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麒麟
(鄭州大學 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所謂課程思政,是指將“立德樹人”作為各類課程教育的根本要求和理念,將各類專業(yè)課程與思想政治建設相結合,在各類專業(yè)課程中體現思政育人的功能,所有的專業(yè)教師都要肩負思政育人職責,積極弘揚主旋律,努力傳播正能量[1]?!罢n程思政”的實質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2]。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目前,思政教育與法學類課程的融合尚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法律碩士培養(yǎng)領域,相關教學成果幾乎空白。
課程目標是一定教育價值觀(教育目的、教育宗旨)在課程領域的具體化,它是具體體現在課程開發(fā)與教學設計中的教育價值,其基本來源是學習者的需要、社會生活的需求以及相應學科的自身發(fā)展[3]。在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中,明確課程目標,是課程設置的基礎,是實現課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起點,直接關系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的教育價值和理念的實現程度。“民法學”是法學核心課程之一,在法學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面向法律碩士開展的“民法學”課程作為社會科學是培養(yǎng)從事上層建筑工作的人才[4]。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課程目標,應當結合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的基本特點,依據“知識—能力—素質”三元結構要素共存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科學綜合制定。應當注意的是,“知識—能力—素質”三元結構要素分處不同層次,相輔相成。知識是屬于表層的,但它是基礎。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識的基礎上經過培養(yǎng)訓練和實踐鍛煉而形成的,屬于里層。素質是把從外在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內化于人的身心,升華形成穩(wěn)定的品質和素養(yǎng),屬于內核[5]。具體而言,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課程目標應當從知識、能力結構要素以及素質結構要素兩方面進行探討。
就知識和能力結構要素而言,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不同于本科“民法學”課程思政。在本科階段,“民法學”課程思政的知識、能力結構要素主要體現為通識教育,其目的在于使本科生能夠獲得普遍知識教育,從而為培養(yǎng)人格完善的自由個體和公民提供共同教育的經驗與經歷,為后續(xù)的碩士層次的專業(yè)教育提供共同的知識基礎[6]。而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注重法學教育的職業(yè)屬性,是以法律職業(yè)和法律實務為目標導向的碩士研究生層次的法律專業(yè)教育,其知識、能力結構要素主要體現為職業(yè)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其設定的培養(yǎng)目標在層次上高于法律本科教育。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目的在于滿足政法部門和社會其他部門對高層次實踐型、復合型法律人才的急需[7]。通過開展課程訓練,在鞏固法律碩士的民法基礎知識、打牢民法理論基礎的前提下,尤其注重法律碩士職業(yè)素養(yǎng)以及法律實踐能力的靈活性與發(fā)展性的培養(yǎng),要求法律碩士學位獲得者熟練掌握民法學基礎理論和較寬廣的法律實務知識,具有寬口徑、復合型、外向型的知識與能力結構,能夠獨立地從事法律實務工作[8]。在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中,要切實保證使課程教學真正服務于法律碩士的研究及創(chuàng)新實踐,達到培養(yǎng)具有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品質以及深入思考能力的新時代的法律職業(yè)者的課程目標。
就素質結構要素而言,應當在培養(yǎng)法律碩士的專業(yè)技能之外,始終以“立德樹人”作為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基本理念,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引導法律碩士自覺認同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法律碩士的道德素質和職業(yè)品德,關注法律碩士的個人成長,為其個人在未來的進步打下堅實的道德基礎。具體而言,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訓練法律碩士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處理法律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以培養(yǎng)肩負社會責任的法律職業(yè)者為目標,在課程思政中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使法律碩士深刻理解中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必然性與優(yōu)越性,堅定維護黨的領導,自覺投身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之中。在課程教學中,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尤其關注法律職業(yè)倫理道德以及學術誠信道德等思想教育的培養(yǎng)。通過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培養(yǎng)法律碩士既具有個人的小德,也具有國家、社會的大德,樹立價值觀自信,確保高校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9],實現培養(yǎng)具有社會主義信念的、品德修養(yǎng)高尚的、法德共進的社會主義法治人才的目標。
