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祥明,王桂良,張家宏,王守紅,韓光明,吳雷明,徐榮,唐鶴軍,朱凌宇,畢建花
(1.江蘇里下河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江蘇 揚州 225007;2.江蘇省生態(tài)農業(y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 揚州 225008;3.江蘇普興循環(huán)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江蘇 揚州 225654)
近年來,隨著農業(yè)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級政府積極倡導水生蔬菜田綜合種養(yǎng)技術,其中藕田養(yǎng)殖克氏原螯蝦成為當前水生蔬菜田綜合種養(yǎng)主流模式[1-2]。該模式是利用藕田空間養(yǎng)蝦,通過建立藕與蝦的互利共生關系,把優(yōu)質水生蔬菜生產與水產養(yǎng)殖結合在一起的生態(tài)循環(huán)農業(yè)模式。利用藕田的深水環(huán)境與蔭濕空間,在種植蓮藕的同時養(yǎng)蝦,使藕田的水資源、雜草資源、浮游動植物資源更加充分地被蝦循環(huán)利用,并利用蝦的田間活動,達到為藕田除草、滅蟲、淺耕和增肥的目的,獲得蓮藕與蝦雙豐收的理想效果[3-4]。目前,有關“藕蝦”種養(yǎng)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的創(chuàng)建、工程設施建設、經濟效益分析、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等方面[1-5]?!芭何r”種養(yǎng)模式中,飼料是蝦的日常餌料,化肥雖然是蓮藕生長所需營養(yǎng)物質的主要來源,但同時也會培肥水體浮游動植物作為蝦的天然飼料。因此,“藕蝦”模式中飼料與化肥可作為蝦生長所需養(yǎng)分的直接或間接來源[6]??茖W適量地施用化肥和飼料,是該系統(tǒng)優(yōu)化養(yǎng)分管理、促進藕蝦生長、節(jié)本增效、減少養(yǎng)分損失及環(huán)境污染風險的關鍵。該研究在“藕蝦”種養(yǎng)模式下,開展減少施肥量和飼料投喂量互作對克氏原螯蝦的生長發(fā)育、產量與品質的影響,將有助于進一步因地制宜示范推廣“藕蝦”種養(yǎng)模式,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試土壤采自江蘇里下河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送橋試驗基地,為黏土,其pH 值、有機質、全N、速效N、速效P、速效K 分別為6.59、21.3 g·kg-1、2.2 g·kg-1、171.5 mg·kg-1、31.7 mg·kg-1和162.8 mg·kg-1。試驗用克氏原螯蝦苗、種藕(鄂蓮5 號)、化肥及克氏原螯蝦專用飼料都購自江蘇普興循環(huán)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施用的氮肥為尿素(含N 46.4%),磷肥為過磷酸鈣(含P2O514%),鉀肥為硫酸鉀(含K2O 50%)。蝦飼料中含魚粉6%、豆粕23%、菜籽餅15%、干酒糟及可溶物7%、洗米糠8%、面粉23%、豆油1.5%、預混料0.5%,飼料粗蛋白質含量為28%。
試驗自2019 年6 月10 日開始至2019 年8 月12 日結束,周期為63 d。共設計7 種處理。T1:100%飼料+100%化肥;T2:100%飼料+75%化肥;T3:100%飼料+50%化肥;T4:85%飼料+100%化肥;T5:70%飼料+100%化肥;T6:85%飼料+75%化肥;T7:70%飼料+50%化肥。重復3 次。每個桶放規(guī)格為200尾·kg-1的蝦苗7 尾。100%飼料處理:每7 d 稱取蝦重,飼料投喂量為蝦存有量重的3%,分別在5:00和20:00 投喂,晚上投喂量占全日投喂量的70%,總投喂量為236.23 g。100%化肥處理N、P2O5和K2O 施用量分別為45、18 和45 g·m-2,70%化肥處理為31.5、12.6 和31.5 g·m-2,50%化肥處理為22.5、9.0和22.5 g·m-2。氮肥分別在基肥期、2—3 葉期和終止葉期施用,比例為3∶1∶1;磷肥作一次性基肥施用;鉀肥在基肥期和終止葉期施用,比例為7∶3。
試驗桶為上圓面直徑1.2 m,下圓面直徑0.8 m,高0.8 m 的硬質塑料大桶,每桶裝粉碎風干土300 kg,然后加水淹沒,土層深度為0.35 m。5 月1 日移栽種藕,每個桶里面確保有2 個藕芽。栽植種藕時在桶中央位置先挖一個深12~15 cm 的斜淺坑,用斜插法將種藕尾部略上翹,前后傾斜20°~25°,以不悶藕芽為宜,將種藕放入泥中掩埋種植。6 月10 日藕葉挺出水面生長后放蝦苗。水位以滿足蓮藕生長需求為準。共作期內水位調控的規(guī)律是淺-深-淺。荷藕栽植后至封行期間,水位控制在10 cm,有利于土溫上升促進荷藕發(fā)苗。立葉后逐漸增加到20 cm 以上,夏季高溫季節(jié)應逐漸加水,維持40 cm 的水位,深水位為蝦提供更好的生長環(huán)境。蓮藕成熟期采收時,降低水位至約30 cm。
