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琳 吳睿文
摘要《賽小車》是人教鄂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物體的運動”的第三課。本單元主要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xiàn)象入手,引導他們開展一系列探究活動,認識運動的狀態(tài)、形式,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在前兩課描述運動、認識運動形式的基礎上,本課引導學生通過研究小車的運動,認識運動與力之間的關系,比較運動的快慢,初步認識速度的概念?!顿愋≤嚒芬徽n的教學設計,凸顯了人教鄂教版《科學》教材的特點,能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以及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調整,以“賽小車”的活動任務為驅動,讓學生認識到物體受力與運動變化之間的關系。本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注重科學思維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關鍵詞 運動 力 速度 科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4.008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of "Race Car"
ZHU Xiaolin[1], WU Ruiwen[2]
([1] The First Experimental Zhonghai Primary School, Changchun, Jilin 130033;
[2] Primary School Attached to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1)
Abstract: "Race car" is the third lesson of unit 5 "movement of objects" in the second volume of grade 3 of Science published by Hubei Education Edition of people’s education. This unit mainly starts with the com? mon movement phenomena in students’ life, guides them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activities, under? stands the state and form of movement, and compares the speed of object movement. On the basis of describing motion and recognizing the form of motion in the first two lessons, this lesson guide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on and force, compare the speed of motion, and preliminarily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speed. The teaching design of race car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textbook of Hubei Educa? tion Edition of people’s education. It can reasonably adjust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and studen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level. Driven by the activity task of "race car", students can re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 force and movement change.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takes stu? dents as the main body, pays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learning habits, and achieves the teaching goal well.
Keywords: motion; power; speed; scientific thinking
教學分析
《賽小車》是人教鄂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物體的運動”的第三課。本單元主要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xiàn)象入手,引導他們開展一系列探究活動,認識運動的狀態(tài)、形式,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在前兩課描述運動、認識運動形式的基礎上,本課引導學生通過研究小車的運動,認識運動與力之間的關系,比較運動的快慢,初步認識速度的概念。
本課內容主要基于課程標準中物質科學領域的兩個主要概念: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來描述;力作用于物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狀態(tài)。具體的學習內容為:4.2通常用速度大小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5.2物體運動的改變和施加在物體上的力有關。學習目標為:知道用速度的大小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知道自行車、火車、飛機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圍;舉例說明給物體施加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也可以使物體啟動或停止。
三年級學生對玩小車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知道小車運動的基本情況,知道一些讓小車運動起來的方法。但是這些經驗還沒有上升到力和運動的關系的層次,他們對于力和運動的科學知識了解有限。在科學探究能力方面,學生已經掌握了簡單的通過控制變量搜集信息進行分析的方法,但是對于控制其他變量不變來分析某一種變量的影響,還缺乏一定的認識和訓練。基于以上分析,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知道給物體施加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也可以使物體啟動或停止。
了解自行車、火車、飛機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圍。
能夠基于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控制簡單的變量,運用分析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能夠分工合作,樂于完成探究活動,分享彼此的觀點。
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
教學流程
1.激趣導入
教師播放激烈的F1賽車比賽視頻片段引入主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視頻素材的選擇上,我們選擇了真實的比賽現(xiàn)場,同時截取有多輛賽車在同一畫面出現(xiàn)的片段,多角度呈現(xiàn)賽車之間競速的關系,讓學生關注賽車運動的速度變化,激發(fā)他們產生想舉行一場賽車比賽的欲望。
