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平 王宇飛
本文通過了解“快樂體育”教學模式的特點與重要意義,探究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路徑,滿足學生對于體育活動的各方面需求,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和愉悅感,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鍛煉意識。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人們對于健康越來越重視,并且對體育運動越來越熱衷,“快樂體育”教學在我國也得到了相關政策的支持,在“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教育思想下,“快樂體育”教學模式被大力的提倡和不斷的推進。與傳統(tǒng)的“注入式”和“灌輸式”教學模式相比,“快樂體育”教學能帶給學生身體上和心理上一種輕松和愉悅的狀態(tài),極大的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從而達到終身體育的鍛煉目的。而現(xiàn)在,如何進行“快樂體育”教學?如何結合校園實際情況進行“快樂體育”教學,是我們當下急需解決和思考的問題。
1 “快樂體育”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1.1 有利于豐富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多樣化
高校學生正處于身體和心理都趨于成熟的階段,他們對于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的需求更是多種多樣的,不僅需要身體上的鍛煉,還需要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放松,更需要知識、情感、實踐充分結合,“快樂體育”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注入式”和“灌輸式”教學模式相比,著重強調了學生認知和行為的相統(tǒng)一。同時,能帶給學生身體上和心理上一種輕松的狀態(tài),滿足學生對于體育活動的各方面需求,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和愉悅感,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1.2 有利于樹立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
“快樂體育”是一種教學模式,影響人們學習習慣,更是一種促進終身體育鍛煉意識養(yǎng)成的重要手段,在當今社會中,我們進入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運動校園APP、抖音、線上慕課等各種平臺的充分應用,同時,“快樂體育”在高校體育教學活動中還扮演著培養(yǎng)者的角色,可以利用素質拓展游戲、小器械等手段,使學生學會利用身邊資源進行體育鍛煉,養(yǎng)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擁有健康的體魄。
2 “快樂體育”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路徑選擇
2.1 教學觀念與時俱進,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傳統(tǒng)模式的主體是老師,并且主要是通過教師對整體課堂教學內容的規(guī)劃來對匿名的方式進行教學一種模式,這種模式,有助于樹立老師的權威,并且完全以老師為主的形式進行課程的演變,這種教育模式就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老師為整個教學任務推進的主題的,所以久而久之,這種模式逐漸發(fā)展成為了任務式的教學形式,偏離了教學的本質和核心,學生的評判標準也正變成了完成任務和完成考試等形式,這種教學方式較為死板,也偏離了教學的本來的意義和軌道,使得學生的學習變成了被動的,并沒有發(fā)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的學習變成了填鴨式的學習,這種學習不僅無法提高整體的學習效率,而且還會使得學生喪失對學習的樂趣,課堂上也會喪失課堂氣氛,并且同時還也阻礙了各個學生不同個性能力的發(fā)展發(fā)揮,所以如今在新的教學背景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當下的教育模式和節(jié)奏了,并且以教師為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與當下的教育背景的核心要領相背離,所以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應該充分突出醫(yī)學生為主的主導地位,這樣才能最大化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充分的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課堂中的參與感和被尊重的感覺,讓學生有選擇的權利,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到快樂,這樣也有助于教學模式的推動,不再把教學變成傳統(tǒng)的任務式教學、填鴨式教學,而把教學變成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一種讓學生去學校上課變成一種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而不僅僅是學習知識。
2.2 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
如若想要學生快速的提升“快樂體育”教學的教學效率,除了要將學生作為主體地位,還要迅速的轉變教學觀念,而教學觀念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也是體育老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考核標準,并對學校的體育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快樂體育”教學的體育老師,首先應該具備專業(yè)的致死、較為專業(yè)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豐富的教學經驗的,不僅如此,體育老師應該具備相關的體育知識以及嫻熟的體育技能。