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李梅,孔文霞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2.綿陽市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李東垣是中醫(yī)“脾胃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其學說也被稱為“補土派”。所著之書有《脾胃論》、《內(nèi)外傷辯惑論》、《蘭室秘藏》等。而《脾胃論》是其代表作,在浩如煙海的古醫(yī)籍中占有重要位置,《脾胃論》分上、中、下三卷,許多學者對其學術思想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但若在疾病未成前進行干預,對患者來說代價最小,故本文主要從脾胃養(yǎng)護方面挖掘《脾胃論》的養(yǎng)護脾胃思想。
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論》云“胃者,十二經(jīng)之源,水谷之海也,平則萬化安,病則萬化?!?;“五臟稟受氣于六腑,六腑受氣于胃。脾為死陰,受胃之陽氣,能上升水谷之氣于肺,上充皮毛,散入四臟;……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豈一端能盡之平”;“脾胃虛則九竅不通”[1]。從原文不難看出,人身以脾胃為基礎,無論何因,損傷脾胃,皆全身受累??偨Y《脾胃論》,養(yǎng)護脾胃的內(nèi)容主要從內(nèi)傷論,分以下方面分述:
(1)飲食失節(jié)為第一大忌。
未病前:《脾胃論》中多次提到飲食失節(jié)對人體的傷害,如①夫飲食不節(jié)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則顯火上行,獨燎其面。②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③或飲食失節(jié),寒溫不適,所生之病,或溏泄無度,或心下痞悶,腹脅脹,口失滋味,四肢困倦,皆傷于脾胃所致而然也。④若飲食不節(jié),胃氣不及,大腸、小腸無所稟受,故津液沽竭焉。⑤借《四十九難》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從上述各條文可知,飲食宜有度,過饑、過飽、過寒、過熱不可行。
既病后:①仲景云:胃勝思湯餅,而胃虛食湯餅者,往往增劇?!杜K氣法時論》: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起于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②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瓊嬚撸瑹o形之氣也。③《十四難》曰:損其脾者,調(diào)其飲食,適其寒溫。④切禁濕面,如食之覺快,勿禁;忌大咸,助火邪而瀉腎水真陰;及大辛味,蒜、韭、五辣、醋、大料物、官桂、干姜之類,皆傷元氣。假令病患飲酒,或過食寒,或過食熱,皆可以增病。如此,則以權衡應變治之。
從以上可知,平素飲食有度,適其寒溫則無病患,既患病后若不節(jié)飲食,則不益康復。
(2)勞役過度常兼夾其他。
未病前:①勞役與飲食相合:原文曰“飲食不節(jié),則胃先病,脾無所稟則后病。勞倦則脾先病,不能為胃行氣而后病,其所生病之先后雖異,所受邪則一也”[1]。將勞役與飲食分立,飲食先傷胃,勞役先傷脾。又曰“飲食失節(jié),及勞役形質(zhì),陰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氣、營氣、清氣、胃氣、元氣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陽氣,是五陽之氣先絕于外,外者,天也。下流伏于坤土陰火之中”[1],此為李東垣最著名的“陰火論”,李東垣所稱之陰火就是在某些異常因素作用下寄藏于下焦肝腎的相火轉(zhuǎn)化成病理之相火、亢盛之相火。簡單地說,陰火就是下焦肝腎中的病理之相火、亢盛之相火[2]。②勞役與外感相合:在人則飲食勞役,汗下時出,諸病遂生。
既病后:曰“胃之一腑病,則十二經(jīng)元氣皆不足也?!瓌谝蹌幼?,飲食饑飽,可不慎乎”。告誡人們胃既病,不可加飲食勞役。
(3)七情傷胃
未病前:借《黃帝內(nèi)經(jīng)》云: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形,滿脈去形,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七情傷心后,惟在調(diào)和脾胃,可使心無凝滯,或生歡忻,或逢喜事,或天氣暄和,居溫和之處,或食滋味,或眼前見欲受事,則慧然如無病矣,蓋胃中元氣得舒伸故也[1]。此條文告誡人們七情適度即可,若過及可通過逢喜事、見欲受事緩解。
既病后:《脾胃論》曰“三焦元氣衰憊,皆由脾胃先虛,而氣不上行之所致也。加之以喜、怒、悲、憂、恐,危亡速矣”。得病后,不可過憂過思,與病愈無益。
(4)寒溫衣服
未病前:原文曰“衣服,寒無凄愴,暑無出汗;……若風、寒、暑、濕、燥,一氣偏勝,亦能傷脾損胃,觀證用藥者,宜詳審焉”。衣物增減與外感六淫密切相關,原文中因此類病因而出湯藥者如清暑益氣湯。
