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戈,楊 弋,毛麗敏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a.兒科; b.眼科,鄭州 450000)
輕度哮喘為兒童常見呼吸道疾病,具有病程長、易復發(fā)等特征,常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喘息、氣促、咳嗽、胸悶等,影響患兒肺呼吸功能,造成兒童運動能力低下。有學者[1]提出高強度運動干預可增加輕度哮喘患兒氣道的反應性,誘發(fā)哮喘。因此,臨床上多建議患兒放棄規(guī)律運動。近年來,隨著對哮喘的深入研究,證實在適當?shù)谋O(jiān)控和管理下患兒從事高強度運動活動是安全的,并未明顯增加哮喘的發(fā)作頻率[2]。8周間歇無氧運動訓練是近年來興起的新型運動模式,具有運動強度大、持續(xù)時間短、有間歇期等特點,與常規(guī)呼吸訓練相比具有省時、高效等優(yōu)點,但其應用于輕度哮喘患兒的康復效果,尚需進一步證實。本研究探討8周間歇無氧運動訓練對輕度哮喘患兒肺呼吸功能、炎癥反應、運動能力和哮喘急性發(fā)作的影響。
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05例輕度哮喘患兒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52)和觀察組(n=53)。對照組男32例,女20例;年齡5~12歲,平均(8.68±1.36)歲;病程1~3年,平均(2.32±0.43)年;臨床表現(xiàn):呼吸加快21例,呼吸困難13例,嗆咳和干咳10例,肺氣腫8例。觀察組男34例,女19例;年齡5~12歲,平均(8.24±1.27)歲;病程1~3年,平均(2.63±0.54)年;臨床表現(xiàn):呼吸加快20例,呼吸困難15例,嗆咳和干咳9例,肺氣腫9例。2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支氣管哮喘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3]中輕度哮喘的診斷標準,并經支氣管激發(fā)實驗、肺功能檢查及X線檢查確診;2)疾病分期為臨床緩解期;3)規(guī)律抗哮喘藥物治療3個月以上。排除標準:1)嚴重免疫功能、肝腎功能障礙及消耗性疾??;2)依從性差、不配合隨訪。
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呼吸訓練,具體方法:1)腹式呼吸訓練?;純貉雠P位,髖膝微屈,經鼻部吸氣時,同時鼓起腹部,共訓練10~15 min。2)深呼吸訓練。經鼻深吸氣后憋氣幾秒,再慢慢呼氣,過程中切勿過度聳肩,反復數(shù)次。3)全身呼吸訓練。坐位呼氣后立位吸氣;身體前傾呼氣后單舉上肢并吸氣;在雙臂下垂時呼氣后平舉上肢吸氣,在雙手壓腹時呼氣后平舉雙臂吸氣或抱頭吸氣;扭轉身體時呼氣后抬起上肢時吸氣;下蹲時呼氣或腹式縮唇呼吸后緩慢呼吸。每日1次,共干預8周。
觀察組予以8周間歇無氧運動訓練,方法:第1—2周,以運動負荷實驗最終測定的70%的攝氧量對應的功率蹬車30 s(60 r·min-1)后休息2 min,2次為1組,組間間歇4 min,共訓練4組;第3—4周,以運動負荷實驗最終測定的80%的攝氧量對應的功率蹬車30 s(60 r·min-1)后休息2 min,2次為1組,組間間歇4 min,共訓練4組;第5—8周,以運動負荷實驗最終測定的90%的攝氧量對應的功率蹬車30 s(60 r·min-1)后休息1 min,4次為1組,組間間歇4 min,共訓練4組。每日1次,干預8周。
比較8周末2組患兒肺呼吸功能、炎癥反應、運動能力和8周內哮喘急性發(fā)作次數(shù)。
1) 肺呼吸功能:使用肺功能儀(四川思科達科技有限公司,S-980AⅠ)于干預前及干預8周后測量患兒最大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氣容積的預計值(pre-FEV1%)及最大呼吸流量預計值(pre-PEF%)。
2) 炎癥反應:使用一氧化氮測量儀(瑞典AEROCRINR,NIOX)于干預前及干預8周后測量患兒呼出氣一氧化氮(FeNO)含量。
3) 運動能力:使用30 s無氧功率測試實驗(Wingate實驗)于干預前及干預8周后測試患兒平均功率(MP)和峰值功率(PP)。無氧功率自行車設備(日本Powermax Ⅶ)測量過程中將蹬車阻力設置為0.075 kg·kg-1,囑患兒以最快速度蹬車,并在2~3 s后將蹬車負荷增加至預定阻力,30 s結束測量。