民法是生活之法,是市民社會的基本法。民法學屬法學學科的二級分支學科,民法學的研究對象極為廣泛,一般認為包括民法的基本理論、民法的各項基本制度、民法學說史以及民法方法等[10]。開展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必須結合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的基本特點。針對法律碩士的民法學教學,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作為培養(yǎng)法律職業(yè)者的重要課程,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始終將道德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強調職業(yè)倫理、重視學術道德。當前,法律碩士群體雖擁有較強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但是,仍舊面臨著各類思想觀念交鋒、多元思潮文化碰撞的挑戰(zhàn)。這就特別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更要做好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工作。一方面,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的教學應始終堅持法律職業(yè)倫理教育。法律職業(yè)倫理是法律職業(yè)者在從事法律活動的過程中所應遵循的行為倫理準則,是倫理道德在法律職業(yè)領域中的具體體現?!胺陕殬I(yè)倫理”已經成為法學專業(yè)核心必修課程之一。然而,為了實現法律職業(yè)倫理的教育目標,除了法律職業(yè)倫理課程之外,還應當在各類法學專業(yè)課中強調法律職業(yè)倫理。在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始終強調法律碩士作為未來的法律職業(yè)者應當具備的價值觀,結合民法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其獨特法律思維方式,以及作為法律職業(yè)者運用職業(yè)倫理規(guī)則處理各種復雜的法律問題的能力,并樹立法律碩士從事法律職業(yè)所應有的根植于靈魂深處的神圣感、敬畏感和責任感[11]。另一方面,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應始終堅持弘揚學術道德,這直接關系到我國學術道德建設的成效。因此,在法律碩士“民法學”課堂中,除重視法律碩士理論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之外,還特別重視對學術道德的弘揚,注重學術道德的培育。讓青年學者在研究生階段,深刻領悟學術道德的重要性,明了學術道德的具體規(guī)范內容,并能夠在學術活動中自覺、嚴格遵守學術道德,這是研究生德育的長期任務[12]。
法律碩士教育不應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法律碩士獨立從事法律職業(yè)的資格與能力。因此,在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中,尤其重視對法律碩士的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法律碩士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一方面,在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中,始終堅持以法律職業(yè)為目標和背景,體現“民法學”課程的職業(yè)屬性,將法律碩士作為未來法律職業(yè)主體進行法律職業(yè)教育,重視民法技術的訓練,將法律碩士教育作為培養(yǎng)政法實務和社會管理等部門需要的法律專門人才的主渠道[13]。必須指出的是,強調法律職業(yè)教育,并不意味著將法律職業(yè)教育與法律理論學習截然分開。實際上,法律職業(yè)教育與理論學習相輔相成,只是傳統(tǒng)法學教育過多關注理論學習和學術素養(yǎng)養(yǎng)成。作為法律職業(yè)人才,法律碩士主要是實務型法律人才,主要指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等實務部門的工作者[14]。對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而言,其課程教學更多地體現法律職業(yè)的基本要求,引入更多實務實踐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民法學科重視實踐理性,在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中,特別注重培養(yǎng)法律碩士運用民法學的知識體系,解決實踐中的矛盾與沖突的能力。鼓勵法律碩士從實踐問題中探索創(chuàng)新并用創(chuàng)新的思路指導和改造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注重培養(yǎng)和激勵法律碩士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因此,在法律碩士“民法學”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經常運用鑒定式案例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對分課堂教學法等靈活的教學方法,提升法律碩士的課堂參與度,促使其主動參與學習,體系性把握理論知識。隨著這些針對實踐具體問題、鼓勵法律碩士面向實際的教學培養(yǎng)活動的運用,可以促進法律碩士對民法理論與體系的理解,并以嚴密的邏輯推理訓練法律碩士適用法律的基本思維能力,進而通過鼓勵法律碩士自主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和吸收,使其在寬厚知識的基礎上獨立思考、躬行實踐,形成經過深思熟慮、能有效推動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15],提升法律碩士處理實踐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激勵法律碩士創(chuàng)新實踐的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法學理論不僅直接反映或描述實踐,同時也直接用于指導實踐。