2.科學實踐
(1)讓小車動起來
教師首先向全班學生介紹本課比賽用的小車,引導他們思考讓小車動起來的方法。學生積極發(fā)散思維,在小組內借助實驗材料操作驗證,并把想到的方法記錄在活動手冊上。在教師的組織與協(xié)助下,學生到臺前匯報演示,教師板書記錄“推、拉、吹……”,進而歸納出“力能使小車運動”。
(2)力可以改變運動的方向
教師出示在小車的兩端分別懸掛一個鉤碼的圖片,提問:“這種方式能否讓小車運動起來?”學生思考并猜測,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驗證。然后,教師在小車一端增加一個鉤碼,先保證小車的位置不變,讓學生預測并觀察小車的運動方向;然后對調一下兩端的鉤碼,學生預測并觀察小車的運動情況。最后學生得出結論:力可以改變小車的運動方向。
(3)力可以改變小車運動的快慢
教師出示小車一端掛2個鉤碼,另一端掛1個鉤碼的圖片,請學生思考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追問:“當懸掛數量不同的鉤碼(一端1個,另一端分別懸掛3、4、5個)時,小車的運動狀態(tài)有何不同?”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想法。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并提示他們在活動手冊上如實記錄實驗結果。最后,學生根據記錄的實驗數據得出結論:作用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
(4)比較小車運動的快慢
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開展小車比賽。一是在相同時間內,比較小車運動的快慢;二是在相同的路程內,比較小車運動的快慢;三是在運動的時間和路程都不一樣的情況下比較小車運動的快慢。
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明確比賽方法,接著介紹比賽規(guī)則:采取“對戰(zhàn)小組”的形式開展比賽。然后學生練習,并舉行小車比賽,記錄員將成績記錄在活動手冊上。通過層層深入的比賽活動,學生體會到速度的大小和運動的路程、時間有關:同樣的路程,運動的時間越少,運動的速度越快;同樣的時間,運動的路程越長,運動的速度越快。
3.總結延伸
學生閱讀資料卡中現(xiàn)代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圍后,教師鼓勵他們在未來能夠運用所學設計新型交通工具,改善人們的生活。
教學小結
1.從學生經驗出發(fā),聯(lián)系生活
學生比較熟悉賽車比賽,教師通過賽車和學生玩小車引入主題,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通過不斷的評價、引導,讓學生將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了解生活中各種交通工具的速度,不斷深入地認識速度概念。
2.層次鮮明,進階發(fā)展
(1)活動設計有層次
在本課探究活動伊始,教師放手讓學生自行研究讓小車運動起來的方法。隨著教學內容的逐步深入,科學實踐活動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教學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扶有放,循序漸進。
(2)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層次
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先觀看教師演示操作,思考并得出結論;然后學生親自操作,觀察小車的運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內化了科學學習的內容,強化了“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的學習意識。
3.精準指導,合理選材
學生能否順利地完成探究實驗,實驗材料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材料的選擇和正確使用必須兼顧。在本課的探究實驗中,清晰完整地呈現(xiàn)出小車與鉤碼的連接、小車的固定、伙伴配合等實驗細節(jié)。這些看似簡單的鋪墊,為學生完成后續(xù)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他們了解了每一個實驗材料的用法和作用,提高了實驗的效率。
教學評析
《賽小車》一課的教學設計,凸顯了人教鄂教版《科學》教材的特點,能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以及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調整,以“賽小車”的活動任務為驅動,讓學生認識到物體受力與運動變化之間的關系。本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注重科學思維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已有知識經驗,在研究小車受力與運動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時,設計了豐富多樣的學習組織形態(tài)。如對于怎樣讓小車運動起來的問題,教師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與實驗,最后共同總結出“力能使小車運動”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為每位學生提供了均等的學習時間與機會,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個體的發(fā)展。師生的對話、評價交流的過程中同樣滲透著教師的“先學后教、因學而導”的教育理念。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對于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層層遞進、不斷深入。例如本課的導入部分,優(yōu)選了學生喜聞樂見的賽車比賽情境,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巧用比賽中賽車起點啟動、落后追擊、并駕齊驅、彎道超車、沖過終點的真實情境,引出關于“運動和力”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再如,本課的探究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問題的引導和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學習任務設計,不斷推進學生的思考。先是初步思考,認識到力可以改變物體由靜到動的狀態(tài);再通過改變小車所掛重物的方向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最后探究“小車一端掛3個鉤碼而另一端掛1個鉤碼”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巧思妙構的探究過程,不斷促進學生深入理解物體受力與物體運動狀態(tài)、運動方向以及運動快慢之間的關聯(lián)。
3.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本課教學對學生的指導與評價比較到位,對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扎實有效。在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數據的記錄與匯報、實驗材料的取用、小組合作的組織等方面,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能夠嚴謹、規(guī)范地進行實驗操作,在小組合作中獲得有效的研究結果,發(fā)展了科學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