每周測1 次,用地籠捕蝦,用電子天平測量體重,用游標卡尺測量體長,體長為眼柄基部至尾節(jié)末端的直線長度。每組測定4 尾。
含肉率:先用紗布擦干蝦體表水分,稱取單尾蝦重,然后除去蝦殼,小心取出完整腹部肌肉并稱質量。含肉率(%)=(肌肉重/單尾重)×100%。每組測定4 尾。
鮮肉水分采用GB/T 5009.3—2016 烘箱干燥法,粗蛋白采用GB/T 5009.5—2016 凱氏定氮法,粗脂肪采用GB/T5009.6—2016 索氏抽提法,粗灰分采用GB/T5009.4—2016 灼燒稱重法。氨基酸含量使用L-8900 氨基酸自動分析儀測定,除測定色氨酸含量時采用堿水解處理外,測定其余氨基酸含量時采用酸水解處理;脂肪酸含量采用GB 5009.168—2016方法測定。每組測定4 尾。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并繪制圖表,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數(shù)據間多重比較(LSD 法)和相關性分析。
由表1 可見,從投苗到捕撈期間,克氏原螯蝦的體重逐漸增加。7 月8 日之前各處理之間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 月8 日開始各處理之間存在差異,其中T1—T6 處理之間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T7 處理克氏原螯蝦的體質量最小。圖1 表示各時間段克氏原螯蝦體質量增加量占總增加量比例??傮w而言,從投苗到捕撈期間,克氏原螯蝦體質量增加量在前期緩慢增加,中期快速穩(wěn)定增加,后期增加趨勢下降。7 月8 日之前,克氏原螯蝦體質量增加量占總增加量的17.07%;7 月8 日至29日期間,占68.49%;7 月29 日之后,占14.44%。
表1 藕蝦共作系統(tǒng)中飼料與化肥投入量對克氏原螯蝦的體重動態(tài)變化影響 g/尾
從投苗到捕撈期間,克氏原螯蝦的體長逐漸增加,各處理之間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7 月1 日開始,T7 處理克氏原螯蝦的體長都比其他各處理略低。由圖2 可見,從投苗到捕撈期間,克氏原螯蝦體長增加量先快速增加,之后增加趨勢下降。6 月24 日至7 月1 日,克氏原螯蝦體長增加量占總增加量比例最大,為22.08%;6 月17 日之前和8 月5 日之后的比例較小,分別為4.93%和3.54%。
測定分析了克氏原螯蝦體長與體質量之間的相關性(圖3),體長與體質量之間呈現(xiàn)極顯著正相關關系,擬合方程為y=0.9181e0.4351x,R2=0.9866。
藕蝦共作系統(tǒng)中飼料與化肥投入量對克氏原螯蝦各生長參數(shù)影響的情況見表3。各處理投放的克氏原螯蝦苗規(guī)格平均為5.04 g·尾-1,各處理間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捕撈時的終末體質量平均為36.03 g·尾-1,其中T1—T6 處理間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7 處理終末體質量最小,為33.77 g·尾-1。特定生長率以T7 處理最小,為5.32%,其他各處理間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平均為5.47%。T1—T3處理飼料系數(shù)較大,平均為1.55;減少飼料投喂量處理(T4—T7 處理)較小,平均為1.24。日增重以T7 處理最小,為0.45 g·尾-1,其他各處理之間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平均為0.50 g·尾-1。各處理之間成活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差異,平均為72.79%。各處理組平均克氏原螯蝦產量0.185 kg·m-2,其中T1—T6處理間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7 處理產量最小,為0.169 kg·m-2。
表2 藕蝦共作系統(tǒng)中飼料與化肥投入量對克氏原螯蝦的體長動態(tài)變化影響 cm/尾
表3 藕蝦共作系統(tǒng)中飼料與化肥投入量對克氏原螯蝦各生長參數(shù)影響
