰可防祛風藥溫燥太過,此為瀉中有補。并以“砂糖溫水化下”,應用砂糖既方便于小兒口服,又可潤肺生津 、和中益肺、舒緩肝氣,以顧護脾肺,防止大寒傷胃,使清瀉肝火而不傷中[5]。故錢乙用藥力戒太過攻伐,在攻伐過程中注重臟腑陰液受損,體現了錢氏“小兒臟腑柔弱,不可痛擊”的思想。
小兒臟腑嬌嫩,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且小兒肺常不足,其為華蓋居于高位,故易受邪侵,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處方第五》[6]曰:“夫眾病積聚,皆起于虛也,虛生百病?!闭撘赘校笆⑷肭?,故小兒易于傷風。本病起源于肝,病發(fā)于肺,外風引發(fā)內風,故而手足動搖。治療上當先發(fā)散,近代劉弼臣教授在學術上也提出了“五臟證治”突出“從肺論治”,強調肺為五臟之長[7]。《小兒藥證直訣·傷風》[3]“昏睡口中氣熱,呵欠頓悶,當發(fā)散,與大青膏解”《小兒藥證直訣·肝外感生風》[3]“呵欠,頓悶,口中氣熱。當發(fā)散,大青膏主之”。而大青膏中天麻、烏梢蛇皆性甘平,歸肝經,均能祛風通絡止痙;薄荷質輕宣散,歸肺、肝經,故能祛風;蝎尾性辛平,歸肝經,性善走竄,既能平息肝風,又可搜風通絡,有良好的息風止痙之效;青黛、朱砂、竹黃、牛黃治以清心、化痰熱和鎮(zhèn)驚,諸藥共用合為祛風定搐的有效方劑。
脾胃乃后天之本、生化之源,錢乙也提出了“脾胃虛弱,四肢不舉,諸邪遂生[3]”的觀點。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易于傷食,乳食積滯,致脾土虛弱,又因脾主四肢和肌肉,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濡養(yǎng)四肢肌肉,此時肝木乘之,則發(fā)搐。故先定搐,進而用白餅子方,方用滑石末、輕粉、半夏末、南星末、巴豆來峻下食積,溫通腸胃[8],最后服安神丸以解心熱、安心神。
小兒百日內發(fā)搐,當先辨其真假。假者,口中氣出熱。小兒出生后雖臟腑形體已具,但其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完善,氣血未充,還處于稚陰稚陽的階段。若外感風冷,不能抵御者,則發(fā)搐,此為假者,頻發(fā)亦不為重,治以大青膏以發(fā)散,及涂鹵法以定驚清熱。真者,則為病重,發(fā)搐兩三次必死。
《小兒藥證直訣·早晨發(fā)搐》“因潮熱,寅卯辰時身體壯熱,目上視,手足動搖,口內生熱涎,項頸急,此肝旺,當補腎治肝也。[3]”寅卯辰時為一天陽氣的開端,氣血流注肝木[9],故而肝氣旺,肝旺生風,故治以滋水瀉木法,當補腎治肝也,補腎用以地黃丸,治肝用以瀉青丸。
錢乙提出“巳午未時發(fā)搐,心神驚悸,目上視,白睛赤色,牙關緊,口內涎,手足動搖,此心旺也,當補肝治心也[3]”。午時氣血流注心經,未時小腸經旺[9],而心與小腸相表里,故而巳午未時心火之氣易于旺盛,進而肝木火旺而生風,水不濟火,亦不涵木,故治以瀉心火滋腎水。治心,治以導赤散、涼驚丸,其中導赤散中木通入心經,清熱利水,以通三焦,散蓄積之郁熱;生地黃清熱涼營養(yǎng)陰,可防止木通通利太過;竹葉清心,使心火從小便出;甘草用以和中護胃[10]。而補肝,治以地黃丸,用以滋水涵木。
《小兒藥證直訣·日晚發(fā)搐》“申酉戌時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視,身體似熱,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黃水,是肺旺,當補脾治心肝[3]”。戌時心包經旺[9],心包的部位又與心肺相接近,心肺又是宗氣的起源,故而其能幫助心肺傳輸氣血,所以申酉戌時肺金之氣旺,肺燥太過,進而脾不能布津滋潤于肺,又因肝不受制,進而助心火克肺金,故治以補脾生金,清心火瀉肝火。補脾,治以益黃散,方中重用陳皮為君,性辛苦溫,辛行溫通行氣健脾,辛香而行疏理氣機,辛行苦泄故而燥濕化痰;而青皮、丁香行氣化滯;訶子性苦酸澀,善于收澀;故全方主要辛香運脾,非為純補之劑,《幼科發(fā)揮》評價益黃散:“治脾胃寒濕太甚,神品之藥也,以補脾胃之虛誤矣”[11]。治肝,用以瀉青丸;治心,以導赤散。
《小兒藥證直訣》“亥子丑時不甚搐而臥不穩(wěn),身體溫壯,目睛緊斜視,喉中有痰,大便銀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納津液,當補脾治心。[3]”亥時三焦經旺[9],三焦為人體諸氣運行的通道,元氣起源于腎,由先天之精化生而來,又受后天之精的滋養(yǎng),故而亥子丑時腎水易于氣旺,脾不治水,水泛為痰,心火與痰相激生風,再者丑時氣血流注肝經,肝經氣旺,易于生風,故而治以補脾清心平肝。補脾,治以益黃散;治心,用以導赤散、涼驚丸。
綜上所訴,錢乙辨治抽搐不忘小兒生理特性,在繼承《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典籍中所述臟腑分證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五臟辨證方法。五臟皆能生風,外感引發(fā)肝發(fā)搐者,治以發(fā)散;若并他臟證,或瀉脾,或清心,或補腎等。五臟辨治方法,奠定了中醫(yī)兒科的基礎,其治抽搐的思想仍需我們不斷挖掘和發(fā)展,以更好的指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