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秦海英
(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失眠又可稱之為失眠癥,是指患者常常不能得到正常的睡眠,或者是入睡比較困難,或者睡眠的時間不能達到正常,或者睡眠的深度不足,以及睡眠過程中覺醒次數(shù)比較頻繁,嚴重的患者甚至出現(xiàn)整宿不眠的情況[1]。在祖國醫(yī)學中本病被稱為“不寐”“無眠”“不得臥”等等。人之寤寐的正常與否與人體內的陰陽是否平衡、臟腑的營衛(wèi)是否協(xié)調以及機體的氣血十分充盈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2]。若過于優(yōu)思則必傷心脾;亦或機體素為陰虛體質,則必虛火旺盛;亦或既往心虛膽怯,則必致神失所藏;亦或既往食滯胃脘,則必使胃俯被擾;亦或長期肝郁氣滯,日久化火;上述諸多因素皆可導致氣血、營衛(wèi)不和,臟腑功能失調,經(jīng)絡淤滯而引起人之寐晤異常,故而失眠。祖國醫(yī)學中的歷代醫(yī)家將本病的病因病機總結歸納為:陰陽的失衡、陽氣不入于陰。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致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過大,致使各階層人過度勞累及憂愁,過度的勞累和過度的思慮容易導致心脾之氣血過度耗傷,而過度的安逸、倦怠則使脾胃虛弱,故有心傷而致神無所依;脾傷而致其生化之功能異常,從而導致機體之氣血生化無源,故而心神失養(yǎng)、且居無定處,引起失眠[3]。由此可見,心脾之功能正常與否與失眠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且心脾兩虛在臨床中隨處可見。因此在本文中主要論述心脾兩虛導致的失眠。
心與脾兩臟不管在生理上還是病理上二者皆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的。從生理上講:脾具有運化功能,其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運化水谷精微;二是將水谷精微輸送至各臟腑,其中亦包含心。而心具有的氣化作用又可以幫助脾更好的實現(xiàn)其運化功能。與此同時,在肺、肝、腎臟的協(xié)助下,脾臟能夠更好的將其運化后的水谷之精微轉化為營氣與衛(wèi)氣,并將之輸送至全身,發(fā)揮其各自的功能。在病理上,心與脾亦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如若脾之運化功能失常,則必致氣血生化無源,氣血生化乏源,則營血虧虛。營血虧虛則導致心使其養(yǎng),心神無所養(yǎng),則必失眠。反之,心之陽氣虧虛,則其溫煦功能失常,津液失去心之陽氣之溫煦則易致濕濁之邪困于脾胃,故而導致脾失建運。臨床上,心脾兩虛型的失眠多數(shù)是由長時間的憂愁及思慮過度引起,正如《景岳全書·不寐》篇所云:“勞倦……故所以不眠”。同時,《類證治裁·不寐》也提出:由于機體長時間的處于憂愁思慮的狀態(tài),或者是久病、大病之后以及婦人產(chǎn)后太多失血也可使機體脾胃受損,脾臟之功能異常,則其運化失司,運化不能則機體氣血生化乏源,從而導致機體營血不足,營穴不足則神失其養(yǎng),故而失眠。文中,針對心脾兩虛型失眠,采用藥罐療法進行治療,操作中用歸脾湯蒸煮浸泡過的藥罐對心俞、厥陰俞、脾俞、胃俞、關元、中脘等穴進行閃留罐等操作,從而起到補益心脾、養(yǎng)心安神的治療功能。本篇對運用藥罐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失眠進行探討,即是對上述治法的體現(xiàn)。
拔罐作為傳統(tǒng)治療方法之一,其具有臨床效果顯著、價格便宜,同時易于臨床操作被廣泛用于臨床各科室。拔罐法被廣泛用于臨床,且其臨床效果顯著,主要基于以下幾點[4]:(1)在進行拔罐的過程中,罐內的空氣被排空,使得罐內形成負壓,罐口憑借負壓牢牢的吸附在施術部位上,對施術部位的肌肉、淋巴管以及血管和神經(jīng)進行一個機械性的刺激。刺激后使局部的組織產(chǎn)生一系列的神經(jīng)-內分泌反應,促進施術部位的脂肪的代謝和局部的新陳代謝;(2)有研究者在拔罐的部位使用具有紅外線的攝像儀器對拔罐的部位進行觀察后發(fā)現(xiàn):拔罐后施術部位的溫度較未拔罐部位的皮膚較高,且其溫度的高低具有放射狀的分布特點,即拔罐處中心點的溫度最高,向四周逐漸降低。由此可見,施術部位在拔罐后其局部的血流量較周圍未施術部位增加。血流量的增加可以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促進局部組織的修復。(3)長期、大量的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拔罐后在皮膚上所形成的瘢痕多于在拔罐過程中罐內的負壓力之大小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同時,拔罐過程中罐內的壓力使得施術部位的細小血管破裂,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出而致紅細胞遭到損害,有研究表明紅細胞在遭到破壞后其產(chǎn)物對機體產(chǎn)生的影響為良性,是引起人之機體自我修復的原因之一。