即便是一般性、抽象化的法學原理,也往往具有可感知、能夠與其對應的實踐形態(tài)。因此,法學理論的研究及目的,很大程度在于其對實踐的解析力與引導力。相應地,法學研究的問題意識,主要體現為法學理論對于法治實踐的敏感度以及涵攝力。一定意義上說,問題意識是法學理論(或法學研究)與法治實踐之間的主要媒介[16]。民法是調整市民社會的基本法,民法學是一門與實踐聯系極為緊密的學科。在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中,特別注重堅持問題導向,樹立法律碩士的問題意識,從理論和實踐中發(fā)現問題,訓練法律碩士運用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分析、解決實踐問題。在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教學中堅持問題導向,可以結合我國國情,增強枯燥的民法理論與社會實踐問題的聯動,凸顯民法學理論對社會實踐的應有影響,增強法律碩士的代入感,激勵法律碩士自主學習。在法律碩士“民法學”的課堂教學中,始終堅持培養(yǎng)法律碩士的問題意識,以社會現實與法治實踐為基點,關注法律、政策變化,提升法律碩士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度,從中發(fā)現問題并把握問題的本質,并在此基礎上找到與理論的結合點。在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教學中,堅持問題導向、培養(yǎng)問題意識的一項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在教學中引入案例,因此,案例教學亦是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的基本特點。依據法教義學的原理,在法律碩士民法教學中引入案例,能夠使法律碩士就案例進行形式推理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價值共識。當然,在教學中引入的案例必須精挑細選,盡量選取能夠訓練法律碩士案例思維與方法的案例。對特定案件的研究與分析必然啟發(fā)學生主動探尋案件所涉及的法律條文、行為模式、制度設計以及價值取向[17]。
若想實現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課程目標, 必須結合其特點, 精心設計教學形式與環(huán)節(jié)(見圖1)。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當分階段明確地設定各個教學階段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應當特別注重將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的知識、能力結構要素與素質結構要素相互融合。在明確知識和能力的理論教學目標的同時,亦需明確相應教學階段所欲實現的思政目標。結合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的特點與培養(yǎng)目標,在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中應當特別重視培養(yǎng)法律碩士的問題意識。因此,在確定教學目標之后,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針對相應教學主題,由教師導入問題或由法律碩士自主提出問題,激發(fā)法律碩士探索的興趣。問題導入應主要采用課前預留或征集的方式,給法律碩士留下充足的思考和準備時間。問題導入既可通過案例導入,亦可通過學說爭議或理論命題導入。在問題導入環(huán)節(jié),應當注重挖掘蘊含在相關理論知識中的思政元素,與之聯結的思政元素也應隨問題一并導入,并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潛移默化地深入教學全過程。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應當鮮活、具體,應當能夠與相應理論知識有機融合,不得突兀地生搬硬套,避免法律碩士產生抵觸及畏難情緒。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應當依據導入的問題,增加實務及職業(yè)訓練的教學內容,引導法律碩士探尋法律規(guī)則背后的原理——規(guī)則是如何形成的、規(guī)則有哪些局限性、規(guī)則未來的趨勢是什么,以及向法律碩士展示活的法律——規(guī)則如何應用于個案[18]。為了實現法律職業(yè)教育的目的,在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中,除理論教學之外,還需要重視價值觀、職業(yè)倫理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我國法治實踐,導入豐富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素材,特別注重思政素材的導入。需要指出的是,導入的思政素材應當與時俱進、靈活生動,引發(fā)法律碩士的學習興趣。針對思政元素而言,在課程中應當循序漸進地融入思政元素,系統(tǒng)設計德育遞進教學路徑,用無形的價值觀教育與有形的專業(yè)知識深度融合,使專業(yè)課成為思政教育的鮮活載體[19]。為保障教學效果,必須把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達到理論教學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效果,使法律碩士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在教學方法上,要注重引發(fā)法律碩士的情感共鳴,避免枯燥的、說教式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注重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的運用和多種研究方法的引入,鼓勵法律碩士積極參與課堂,鼓勵創(chuàng)新思維。具體而言,在理論教學之外,應當根據課程情況靈活采用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教學方法,注重案例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使法律碩士變被動的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在具備相應條件的前提下,還可以開展實踐教學,如組織法律碩士深入社區(qū)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等。通過實踐教學的開展,一方面可以增強課程思政的感染力,使法律碩士能夠通過社會實踐的體驗,獲得豐富且形象生動的社會法治素材,理解我國現有國情以及法治實踐中的問題,深刻體會人民群眾的法治需求以及未來法律職業(yè)者肩負的責任。另一方面,可以使法律碩士更深刻地感受群眾實際需要,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加深對課程所涉理論以及思政元素的認同與情感共鳴,并實現激勵創(chuàng)新實踐的目標。