既病后:若因外感六淫導致脾胃升降功能異常,調(diào)攝以祛邪為主,特別在長夏及冬季多見,天氣時溫驟降驟升最易起病,故在日常生活中最要注意未病先防,適時增減衣物。
(5)四者相合
未病前:原文曰“若夫順四時之氣,起居有時,以避寒暑,飲食有節(jié),及不暴喜怒,以頤神志,常欲四時均平,而無偏勝則安?!酥槐艽蠛畟危鬅醾麣?,四時節(jié)侯更改之異氣,及飲食失節(jié),妄作勞役,心生好惡,皆令元氣不行,氣化為火,乃失生夭折之由耳”。飲食、勞役、情志、寒溫交互為患、相互影響、綜合作用。
既病后:避風處睡,忌風寒及食冷物;忌飲食失節(jié)、生冷、硬物、酒、濕面;忌飽食;
(6)攝養(yǎng)篇:攝養(yǎng)方面主要從避天地之外感邪氣所論,日常生活忌浴后當風,爭周身之氣以擋外邪。素虛弱氣短者,常以沸湯熏其口鼻,食用滋味湯飲,此法也適用于陰冷潮濕南方之地。素大熱喜冷者,從權飲之,不可耽嗜,這也提醒我們夏季不可貪戀冷食,兼顧食飲有調(diào),少勞役。對于睡眠差的患者,《脾胃論》提倡睡不安者宜少食,飽而睡不安者少行坐。故在臨床治未病階段,應不斷提醒患者注意生活飲食方方面面的調(diào)攝,不論對脾胃還是全身陰陽調(diào)和都有益處。
(7)遠欲篇: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強調(diào)應人安于淡薄,少思寡欲,少言養(yǎng)氣,少勞養(yǎng)形,虛心維神。若人人以此為準則,則血氣自然諧和,邪無所容,得其真趣矣[1]。
孔文霞導師在治療脾胃疾病中,除卻運用湯藥及中醫(yī)其他診療措施外,結合《脾胃論》,對患者平時的注意事項也提出了幾項要求,其中對于胃脘部疾病患者,在平素飲食中忌生冷、硬物、辛辣刺激、過于酸甜、過于油膩的飲食;稀飯不可煮的時間過長,否則容易造成反酸、噯氣等不適;多吃精瘦肉、少吃肥肉,食材應豐盛,不可單一;對于泄瀉患者,更加注意牛奶、豆制品的攝入,如果不加限制,會加重泄瀉癥狀;隔夜剩菜不可與飯攪拌吃,蒸煮燉湯只需食用食材,少喝或不喝湯;夜間睡前3小時不可肆意飲食;長期便秘患者不可持續(xù)依賴開塞露、大黃、番瀉葉、芒硝等藥飲,與病癥無益,易造成結腸黑便?。磺嗄昊颊卟豢山?jīng)常暴飲暴食,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保持身心愉悅,有助于疾病緩解。
在臨床疾病的診治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老年人對自己的身體過于關注,稍有不適即到醫(yī)院就診,或患病后多憂多慮,臨床癥狀往往與患者自身性情有關,若能調(diào)節(jié)好心態(tài),病愈的時間會大大縮短;還有一些老年人對自己的身體不加關注,對于臨床檢查報告結果及醫(yī)生的勸告不在意,往往當病情嚴重時才追悔莫及。對于上述兩類患者,我的導師,孔文霞主任醫(yī)師通過不同的溝通技巧進行交流,膽小多疑者予以寬心散結,無所顧忌者言辭懇切,將疾病的預后及發(fā)展盡數(shù)告知患者,這也屬于中醫(yī)辨證論治方面的內(nèi)容。
朱某某,女,48歲,2019年11月11日就診,因受涼后出現(xiàn)畏寒,無汗,多食易饑,伴胃脹,稍伴反酸,晨起疲累明顯,肛門濕疹,無胃痛、惡心嘔吐、燒心等癥狀,大便1日1次,無干結,無泄瀉,無大便粘滯、肛門墜脹感,大便量少,黃色,無黏液血便,自訴42歲已絕經(jīng)?;颊咦园l(fā)病以來,舌紅,苔薄白,脈細,遂來我院就診,導師診斷:西醫(yī)診斷:慢性胃炎;中醫(yī)診斷:胃痞病 脾胃虛弱證。選取方藥:桂枝湯合四君子湯加減,加地膚子25g,白鮮皮15g,海螵蛸30g,法半夏25g,陳皮15g,苦參15g,吳茱萸6g。4劑,一次150mL,一日3次。囑患者注意飲食,勿食辛辣刺激,海鮮魚蝦等食物。11月18日復診,患者癥狀減輕,稍伴胃脹,無反酸,無畏寒,肛門濕疹緩解,原方去桂枝湯,加萊菔子15g。患者于11月25日復診,癥狀反復,仔細詢問原因得知患者自覺癥狀緩解后,與親朋好友吃火鍋,處方藥量增加,患者后復診3次后調(diào)整藥物癥狀緩解,未再復發(fā)。通過此案例,我們可知在患者容易在癥狀緩解時不注意飲食禁忌,造成癥狀反復,之前治療功虧一簣,故在治療過程中要反復與患者強調(diào)飲食禁忌及注意事項,對于來之不易的治療效果,患者要繼續(xù)鞏固。
由上可知,《脾胃論》養(yǎng)護脾胃方面主要從未病前和既病后論述,從飲食失節(jié)、勞役過度、七情傷胃、寒溫衣服、攝養(yǎng)遠欲5個方面提出,并做相應闡述,告誡人們飲食應有節(jié)制,適其寒溫,不可一味偏嗜;勞役常與飲食、外感相合,平素應適度勞役,萬不可過,若有內(nèi)傷疾患,萬不可加飲食勞役;七情適度,逢喜事而解,不可過思過慮,與病愈無益;衣物應隨節(jié)氣適當增減,服藥后對衣物增減亦有要求;最后人應少思寡欲,少言、少勞、虛心利其身形。李東垣先生關于脾胃養(yǎng)護的條文不光適用當時年代,對現(xiàn)如今的我們?nèi)杂袕娏业闹笇б饬x,中醫(yī)從來都為指導身心,若人人遵守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少言寡欲的生活習性,對人生長久發(fā)展有益無害,利于身心發(fā)展。最終邪無所容,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