(4)機體在拔罐過程中其生理各方面亦會受到相應的影響,有研究表明拔罐療法作為一種具有反射性的治療方法,其本身即含有身心醫(yī)學療法。在拔罐的過程中,人的感情及思維亦會隨著治療的進展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研究者推測發(fā)生這一系列變化可能與拔罐過程中的“接觸”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這種“接觸”現(xiàn)又被稱為“治愈性的觸摸”。此種接觸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使患者的身體做到不自主的放松,暗中對患者的機體產(chǎn)生良性的暗示作用。這一過程對機體的運行及新陳代謝提供一個適宜的內環(huán)境。而藥罐療法是拔罐療法中比較具有特色的治療方法之一。它是將竹罐放進納有藥物的專用鍋中蒸煮。在使用藥罐進行拔罐時能夠將藥物中的各種發(fā)揮作用成分代入皮膚,能夠起到匡扶正氣,調理臟腑的功能。將拔罐與中藥向結合,對局部產(chǎn)生上述的治療作用,調整機體的臟腑精血,使機體達到陰平陽密從而達到治療不寐的目的。
案例:患者:李某,性別:女,年齡:52歲
就診時間:2021年04月16日。
主訴:患者夜間較易入睡,但入睡后好醒,一夜能達3-5次,醒后再也難以入睡1月,患者既往飲食攝入較差,上腹部是時有冷痛感,且喜溫喜按?;颊咂綍r畏冷,臉色微黃,精神萎靡、大便溏薄、小便清而長,舌淡、苔薄、脈沉而細。該病人素體脾陽不足,而至脾運化功能失常,氣血津液不足,心神失養(yǎng)故而失眠。以健運脾胃、養(yǎng)心安神為其治療原則,以藥罐療法進行治療。
具體操作:(1)煮罐:將配置好的中藥歸脾湯藥物置于鍋中熬煮,煎煮1h左右,然后再把所需大小的竹罐投入藥汁內同煮20min,即可使用。用完的藥罐消毒后再次放入鍋內繼續(xù)煮沸使用。(2)病人準備:根據(jù)施術部位患者選取適宜的體位,且充分暴露施術部位皮膚。(3)滾罐:用長鑷把沾有藥汁的藥罐兒取出,其溫熱程度以患者耐受為度,將罐體置于施術部位心經(jīng)、心包經(jīng)、脾經(jīng)、胃經(jīng)之腹募穴及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五腧穴進行揉滾,時間宜5min左右。(4)閃罐:將竹罐再次沾有藥汁,術者一手持罐體,一手持燃火器具,在腹募穴膻中、章門、關元、中脘、背俞穴心俞、厥陰俞、脾俞、胃俞、小腸俞等穴進行閃罐兒,反復進行,至施術部位皮膚紅潤為度,且時間宜5min左右。(5)留罐:將沾有藥汁的竹罐在背俞穴心俞、脾俞、腎俞等穴留罐,時間宜留5-10min。(6)起罐:一手按壓罐邊皮膚,使空氣進入罐內,竹罐即能脫下。整個操作的時間一般在10-20min,且以患者的自我感覺為度,在熱敷的過程中注意患者局部皮膚,以防燙傷。
此療法隔日一次,且治療結束后禁食生冷,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心情愉悅。經(jīng)過1次的治療后,患者訴睡后易醒及怕冷的癥狀較前略有緩解,余癥狀同前。治療有效,效不更方,繼續(xù)當前的治療3次后患者訴睡后易醒及怕冷的癥狀較前明顯緩解,且胃脘部冷痛及二便情況亦較前有了明顯好轉,囑患者繼續(xù)治療,治療5次后患者訴睡后易醒及怕冷的癥狀基本消失,臉色、二便及精神亦較前有了明顯改善。
按語:本案例中的患者病屬不寐,證為脾胃虛寒,心失所養(yǎng)而致?;颊咂綍r脾胃虛寒,脾與胃之陽氣不足,中焦虛寒,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氣血生化受阻,氣血不足,心神使其養(yǎng)而致不寐。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故可出現(xiàn)上腹部胃脘處冷痛。氣血不足可見臉色微黃、精神萎靡、大便溏薄、小便清而長的癥狀。舌淡、苔白、脈沉細皆為脾陽不足的外在表現(xiàn)。故以健脾胃、養(yǎng)心神為治則,采用藥罐療法經(jīng)行治療,達到溫運脾胃、養(yǎng)心安神之功效。
本文主要介紹心脾兩虛型失眠,運用藥罐療法進行治療,探索藥罐療法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的可能機制。有研究表明對人體進行拔罐治療不僅可以促進人體之血液循環(huán),還可以調節(jié)胃腸的功能、增加消化液的產(chǎn)生,從而到底調節(jié)陰陽之平衡,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5]。藥罐療法既能使藥物直到病所,增加藥物的利用度,還能夠對拔罐部位的神經(jīng)進行調節(jié),使機體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優(yōu)化,從而達到氣血調和、引陽入陰的作用,故而達到病愈的目的[6]。而藥罐療法中的藥罐采用的是竹罐,有研究發(fā)現(xiàn)竹罐具有一定的保溫的作用,且其保溫時間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它的保溫性能夠較好的疏導機體營衛(wèi)氣的運行,同時使機體虛衰的功能得帶調整,使淤滯之經(jīng)絡得到暢通,從而調整機體的陰陽,達到治病的目的[7]。故藥罐療法治療心脾兩虛型的失眠有著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