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 薇16
1853年,曾國藩組建湘軍,派李鴻章廣納賢才良將。一天,李鴻章從外面帶回來三位青年才俊,請曾國藩親自面試。曾國藩先讓下人將三位青年帶到隔壁的屋子里等候,然后便和李鴻章喝茶閑聊。一個小時后,曾國藩悄悄來到窗前向屋內(nèi)觀望了一會兒,然后回到座位對李鴻章說:“把坐在桌子右邊的那個人留下。”回到正廳坐定后,曾國藩解釋說:“我判斷,坐在桌子左邊的那個人,表情木訥,必定成不了大器;在屋子里不斷走動的那個人,性格急躁,將來必吃大虧;而坐在桌子右邊的那個人,冷靜自信,將來必定是個獨當一面的大將之才?!?/p>
后來實踐證明,“木訥者”,終生毫無建樹;“不沉穩(wěn)者”,雖然投在左宗棠麾下做到了將軍之職,但因遇事魯莽吃了大敗仗被革職;“成竹在胸者”,就是后來出任臺灣巡撫,因率領(lǐng)臺灣軍民抗擊法寇名震中外的一代名將——劉銘傳。
從曾國藩以“形色”識人,使筆者聯(lián)想到三國時期蜀國的君主劉玄德以“言談”識人。
孔明揮淚斬馬謖,蔣琬問:“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yīng)此言(馬謖丟失街亭)。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由劉備以“言談”識人,又使筆者聯(lián)想到以“德風(fēng)”識人。
唐朝有個尚書,姓鄭。有一天,一位親戚來拜見他,想謀個差事。鄭尚書和他一起吃飯,發(fā)現(xiàn)他把餅皮都扔掉了。鄭尚書親手把他扔掉的餅皮撿起來自己吃掉,送了一些財物給他后,就打發(fā)他回家了。原因是:比富家公子還會浪費的人,哪能當好差呢。唐朝一個姓任的士人來投奔東都留守呂元膺。呂給他安排了一份差事,兩人還經(jīng)常在一起下棋。三個月后的一天早上,呂元膺忽然客客氣氣地對任某說:“我這兒人浮于事,還是另請高就吧!”原因是:二人下棋時,任某趁呂元膺批公文時偷換了一枚棋子。任某后來到另一個官員處任職,一年后被那個官員政敵用重金收買,編造謊言誣陷那個官員,險些使其攤上牢獄之災(zāi)!
通過以上古人“識人”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迪。其一,一個人的德行和能力,總是表現(xiàn)在行為細節(jié)上。聰明的領(lǐng)導(dǎo)者,總是善于捕捉細節(jié),觀其行,測其力,在細節(jié)上識人,從而做到知人善任。其二,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善于從細微之處洞察人性,做到“慎交”。其三,我們在修身時,不僅僅在大事上要嚴格要求自己,更要注意細節(jié),做到“慎微”。性格決定命運,細節(jié)決定成敗,此言不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