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蘭考縣第一高級中學 蔡國鋒
隨著新課程改革深度開展,課堂教學的革新工作也越發(fā)深刻,此時教師應從學生角度展開思考,認真分析問題,在師生互動之下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而非由學生做獨立的思考。本文針對討論式教學的應用,探尋新課改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以此推進日常教學工作。
當代高中生自我意識相對成熟,對事物有自己的思考,對事件有獨立的觀點,并渴望表達出來。在當前高中歷史運用討論法教學,可以讓學生的觀點充分表達出來,增加他們對歷史知識的辯證思考,同時也能打破原本教師主導的課堂現(xiàn)狀,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歷史學習,實現(xiàn)班級同學的共同成長。在另一方面,展開高中歷史討論式學習,也能使學生對歷史學科有更深刻的理解。歷史本身就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很多事情不能蓋棺論定,功過是非皆需要進行深刻的討論及思考,只有在討論探究、辯證思考中,才能有更為深刻的體驗,也才能使學生不再將歷史的學習理解為“故紙堆中的找尋”。近年來,高考改革也逐漸呈現(xiàn)出這樣的趨勢,題目的設置不再是非A即B的選項,而是有了更多思考的余地,給了學生表達的余地,這提醒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做出突破。討論式學習能逐漸幫助學生養(yǎng)成文本分析及閱讀的能力。進入高中階段,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具體到歷史學科,史料的閱讀及分析成為學生必備技能。在當前的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當討論開展,學生想要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必然要做以自主的閱讀和累積,巧妙地將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由此而推進日常教學工作的展開。
在當前的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展開討論式教學,需要教師做以預設。首先是思路的轉變,以往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把握多數(shù)的主動權,而討論式教學下,主動權交接給了學生,學生的觀點開始左右課堂走向,有些打破了教師的“常規(guī)”。作為新時期的歷史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緊扣新課標精神,及時做以調整,同時做好教學工作的準備。討論式教學之下,思路碰撞,歷史可能不再是單純地依據(jù)大綱中規(guī)中矩的學習內(nèi)容,而是融合交叉的學科,與語文、政治等諸多學科發(fā)生了交叉,同時也因學生的思考,與學生的生活、思考等相勾連。此時,教師想要把握課堂的主動權,應當及時補充、完善自身的知識儲備,不斷更新與學習新的教學方法。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開展討論式教學時,應當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用以幫助學生思考,營造適宜的討論氛圍。討論式學習應當是輕松愉悅、民主平等的,每個人可以訴說,也都得到傾聽。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豐富的情境,用以幫助學生參與到討論中,如在講授“王安石變法”相關專題時,教師可以簡要將北宋“三冗”和“兩積”的問題介紹給學生,作為背景補充。而此時,則讓學生擺脫王安石變法教材中的內(nèi)容,僅用自己的歷史積累、思考等去做出判斷,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甚至包括如漢朝期間施行的“無為而治”、法家的法治等。因此,教師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指導學生參與課堂的思考及討論中,對于高中階段教學工作具有積極影響。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展開討論式教學,需要教師提出有思考深度,且契合主題的問題,引導學生去分析和解讀歷史素材,并圍繞答案做以解答。這里也簡單舉如下例子。例如在學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節(jié)內(nèi)容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史實。然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儒學在漢代為什么能夠成為中國古代正統(tǒng)的思想?董仲舒“新儒家”包括哪些內(nèi)容?漢武帝在“獨尊儒術”的同時為何要雜糅其他學說?說說秦始皇與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措施有何異同,“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實質上有沒有區(qū)別?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這些問題也體現(xiàn)了本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在提出問題時,教師可根據(jù)部分問題探究的難度,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教師要對學生小組探究情況進行監(jiān)控與引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加以反饋與總結;可以與學生小組一起進行互動交流,把握小組探究的方向,提高小組探究主題的針對性,讓他們不至于偏離探究方向。這種以問題探究貫穿教學過程的模式,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深入探究,提升其歷史思維能力。
復習期間,學生的知識學習都是以模塊的形式開展的,而一個模塊之下,又摻雜著各種知識點。在討論式教學之下,教師不妨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利,如將教學模塊量化為主題,如“明清活躍的儒家文化”“歷史上幾次重要的文藝思潮”等,教師在講這些內(nèi)容時要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并自主厘清思路,參與學習及互動。這樣,原本紙張上成堆的、需要學生背誦記憶的內(nèi)容,變成了一個個分解開來的知識點,學生在對這些知識點的自主整理過程中逐漸摸索出思路,掌握破解的秘訣,嘗試在復習中加以討論,掌握復習的秘訣。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歷史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今日人們學習歷史,同時也在借由歷史反思著,學習的意義在于傳承,也在于明理。在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妨結合實際新聞熱點等,帶學生以歷史的角度去思考。例如可以結合建國70周年大閱兵新聞,導入“開國大典”學習內(nèi)容。詢問學生從70周年“大閱兵”民兵方隊感受到人民群眾對于建立新中國付出了什么?“大閱兵”能否體現(xiàn)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幫助學生形成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學生在感受1949~2019這70年時間祖國的發(fā)展與變化軌跡中,提升了時空觀念核心素養(yǎng),在感受中國共產(chǎn)黨歷盡曲折艱難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今天“大閱兵”盛景中,產(chǎn)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
盡管歷史課程以討論的形式實現(xiàn),但每節(jié)課都有基本的脈絡走向和必然的知識結構。教師應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做好課堂的點評總結,引導小組內(nèi)的總結討論,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并對小組成員的參與情況做以點評。教師的總結評價既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點評,也是對學生日前學習的一個評定,幫助學生將各種討論的思路、形式等理成一條主線,以此帶動課堂教學工作的深度開展,實現(xiàn)歷史課堂的升華。
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嘗試運用討論式教學方法,將主動權充分交到學生手中。在具體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啟發(fā),以此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為當前的課堂教學做準備,以此指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與探究,幫助學生建構歷史知識結構,全面激活當前的歷史課堂,提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