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河南大學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中心 河南省開封市 475001)
最初,金庸小說只在香港普通市民之間流傳,隨著金庸名氣上升,金庸小說在上世紀60年代引起了香港學者的關(guān)注,到了1980年,倪匡出版《我看金庸小說》之后,香港學界正式開啟了對金庸武俠小說的研究。同時,金庸小說也逐漸進入了大陸學者的研究視野。上世紀90年代后,金庸小說的研究迎來了爆發(fā)期,金庸小說作品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由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劇走入了民眾的日常生活。直至現(xiàn)在,金庸小說作為新武俠經(jīng)典的身份得到確認,對金庸小說的研究也越來越細化,在金庸小說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guān)系的研究中,道家文化在金庸小說中的體現(xiàn)是重要的一個研究分支,金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價值取向、審美品味、思維方式等都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響。
金庸小說
金庸小說主要是指金庸的武俠小說,共計15部作品,武俠小說作為一種“寫夢的文學”,它的人物創(chuàng)造和情節(jié)設(shè)定主要通過作者想象而來,金庸小說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在于它在程序化的寫作傳統(tǒng)之上將象征性、寓言性的言外之意、韻外之致體現(xiàn)了出來,具有濃厚的古典韻味。
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源自于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智慧,構(gòu)筑了完整的道家理論,象征著道家思想的成型。道家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哲學、文學、藝術(shù)、宗教、養(yǎng)生等領(lǐng)域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又被稱為“中華文化基石”。道家文化思想中以“道”為核心,主張道法自然,有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道家經(jīng)典著作有《道德經(jīng)》《莊子》《孫子兵法》《管子》等。
天人合一
道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境界是“天人合一”,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擁有萬物皆源自于道的世界觀,認為萬物與我共生,天地與我同體,具有無拘無束的思想境界,雖然為人,但有著神的特征。
在金庸小說中的人物人格中,有很多具備“神人”的特征,氣質(zhì)超群,謫仙之姿。例如《神雕俠侶》中擁有脫俗氣質(zhì)、仙女一般的小龍女,《書劍恩仇錄》中圣潔、美麗的香香公主,《天龍八部》的“神仙姐姐”王語嫣等。
在描寫人物住所時,金庸常常描寫悠然雅致、清幽僻靜的環(huán)境,唯美夢幻,好似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一般。例如黃藥師的桃花島,令狐沖所去的綠竹巷。在綠竹巷里,令狐沖與任盈盈相識、相知、相戀,在他們共同經(jīng)歷世間百態(tài)以后,一雙人終歸隱于山林,與莊子“逍遙游”的人生態(tài)度一致。
在描寫人物處事之道時,金庸筆下的人物多對封建禮教不屑一顧,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這體現(xiàn)了莊子在《齊物論》中表達的獨自與天地來往的精神,平等看待世間萬物。例如《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豐,他性情清高、熱愛自由,認為世間正邪并沒有明確的劃分標準,不以名門正派自居而輕視別派。
道家主張人遵從本心進行生活,不要過多被世俗規(guī)則影響。在金庸小說中,周伯通武功高強、年過半百,卻仍然懷有童心、天真爛漫,是經(jīng)典的老頑童形象;令狐沖率性而為、心胸坦蕩,不拘泥于世俗門派之見;黃老師不拘禮法,豁達、灑脫,這些角色都具有不為世俗所束縛的獨立精神,擁有獨善其身的氣質(zhì),順應(yīng)天道,修煉一種“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無為而治
道家認為人類本質(zhì)上的特征就是人的自然屬性,“無為而治”就是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在凡塵俗世之外無拘無束的自在生活才能夠獲得生命中真正的快樂。莊子思想中以“無為”和“不爭”為核心思想,認為人只有超脫功名利祿的約束,才能夠獲得真正清凈無為的心靜。道家為了實現(xiàn)這種理想境界,在社會實踐中,堅持“無為而治”的政治理念和“順其自然”的人生信仰。道家的“無為”并不是毫無作為,而是順應(yīng)萬物自身本性,使萬物自由而輕松的生存。無為不是不為,而是善為,是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而行動,不為自己私利而行動,以柔克剛,以退為進,大智若愚。所以,無為的真正目的是達到無所不為的境界。這種境界在金庸小說中很多道家俠客的身上有所體現(xiàn),他們有統(tǒng)御天下的能力,卻不想被功名利祿所束縛,而是追求超然出世的隱逸生活。
