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 吳 捷
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通過史料實證、文史融合的方法掌握歷史內容,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形式,以實現(xiàn)新時代背景下的人才培養(yǎng)目的。對于歷史課程而言,作為初中階段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通過科學化教育方法的完善,可以開發(fā)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但是,在部分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以及學生興趣不足的問題,這些現(xiàn)象不僅會影響歷史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還會降低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因此,在文史融合背景下,要想提高學生對材料閱讀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初中歷史教師就要將文史融合作為重點,通過多樣化教學指導手段的運用,引導學生進行史料實證,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初中歷史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的目的。
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為了響應教育標準,教師要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通過史料實證、歷史理解等內容的融入將學作為主體,引導學生在獲取可信史料的基礎上,提高歷史能力及品質。歷史課程教學中,通過文史融合理念的確定,教師在課堂上通過生動、形象的文學性語言運用,可以結合史料展現(xiàn)歷史事件,促使學生在史料分析中形成歷史思維,豐富學生對文史材料的表達能力。歷史學科文史融合的價值體現(xiàn)在:第一,了解文學作品,掌握歷史背景。根據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狀況,在史料運用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文史融合的背景下,全面掌握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并通過對時代背景的分析掌握歷史專業(yè)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通過史料學習,解讀歷史事件。通過對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模式的分析,在史料教學中,教師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全面分析,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歷史文化內容。而且,文史融合方法的構建,可以將學生作為主體,引導學生在材料分析中通過多角度觀察歷史事件及社會問題,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及認識能力,有效開拓學生的視野。
對于史料實證而言,主要是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并以此為基礎重視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及方法。在歷史課程教學中,將史料作為依據,通過文史融合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可以引導學生在史料辨析中對歷史有正確、客觀的認識。因此,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將史料實證的文史融合作為重點,引導學生運用史料進行實證分析,提高學生對歷史資料的運用能力,并在史料中準確地獲取有效信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探究能力。
結合初中歷史課程的教育特點,在實際的材料閱讀指導中,教師通過文史融合方法的運用,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探究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受到以往教育思想的限制,實際課程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教師過于關注成績,在歷史知識教學中只是讓學生進行單一的背誦。長期在這種學習背景下,學生會降低學習興趣,同時也會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出現(xiàn)偏差,無法實現(xiàn)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的。因此,在文史融合下,為了提高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將學生作為主體,通過文史融合方法的運用,創(chuàng)新材料閱讀指導方案,以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實現(xiàn)歷史課程教育指導的目的。
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影響文史融合的因素包括:第一,原始文字的史料引用得較少。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心中,文字史料的數量低于圖片史料的使用,雖然在圖片史料使用中可以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傳達內容,但是,由于資料內容較少,因此影響學生對文字史料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實際的文史融合背景下,在材料選擇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引入材料內容,通過對學生的閱讀指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第二,根據材料閱讀中的文史融合教育特點。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存在著史料選擇缺少典型的問題,這種現(xiàn)象無法更好地反映出歷史事實,影響材料閱讀教學中文史融合的效果。
通過對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狀況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認識到史料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的史料資源選擇中,存在著材料內容缺少真實性的問題,這種現(xiàn)象無法提高初中材料閱讀指導的效果,也會使學生對相關歷史支持產生誤解,影響歷史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而且,在史料運用的過程中,存在著材料運用難以達到預期要求的問題。由于史料材料的運用屬于一種課堂教學形式,受到課程教學形式以及教學方法的限制,會出現(xiàn)學生攻讀材料不到位以及理解不深刻的現(xiàn)象,導致材料閱讀中無法掌握重點內容,降低文史資源運用的有效性,為初中歷史材料閱讀教學的質量提升帶來限制。