4)參照《支氣管哮喘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3]中哮喘急性發(fā)作標準,記錄患兒8周內哮喘急性發(fā)作次數(shù)。
干預后2組患兒FVC、pre-FEV1%及pre-PEF%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pre-FEV1%較干預前升高。干預后2組患兒FeNO均較干預前降低(均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1。
表1 2組患兒干預前后肺呼吸功能及炎癥反應比較
干預后,2組患兒30 s無氧功率測試實驗MP、PP均較干預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01)。見表2。
表2 2組患兒干預前后運動能力比較
8周內哮喘急性發(fā)作次數(shù)觀察組為(1.48±0.46)次,對照組為(2.85±0.76)次,觀察組低于對照組(t=5.615,P<0.05)。
輕度哮喘是多種細胞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故炎癥反應是哮喘的主要發(fā)病機制。此外炎性因子可影響機體代謝,是造成哮喘患兒運動能力和肺呼吸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據(jù)統(tǒng)計[4]輕度兒童哮喘在我國中西部地區(qū)的累計發(fā)病率約為4.52%~4.63%,且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其發(fā)病率有上升的趨勢。既往干預過程中主要通過呼吸訓練干預,以期達到改善患兒肺呼吸功能和運動能力的目的,但效果不佳。間歇無氧運動在運動時以無氧代謝為主,可產生與持續(xù)運動相似的健康效應,且更省時,更具趣味性和刺激性。因此筆者推測其可能適用于輕度哮喘患兒,有益于患兒肺呼吸功能和運動能力的恢復。故本研究將其應用于輕度哮喘患兒中并探討其對患兒肺呼吸功能、運動能力等的影響。
間歇無氧運動是指在訓練中通過短時高強度運動和休息交替以提高機體無氧酵解的訓練模式。在訓練過程中以運動負荷實驗最終測定的攝氧量為基礎設定對應的蹬車功率,保證患兒運動過程中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65%,訓練30 s后休息2 min可增加肌肉力量,提高代謝,增強肺功能。
表征哮喘炎癥反應的指標多樣,主要包括血漿炎癥因子和FeNO。FeNO因其無創(chuàng)性成為檢測兒童哮喘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氣道中炎癥反應導致患兒肺呼吸功下降,表現(xiàn)為FVC、pre-FEV1%及pre-PEF%降低[5]。本研究干預后2組患兒FVC、pre-FEV1%及pre-PEF%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FeNO低于對照組(P<0.001),說明8周間歇無氧運動訓練應用于輕度哮喘患兒在改善患兒肺呼吸功能上的作用與呼吸訓練相當,抑制炎癥反應較呼吸訓練強。其可能的原因為:患兒均為輕度哮喘且處于疾病分期的臨床緩解期,肺呼吸功能基礎水平較高,使2組患兒干預后肺呼吸功能無顯著差異。但8周間歇無氧運動訓練可增加機體新陳代謝,促進患兒血液循環(huán),增強機體免疫力,從而降低患兒炎性反應[6]。
哮喘患兒運動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為活動減少。本研究觀察組通過8周間歇無氧運動訓練后30 s無氧功率測試實驗MP和PP高于對照組,表明8周間歇無氧運動訓練應用于輕度哮喘患兒中能有效改善患兒運動能力。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為:間歇無氧運動訓練可刺激骨骼肌,促進骨骼肌的生長肥大,促進毛細血管、肌肉數(shù)量增加,提高肌力,還具改善和擴大關節(jié)活動度等,從而有效增強患兒運動能力[7]。
8周內哮喘急性發(fā)作的次數(shù)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說明8周間歇無氧運動訓練應用于輕度哮喘患兒中能有效降低患兒哮喘的發(fā)作次數(shù),這與葉芳[7]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8周間歇無氧運動訓練應用于輕度哮喘患兒可提高患兒pre-FEV1%,減輕炎癥反應,并有效改善患兒運動能力,降低哮喘發(fā)作次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