另外,體育老師最根本的也是應該具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畢竟健康體魄對于體育老師來說格外的重要,但是運動健身的最基礎的條件也是說服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的根本保障;另外體育老師,需要掌握科學的急救知識和技術,這樣當學生在進行體育學習中,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可以及時施救成受傷;體育老師在上課時應該積極結合現(xiàn)在的學生素養(yǎng)對教學大綱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而不是死板的、占本宣讀的,體育老師應該好好利用當前的學校資源進行資源整合,并且對學生,提出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以及教學要求,這可以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快樂輕松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體育老師還應該具備激情和活力,因為體育活動區(qū)別于其他的文化課程,體育活動課程本身就是一節(jié)非常有趣而又有活力的課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到非常多的知識并且還能再繁忙的課業(yè)下休閑娛樂,放松身心,使得學生在上完體育課后可以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基于這幾點上來考慮,老師應該積極的更新思維觀念,努力學習當下全新的教學觀念,適應新的教學模式的轉變,以適應快樂體育教學給老師的要求。
2.3 改善教學內容,建立趣味性教學模式
對于“快樂體育”教學來說,要在教學的內容上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可以通過建立趣味性的教學模式得以實現(xiàn),而趣味性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內容的設計,就需要老師對于課程內容的設計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創(chuàng)新,特別是對于教學內容上的設計要更加的別具特色,要牢牢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教學內容的擴展和延伸,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的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可以提升到最大化,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去,與老師互動起來,并且不只是為了上課為了學知識而去上學,更重要的是要因為濃厚的課堂氛圍以及有趣的教學內容而主動的去學習,并且可以最大程度上的配合老師完成日常的教學任務和教學進度,這樣老師輕松,學生也愉悅,才能在真正的意義上實現(xiàn)快樂教學。另外設計有趣創(chuàng)新的教學內容也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實現(xiàn),比如教師可以安排每個學生互相輪流當一天的老師,另外還需要學生進行本堂課的課前準備,老師可以從旁輔佐,進行課堂重點知識的重要提點,其他的可依據(jù)學生自行發(fā)揮,除了重點知識不能少漏外,其他的教師都不加以干涉,這種模式充分的發(fā)揮了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的尊崇當代教育思想,以學生為主體,并且也能將課堂氛圍變得更加的生動有趣,讓學生樂意去上課,喜歡去上課,并且這樣的學習也會讓知識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除此以外,趣味性的教學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樂趣,當然在帶來更多的樂趣之外,還要積極的從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進行內容上的校對,使得設計的內容不會太天馬行空,可以較大程度上的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方便后續(xù)教學內容的開展,并且要將學生作為主體積極的融入都教學中來,對學生這個主體要做到較為全面的把握,老師可以平時多跟同學們進行溝通,了解當下學生的興趣愛好,并且可以用匿名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生心目中想上課的方式,并通過學生的調查結果分析,對現(xiàn)有的課程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進,擬定幾種改進方案,并可通過讓學生投票選舉的方式,選出最佳方案,這樣,通過這種方式來改進教學方案既讓學生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感覺,又能最大程度上的推動教學進度的順利開展,也可以調動課堂氛圍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的來上課;另一方面除了在教學內容上要加強優(yōu)化外,對于學生的課程設計的運動量和學習項目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進行設計,因為每個學生的體力不一樣,在設計之前可以先對學生的體能進行一個簡單的測試或者調研,對學生進行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例如學生的體力、體育鍛煉的基礎、平時體育鍛煉的次數(shù)等,以及學生的身高體重等基本信息的情況可做好相關登記,這樣才能更好的為學生設計出更為全面的方案,以供學生后期的選擇,并且還可以將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個性化的培養(yǎng)都能融入到學生的課程設計中,這樣可以保證學生的個性化的發(fā)展更加的良好。
最后,為了可以更好的提升體育教學的趣味性,將教學模式從教師命令式的學習轉變?yōu)閷W生主動的進行學習,學習動機更偏向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一角度,所以老師對于教學內容的設計就要更偏向于趣味性,如可以把很多本來可以在室內進行的體育項目轉變到室外進行,由于在室內進行的體育項目會使很多活動都無法正常的施展開,使學生無法較好的投入進去,并且室內的運動會很局限,而室外活動的好處是可以將活動范圍擴大,并且豐富體育項目的活動內容,也更加的有利于轉變傳統(tǒng)體育活動的規(guī)則,可以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固定模式和壁壘,使同學們之間的合作性更強,對同學的吸引力也更強,并且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將一些游戲融入到體育教學中,如拔河、籃球比賽等,這樣一來也可以更加豐富教學形式,提升體育課的趣味性,實現(xiàn)“快樂體育”教學。
3 結語
“快樂體育”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好處很多,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學習知識還可以鍛煉身心體魄、以緩解學生日常繁重學業(yè)后的疲憊,更可以為學生補充精神,以更好的狀態(tài)迎接接下來的文化課程。
通訊作者:王宇飛
(作者單位:山西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