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提高材料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果,通常情況下,在文史融合的氛圍營造中教師需要做到:
第一,通過史料烘托歷史情節(jié),激發(fā)學生對材料的閱讀興趣。結合初中歷史課程的教育特點,教師在史料展示的過程中需要對歷史人物、歷史情節(jié)以及歷史沖突等進行分析,以便幫助學生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再現(xiàn)歷史場景,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在史料運用的過程中,教師要借助歷史場景將學生引入情境中,并將學生作為整個探究環(huán)境的主體,使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史料資源分析的過程中進行個性化、自主化的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如,在統(tǒng)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的“清明上河圖”講解中,文章的基本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圖文轉換的能力,并加深對宋代社會的認知,通過歷史繪畫作品的分析提高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教師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可以引入史料內容,將“清明上河圖”復印或是放大,并制作成相應的圖文進行展示。這樣學生在作品分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北宋河道、街景的分析,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從而達到史料實證中文史融合的目的,激發(fā)探究興趣。
針對初中歷史課程的教育特點,長期學習中,部分學生出現(xiàn)了對文本閱讀興趣下降的問題,課堂上出現(xiàn)了精神渙散的問題。為了及時改變這種現(xiàn)象,教師在實際的教育創(chuàng)新中需要將文史融合材料的選擇作為重點,針對課程知識內容明確材料選擇取向,并營造良好的問題探究情境。第一,在文史融合的過程中,存在著認知沖突的問題,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象,教師要根據歷史課程的內容特點,確定史料的選擇方向,并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在多樣化的環(huán)境下掌握問題探究的目的,增強學生對材料閱讀的能力。第二,通過史料選擇促進知識遷移,展現(xiàn)閱讀情境創(chuàng)設的目的。
在初中歷史課程中,通過新知識的學習,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在材料閱讀以及問題解答中,無法精準地運用知識,因此影響到成績的提升。所以,在實際的史料分析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探究情境。如,在統(tǒng)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中國歷史”的課程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證據意識,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將史料作為依據,引導學生在文史融合中通過材料分析、歸納以及總結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史料研讀中,教師通過對《北宋的政治》的內容分析中,通過材料《宋史·職官志》記載內容的分析,要求學生說出通判的職權及作用。在這種材料研讀的背景下,學生可以系統(tǒng)地分析歷史事件,并按照歷史史實,對歷史的發(fā)展形成論證意識。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之后的學習中通過史料的運用,加強文史融合的探究意識,以展現(xiàn)新時代背景下初中歷史創(chuàng)新的目的。
在實際的課程教學指導以及文史融合中,教師要認識到歷史材料選擇的重要性,并根據課程的教學特點,及時拓寬史料獲取途徑,通過材料真實性的強調,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以激發(fā)學生對材料閱讀的探究興趣,展現(xiàn)初中歷史課程教育創(chuàng)新的目的。
首先,在史料選擇中,一定要保證史料內容的真實性。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將材料的真實性作為選擇的標準,引導學生在史料分析中激發(fā)對史料材料的閱讀興趣,從而形成對歷史事件的真實感受,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養(yǎng)。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史料來自歷史文件,通過“古文字”記載,學生在史料分析中需要專業(yè)的引導才可以發(fā)現(xiàn)材料中的重點內容。因此,教師在文史融合的教育背景下,為保證史料選擇的真實性,首先需要掌握歷史文獻背景以及文獻內容,以確保文獻的真實性。如,在統(tǒng)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的課程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當代人們的生活,可以引入曹操的《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苯處熢谝龑Ъ爸v解中,可以與學生進行良性互動。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下可以更好地理解史料內容,從而感悟到東漢末年人們的真實生活情況。其次,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學生對歷史材料的獲取途徑。在網絡信息技術發(fā)展的背景下,為了加強學生對歷史材料的認識,在材料選擇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資源改變以往材料獲取的局限性。這樣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可以不斷開拓思維,通過史料資源的學習激發(fā)自身的探究興趣,并形成健康的網絡操作素養(yǎng),充分展現(xiàn)真實材料在歷史材料閱讀指導中的價值。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為了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改變單一的教學方法,通過材料閱讀指導方法的創(chuàng)新,將文史融合作為重點,課堂上將學生作為主體,通過史料資源的利用以及材料閱讀指導方法的創(chuàng)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活動環(huán)境及探究環(huán)境,以實現(xiàn)初中歷史課程的創(chuàng)新目的,為文史融合下初中歷史課程的教育改革提供支持,充分滿足新時代背景下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