圖1 教學環(huán)節(jié)
實現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課程目標,關鍵在于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只有不斷挖掘專業(yè)課程體系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才能將民法理論知識和技能傳授與理想信念、法律職業(yè)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只有不斷將思想政治元素有機融入到專業(yè)教學中,才能讓學生在專業(yè)學習中提升政治認知和道德素養(yǎng),樹立作為法律職業(yè)者的職業(yè)倫理觀,真正實現以文化人、以德育人[20]。應當注意的是,這些思政元素應當是思政教育目標與專業(yè)課程知識點的映射、是教育手段與載體的映射、是真實社會生活的映射[21]。如果不考慮技巧,在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中硬性加入思政元素,則可能導致課程整體性受到破壞,產生支離感與違和感,相應的思政元素也難以被學生接受,既起不到思政育人效果,課程本身的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22]105。本文以民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的教學安排為例,舉例說明思政元素在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中的精準投射以及教學應用。
德國法學家耶林于1861年首次在《契約締結之際的過失》一文中提出“締約過失”一詞,其后,《德國民法典》將原本僅存在于學理中的締約過失責任加以規(guī)定。我國《合同法》第42、43條亦規(guī)定了締約過失責任。此部分的思政元素投射點包括歷史唯物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個人發(fā)展與國家命運等。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分別介紹締約過失責任的理論及《德國民法典》上的立法背景以及我國《合同法》的立法背景,包括《合同法》頒布之前我國的合同法律體系。在教學案例的設計上,一方面可以引入德國法上的“軟木地氈案”以及“蔬菜葉案”“酒石酸案”等。另一方面,結合我國《合同法》的制定背景,引入該時期涌現的大量締約階段違反誠信道德的案例,如,北京中銳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訴北京零點市場調查與分析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案、穆某訴霸州市康仙莊鄉(xiāng)辛店某村民委員會在其中標后不與其簽訂承包合同締約過失賠償案等,凸顯歷史唯物論在法律制度中的體現,并投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個人品質以及作為法律人的職業(yè)倫理等思政元素,使法律碩士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3]。之后可以結合我國國情,運用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教學形式,邀請法律碩士討論我國建立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正當性與必要性,并可進一步啟發(fā)法律碩士進行締約過失責任未來發(fā)展趨勢的思考,激發(fā)法律碩士的研究興趣,培養(yǎng)其作為未來法律職業(yè)者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并融入家國命運以及法學專業(yè)研究生肩負的民族復興使命等思政元素。
關于締約過失責任的性質,理論界素有爭論?!逗贤ā分贫ㄖ畷r,我國處于市場經濟高速發(fā)展階段,而誠實信用是市場經濟平穩(wěn)運行的重要因素。強調誠實信用,成為社會的主旋律,建立誠信道德成為全社會的強烈呼聲[24]。在該背景下,將締約過失責任的性質認定為法律基于誠實信用原則而規(guī)定之責任說亦成為我國理論界關于締約過失責任性質的通說,但近來部分學者主張締約過失責任的性質應為侵權責任[25]。此處可引入的思政元素主要有不忘初心、追求真理、終身學習等。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引入理論上關于締約過失責任的學說爭鳴,引導法律碩士運用比較研究、歷史研究、體系研究等多種法學研究方法分析、比較不同學說的產生背景、合理性以及主要缺陷,激發(fā)法律碩士對理論問題的深入思考,并培養(yǎng)法律碩士獨立思考、不盲從,追求真理的學術精神。在此基礎上,以我國現有法律體系為背景,運用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展開對我國法上締約過失責任性質的討論。此處可以特別注重對法律碩士的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引發(fā)其對理論問題的深入思考,并培養(yǎng)法律碩士基于問題導向熟練運用民法學理論的科學研究能力以及學術素養(yǎng)。最后,可以鼓勵法律碩士進一步探討締約過失責任的性質對我國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立法模式以及民法體系的影響,培養(yǎng)法律碩士與時俱進、終身學習的學術研究精神以及法律職業(yè)者嚴謹務實的職業(yè)品質。
類型思維是民法古老的思維方式,類型化的方法是民法研究的重要方法,在民法上的適用比其他任何法律領域都更為廣泛[26]。在民法學的范疇內,法律規(guī)范指明某種情形可以參考交易倫理或商業(yè)習慣時,就涉及了經驗性的經常性類型[27]。理論上一般認為,締約過失責任可以被類型化,我國《合同法》亦規(guī)定了締約過失責任的類型。此處可引入的思政元素主要有作為法律人的科學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樹立嚴謹的理論研究態(tài)度等。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類型化的方法為指引,以實證分析的方法為基本路徑展開教學,引入我國司法實踐中涉及締約過失責任的典型案例,如,吳某訴上海花旗銀行儲蓄合同糾紛案、星云公司與彩虹公司締約過失責任糾紛案等,鼓勵法律碩士帶著問題意識討論案例所涉締約過失責任的類型,培養(yǎng)法律碩士的科學思維能力、樹立嚴謹的理論研究態(tài)度。在此基礎上可引導法律碩士進一步探討我國司法實踐對類型化理論的應用思路,鼓勵法律碩士運用客觀解釋的方法將類型化的方法上升為理性認識,激發(fā)法律碩士的創(chuàng)新實踐意識,培養(yǎng)法律碩士作為未來的法律職業(yè)者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樹立其職業(yè)使命感。