“道”按照本性運行使蕓蕓眾生得到孕育,沒有意識,也沒有目標,沒有受到外物的驅(qū)使,人若與自然和諧共處,便能夠回到嬰兒那種天然的生存狀態(tài)。例如《射雕英雄傳》中的老頑童周伯通,他遠離世間紛擾,獨來獨往,心性純樸善良,不計得失。面對坑害過自己的黃藥師和歐陽鋒,周伯通心中并不記恨,也不蓄意報復(fù),只是當做一種游戲與之周旋。黃藥師稱周伯通為“武林第一高手”,周伯通淡泊名利,處事淡然,卻是絕頂高手,這正是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體現(xiàn)。
隱逸桃源
在金庸先生的諸多武俠小說中,呈現(xiàn)了紛雜交錯的政治斗爭局面,以及充滿恩怨情仇的情感世界。金庸的江湖世界冰冷而殘酷,各大勢力勾心斗角,弱勢群體希望出現(xiàn)英雄拯救他們,于是出現(xiàn)了俠客,但這些俠客并不能夠從根本上拯救黎民百姓,因為社會秩序是無法輕易動搖的,所以,很多大俠達到了天下無敵的境界后,卻發(fā)現(xiàn)整個社會仍然是黑暗的,百姓仍然陷入戰(zhàn)爭的深淵,于是便產(chǎn)生了自我懷疑,最后,這些大俠如道家人士一般選擇歸隱于桃花深處。金庸在多部作品中都描繪了類似于桃花源一般的歸隱圣地,如《射雕英雄傳》中的桃花島,《倚天屠龍記》中的冰火島,《連城訣》中的藏邊雪谷等,這些地方與世隔絕,清幽雅靜,與道家傳統(tǒng)居住場所一脈相承。大俠的這種隱世情懷與道家的出世情懷一致,俠客們的隱居思想深受道家文化的影響。金庸筆下的男主角人數(shù)很多,人生經(jīng)歷各異,最后這些男主角的結(jié)局基本分為兩種,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或歸隱山林、飄然若仙,這是因為金庸從小對范蠡、張良這類智者心懷憧憬,加上年輕時輾轉(zhuǎn)流離,便在內(nèi)心深處對安穩(wěn)平靜的生活心懷向往。
無我之境
道家特別重視人的心靈境界,在《易傳·系辭》中曾記載了八卦的創(chuàng)制方式:“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边@是道家認知世界的方法論,老莊哲學中將這種方法論提煉為“滌除玄鑒”“澄懷味象”,意為當人的內(nèi)心澄澈像鏡子一般,把身心與萬物融合后,就能夠體察到世間萬物的自然規(guī)律。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這是道家對無我之境的描述。金庸所設(shè)計的武功不僅展現(xiàn)了美輪美奐的意境,也體現(xiàn)著深刻的哲理,金庸的武俠美學中對無我之境便有所體現(xiàn),例如在《射雕英雄傳》中有一門武功名為桃花落英掌,便是黃藥師從感悟自然中而獲,是以物觀物所得的“無我之境”。
虛實相生
道家認為“大道”是在“有無”“虛實”之間的辯證,是道家的終極追求,正因大道的“空”性、“虛”性,道才可容納萬物、演化萬物。道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演化為天、地、人,世間萬事萬物皆由正反兩面組成。老子認為,“虛無”并不是真正的空無一物,而是涵蓋了萬物的“靈透”,是道家不為外物所束縛的自由精神。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任何事物內(nèi)部都充滿著矛盾,它們相輔相成、對立統(tǒng)一,金庸小說中對這種思想有所體現(xiàn),在《笑傲江湖》里提到“無招勝有招”的道理,在風清揚向令狐沖傳授獨孤九劍時,他告訴令狐沖,學習招數(shù)要講究活學活用,自由變換,不可頑固守舊。之后,金庸又發(fā)展出“無劍勝有劍”的境界,在《神雕俠侶》中,楊過從孤獨求敗的劍冢中體會到劍術(shù)的演化過程,從最初的無堅不摧,到中間的“軟劍”,到最后的草木竹石皆可為劍,這種劍術(shù)境界的演變,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修煉過程,是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巨大飛躍,最后達到的境界便是“無劍勝有劍”。金庸將道家虛實相生的道理融入到武功的修煉過程中,體現(xiàn)了道家的辯證思想,即兩種對立的事物在互相否定的過程中,也可以完成互相轉(zhuǎn)化。
以柔克剛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強能勝若,柔能克剛?!北硎救跣】梢詰?zhàn)勝強大,柔弱可以戰(zhàn)勝剛強,老子以常見的事物為例來揭示哲學道理,水雖輕柔,卻能打穿堅硬的石頭,水看似無力,卻有著萬物無法抗衡的能量,這種以柔克剛的思想在金庸小說的武功修煉中得到了極致的體現(xiàn),例如在《射雕英雄傳》中,黃藥師將周伯通禁錮于桃花島上,周伯通只好以練武來打發(fā)時間,自創(chuàng)了空明拳,而空明拳的原理就來自于《道德經(jīng)》。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寫道:“大成或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周伯通由此領(lǐng)悟到上乘的武功關(guān)鍵在于“空”“柔”二字,這便是道家的“大盈若沖”,后來郭靖學會了這套空明拳,在華山論劍與洪七公過招時,雖然手中沒有兵器,但以周伯通的空明拳進行抵擋,武功招式以柔克剛,足以對抗洪七公凌厲的招式。