由表4 可見,各處理克氏原螯蝦含肉率平均為12.83%,T1—T6 處理間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平均為13.00%,T7 處理最小,為11.82%。各處理克氏原螯蝦肉粗蛋白含量平均為17.47%,T1—T6 處理間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平均為17.68%,T7 處理最小,為16.23%。鮮肉含水率、粗脂肪、粗灰分在各處理間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平均為79.66%、0.68%、1.22%。
各處理間克氏原螯蝦肉總氨基酸和飽和脂肪酸含量無統(tǒng)計學意義差異,分別平均為16.15%和0.17%。各處理克氏原螯蝦肉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平均為0.36%,T7 處理較高,為0.41%。T1—T6 處理間UFA/SFA 值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平均為68.05,T7 處理最大,為73.11。
表4 藕蝦共作系統(tǒng)中飼料與化肥投入量對克氏原螯蝦鮮肉營養(yǎng)成分含量影響
表5 藕蝦共作系統(tǒng)中飼料與化肥投入量對克氏原螯蝦鮮肉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影響
“藕蝦”共作就是在藕田中養(yǎng)殖克氏原螯蝦,在蓮藕種植期間,克氏原螯蝦在藕田中與蓮藕同生共長,最后實現(xiàn)克氏原螯蝦與蓮藕雙豐收的一種生態(tài)高效種養(yǎng)模式[1-2]。該研究表明,與常規(guī)習慣比較,降低飼料和化肥投入量后,克氏原螯蝦產量維持在0.184 kg·m-2(T1 處理為0.193 kg·m-2),其中T7(70%飼料+50%化肥)產量較低,為0.169 kg·m-2??梢?,飼料和化肥養(yǎng)分投入促進水體浮游生物的繁殖與生長,為克氏原螯蝦提供了一定量的天然餌料。張劍等(2017)研究發(fā)現(xiàn),稻田養(yǎng)魚系統(tǒng)中浮游生物對田魚的生長貢獻率可達34.8%[7]。王淑娟等(2019)研究表明,在藕田中施用化肥滿足了蓮藕生長對養(yǎng)分的需求,同時增加了藕田水中氮、磷、鉀的含量,促進藻類、雜草和水體浮游生物的繁殖與生長。這些都可以作為克氏原螯蝦的天然餌料[3-4]。因此,“藕蝦”共作中天然餌料能支撐一定產量的克氏原螯蝦養(yǎng)殖,適量降低飼料和化肥的投入依然可以維持克氏原螯蝦產量,然而過度減少飼料和化肥的投入也會存在導致克氏原螯蝦減產的風險。
體長與體質量是生物體生長性狀的基本指標,通過定量化體長與體質量的關系,可以根據體長或體質量來估算彼此參數(shù),進而評價養(yǎng)殖動物的生長狀況[8-9]。該研究表明,克氏原螯蝦體長增量隨著時間延長呈先增加后遞減趨勢;體質量增量隨時間延長呈先增加,后維持一定水平,再遞減趨勢。說明克氏原螯蝦體長和體質量增長趨勢基本一致,但體質量增長具有一個穩(wěn)定增重期。7 月1 日至7 月8日,克氏原螯蝦體質量增重量占總增重量的比例最大,為19.09%;6 月24 日至7 月1 日,克氏原螯蝦體長增長量占總增長量的比例最大,為22.08%??梢?,克氏原螯蝦的生長過程中,先長體長,后長體質量。經過實地測量體長與體質量的數(shù)據并對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比較各種模擬方程的相關性,其中指數(shù)函數(shù)方程的R2值較大,為0.9866,方程的模擬效果最好。這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10-11]。因此,可采用指數(shù)曲線回歸方程來作為克氏原螯蝦生長推算公式,用于對克氏原螯蝦生長狀況的評價。
目前,各地因地制宜建立了多種克氏原螯蝦養(yǎng)殖模式,如稻田養(yǎng)蝦、藕田養(yǎng)蝦、池塘養(yǎng)殖等,一般都采用飼料投喂的精養(yǎng)方式養(yǎng)殖[12-15]。在飼料充足、環(huán)境較好的情況下,全價配合飼料營養(yǎng)全面、合理,勢必會確??耸显r的生長和品質[16-17]。該研究表明,在適量降低飼料的同時保證化肥養(yǎng)分的投入,克氏原螯蝦生長及品質都沒有顯著的變化。當飼料和化肥分別下降至70%和50%時(T7),克氏原螯蝦含肉率、粗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等品質指標都有所下降,這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似[17-20]。其原因可能是過度降低飼料和化肥投入,直接或間接導致克氏原螯蝦飼料和天然餌料的不足,克氏原螯蝦之間疲于搶食,并且脫殼困難,過早停止生長,影響后期體質量增重,導致含肉率的下降。同樣,由于食物供應不足,導致蝦肉粗蛋白含量有所下降。另外,飼料供應不足,使得克氏原螯蝦對天然餌料的需求增加,攝入更多的昆蟲、浮游動物等,從而提高了蝦肉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