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的課程目標,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必須結合課程的實施情況和教學實踐的演變以及法律碩士的學業(yè)評價,對其達成度進行分析與評價。正如前文所述,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課程目標包涵知識、能力結構要素以及素質結構要素兩方面,二者同向同行,高度融合,其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也應當結合上述兩個方面分別設計評估要素以及考核內容。對于知識、能力結構要素而言,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應當以實現民法理論的融會貫通為基本目標,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因此,課程目標達成度考核的主要內容包括相應民法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相關法條的熟悉程度、資料收集及處理能力、課堂討論的參與度、深刻程度以及協(xié)作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結合民法理論分析實踐問題的能力、擴展研究的能力、創(chuàng)新實踐的能力等。對于素質結構要素而言,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課程目標主要體現在對法律碩士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和影響程度上,應當致力于實現育人目標的“三個轉變”:即從專業(yè)目標向德育目標的轉變、從關注教學結果向重視教學過程的轉變、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22]106。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素質結構要素評價問題上,應當重視價值引領,堅持“從知到行”的評價目標。課程目標達成度考核的內容主要包括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處理法律問題的能力、對國家政策以及社會熱點問題的分析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自我認同感、法律碩士職業(yè)倫理以及價值觀的建立、法律職業(yè)素養(yǎng)等。對上述兩個方面的課程目標達成的評價應當相輔相成,兩個方面的課程目標的考核比重各占考核結果的百分之五十,不能偏倚。
實現從單純的專業(yè)課理論教學到專業(yè)課課程思政的轉化,除涉及課程目標達成評價方式及標準的轉變之外,還涉及學業(yè)評價的改革與聯動。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課程目標評價體系的評價主體應當是法律碩士。針對法律碩士群體而言,其已經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判斷分析能力,鼓勵其開展學業(yè)評價,并依據學業(yè)評價的反饋及時了解法律碩士在相應教學階段的學習狀況,督促法律碩士進行積極的自我矯正,督促教師不斷檢驗課程目標設置以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這對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課程目標的實現大有裨益。針對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學業(yè)評價,應當以建立法律碩士的綜合學業(yè)評價體系為基本思路,關注教學全過程,注重法律碩士的法律職業(yè)技能水平,包括對課程思政的領悟理解、實際運用、創(chuàng)新實踐的程度等,關注課程思政的德育目標的實現與否。具體而言,在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學業(yè)評價問題上,應當主要采取形成性評價,突出法律碩士在學業(y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及時審視評價結果與目標之間的聯系并調整相應的教學安排,確保“民法學”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學業(yè)評價對象應當是教學全過程,必須用發(fā)展的觀點對待學業(yè)評價。一方面,應當將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課程內容分階段、分層次,依據課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及時轉換教學理念,根據學習效果動態(tài)地調整課程內容,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另一方面,應當根據相應階段、層次的教學理念和課程內容確定評價標準,制定全面、客觀的規(guī)范化學業(yè)評價體系,形成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學業(yè)評價的規(guī)范化程序。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業(yè)評價體系全面體現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所涉關鍵性理論與實踐技能的廣度與深度以及德育成果。在重視法律碩士個體差異的前提下,應當分情況制定不同的要求與目標,力求建立多角度的、全面的學業(yè)評價體系,使法律碩士“民法學”課程思政的學業(yè)評價客觀化、標準化,不斷提高學業(yè)評價的質量。在評價模式上,應當鼓勵法律碩士通過實踐活動、創(chuàng)新成果等一手資料進行自我評價以及相互評價,及時進行自我反饋以及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