以死觀生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引用莊子的原文:“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知乎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之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此段引自莊子的《齊物論》,意思是人類面臨死亡時,“齊生死”的思想泯滅了“生”與“死”、“夢”與“覺”之間的界限,也指向了張無忌此時面臨的困境,當下張無忌父母雙亡、顛沛流離、病痛纏身,在人生苦難的打磨下,張無忌隱隱感知到生命中某些具有恒久性和本質(zhì)性的存在,與有著相似洞悉的莊子產(chǎn)生了精神上的共鳴。
游俠精神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支,學者們都注重其維護正義、追求自由的精神,這種充滿道德感和詩意的解讀使“俠”神圣化,但是在金庸小說中,雖然也認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但更加致力于展示俠人格中更復(fù)雜的一面,俠客在堅持大義的背后,不得不背負一些常人難以想像的重量,對生命的有限感造就了底層心境的不安,游俠的意識形態(tài)最后可能會發(fā)展為道家形態(tài)或者佛家形態(tài),金庸的這段引用認同了莊子所建立的夢與生死之間的聯(lián)系,主人公感受到生命中充滿了苦難,便試圖建立起超越的維度,期待生是“夢”,死是“醒”,生之“夢”不是莊子夢蝶,而是江湖中的漂泊苦夢,腥風血雨的斗爭讓主人公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滄桑與悲劇的底色,體現(xiàn)了金庸對生命本質(zhì)存在狀態(tài)的關(guān)切。
道器合一
在金庸的小說中,高手過招并不一定要用到兵器,金庸認為武功高于兵器,兵器只是輔助品,甚至有時候絕品武器會為主人引來殺身之禍,比如倚天劍和屠龍刀就在武林中引發(fā)了一場腥風血雨。傳統(tǒng)的武俠小說中著重強調(diào)兵器的重要性,而金庸則不同,在《射雕英雄傳》中,金庸通過華山論劍闡述了一個真理:真正高手之間的比試與武器基本無關(guān),真正的高手摘葉飛花、舉手之間皆可奪人性命,金庸小說中武功的最高層次就是將武功與道化思想合二為一,在《射雕英雄傳》中最厲害的武學秘籍《九陰真經(jīng)》來自于《道藏》,《天龍八部》中名震武林的逍遙派便屬于道家流派,逍遙派的獨門秘籍便是《北冥神功》,其修煉特點如《逍遙游》中的冥海,修煉者要以積蓄內(nèi)力為第一要務(wù)。天山童姥、李秋水因心中執(zhí)念,無法修煉到最高境界,無父無母,心思單純的虛竹修煉到了至高境界。虛竹不忘初心,內(nèi)心虛空,如同廣大的冥海一般,不被凡塵紛擾,因此能夠成就大乘境界,在這處情節(jié)設(shè)置中,金庸將道家思想與武學秘籍進行了精妙的融合。
物各有異
道家主張順其自然的處世態(tài)度,尊重世間萬物本身的生存狀態(tài),表達了一種和諧共生的精神。莊子認識到,魚生活在水中自由自在,而人進入水中則會死去,這是因為魚和人的構(gòu)造不同,所以所需的環(huán)境不一樣,因此古賢之人不強求所有人都擁有同樣的才能,做一樣的事情,而是引導(dǎo)人們發(fā)揮自己的特性,這也是《淮南子》中“各便其性”的意思。世俗之人認為萬物有高矮、美丑之分,但從道的視角看來,萬物都源于自然,生來而平等,不能以自身的標準去衡量萬物。老莊的“道法自然”包含三個層次,一是物道主義,重視動物的生命價值;二是人逆主義,重視個體的人生信仰;三是自然主義,重視社會的自由發(fā)展。武俠小說中向來有門派之爭、正邪之分,金庸的15部武俠小說中,大多涉及到正邪分立的主題,如《倚天屠龍記》中六大門派以圍剿魔教為己任,而張無忌豁達、寬容,順應(yīng)萬物,并不希望通過殺人來報仇,他改善了正邪各派的緊張關(guān)系,并成為仁善的明教教主,跳出了舊武俠狹隘的恩仇觀,展示出了獨特的思索,這是以道家思想為底蘊的寬容胸懷,對物各有異的武俠江湖的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
金庸在談及自身的文學創(chuàng)作歷程時,評價自己的創(chuàng)作開始于儒而結(jié)束于釋,這在他的武俠小說中有著鮮明的體現(xiàn),雖然他本人較少提及道家文化的影響,但他的武俠小說中卻處處都有道家文化精神的體現(xiàn),這些道家文化的應(yīng)用使小說更加光彩奪目。金庸小說中體現(xiàn)的道家文化精神并非生拉硬套,而是在其中融入了個人的理解和思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說人物多向往自由,渴望無拘無束的出世生活,與道家思想一致;小說中的武學思想也蘊含了道家無我、虛實相生、以柔克剛的思想;小說情節(jié)設(shè)置中也體現(xiàn)了道家心懷天下,坦蕩包容的和諧精神。金庸小說在弘揚“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精神的同時,也發(fā)揚了人性之光,道家文化給予了金庸精神力量,金庸通過武俠小說傳播了道家文化,讓更多的讀者感受到道家文化的精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