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楓
她不顧驚濤駭浪,多次探索南北兩極,足跡遍及太平洋、印度洋與南大洋,經(jīng)常連續(xù)幾個月生活在海上,甚至在大洋深處度過春節(jié)。她的出海航程可以繞地球好幾圈,她的記者證更是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她還五次赴我國釣魚島領海采訪。她是新華社歷史上第一位赴南極采訪、第一位抵達北極點的女記者,也是我國新聞界第一位榮獲年度海洋人物的記者——張建松。
本文主人公張建松
張建松在極地進行新聞報道
“我的家鄉(xiāng)在安徽省岳西縣,那里是大別山革命老區(qū)。從小,我能看到最遠的地方就是層巒疊嶂的大別山。山外是怎樣的一個世界?讓我充滿了憧憬和向往?!睆埥ㄋ烧f。
1997年,張建松入職新華社上海分社,從此,到南極去采訪成為她心中一個美麗的夢。在當時看來,這個夢似乎遙不可及。因為每年參加南極科學考察的記者名額極其有限,而在新華社內(nèi)部,這類國家級活動的采訪機會,地方分社的記者也很難爭取到。
困難并沒有阻擋張建松追求夢想的腳步。從1997年~2007年的十年間,盡管她負責的報道領域調(diào)整了多次,但她始終堅守極地新聞的報道,持之以恒地在這一領域“深耕細作”。2007年,她將自己厚厚的一本報道集寄到了國家海洋局極地辦,直接申請赴南極采訪的記者名額。張建松十年的努力成果感動了極地辦領導,特批給她一個寶貴的采訪機會。
2007年11月,張建松作為新華社歷史上第一位赴南極采訪的女記者,跟隨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出發(fā)了。她第一次登上“雪龍”號科考船,長途跋涉來到南極后,便被那里的美景所折服:“這是一個純白的國度,那里有連綿不斷的冰山,南極的水很藍很清,水面上漂著浮冰,南極的天很藍很潤,可以看見美麗的極光。這顛覆了我以前對南極的想象。”
那次考察歷時156天,她和科考隊員們一起乘坐“雪龍”號橫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南大洋,四次穿越西風帶“鬼門關(guān)”,往返于以兇險著稱的德雷克海峽,多次遭遇西風帶強氣旋的“圍追堵截”,航程28450海里,相當于環(huán)繞地球航行一周。
那是一段充滿激情的人生歷程,是張建松十年記者生涯中最快樂、最單純、最過癮的一段難忘時光。她一共采寫文字稿143條、發(fā)回圖片450張、播發(fā)音頻稿57條。這些報道先后獲得了各種獎項。
去過南極之后,如果還有機會去北極,也許任何人都不會放棄。張建松也是這樣。由于第24次南極報道非常成功,2010年7月,張建松跟隨中國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前往北極采訪報道。這次,張建松還有幸和部分考察隊員乘坐直升機抵達北極點,成為新華社歷史上第一位抵達北極點采訪的女記者。
在人們的眼中,南北極是冰冷、孤獨、絕美、荒蕪的神秘之地,可是張建松卻用“國色天香、落落大方的北方美女”來形容南極,用“多愁善感、美麗纖弱的南方佳人”來形容北極。之所以這樣比喻,張建松說:“北冰洋是受地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快的一個地區(qū),當我們乘坐直升機到達北極點的時候,我拍了很多照片,印象最深的是,北極點周圍的海冰是未融先開的——已經(jīng)裂開了?!?/p>
當新華社發(fā)出這些照片的時候,有一位海洋科學家打電話到國家海洋局問是不是發(fā)錯了。這位海洋學家說:“我去過北極點,北極點不是這樣的。它是一片千里冰原的景象,是一整塊的海冰,不是這樣四分五裂的?!钡拇_就是這樣。全球氣候變化對北極的影響已經(jīng)超出了科學家的預期。
還有一件事情令張建松印象特別深刻。在他們尋找北極點的過程中,“雪龍?zhí)枴钡拇L拿著指南針,上面的指針隨直升機的盤旋滴溜溜地轉(zhuǎn)圈?!斑@種情況下,我就覺得北極點真神奇,是一個永遠找不著北的地方。”
因為每次出海的機會都來之不易,所以張建松格外珍惜。她一路上詳實地記錄、用心去感受。在最忙碌緊張的時期,她每天都是吃著救心丸超負荷堅持工作。克服了暈船、感冒、體力不支、通訊不便等種種困難,一個人承擔了文字記者、攝影記者、視頻記者三重職責,播發(fā)了大量全媒體的報道,張建松在考察隊員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他們稱贊張建松是一位走南闖北的巾幗英雄,也是中國現(xiàn)代海洋報道領域綜合素質(zhì)優(yōu)秀、極地考察新聞報道最多的記者。
2012年底,張建松出版了《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華社女記者238天的南極北極之旅》一書。她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獨特視角,為讀者還原了一個真實美麗的南極,其中還包含了她從事極地科學報道工作十多年,對于極地資源、各國考察站、海冰融化以及環(huán)境保護等問題的思考。在書中,她有意識地將自然之美、科學之美、書寫之美有機整合到一起,構(gòu)筑了一幅人類探索大洋深處的浩瀚圖景。這本書曾入選“2013年國家新聞廣電出版總局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yōu)秀圖書”。
作為一名從事海洋報道的女記者,張建松的足跡幾乎踏遍東海。她曾經(jīng)登上中國海監(jiān)固定翼飛機親歷空中巡航;曾經(jīng)到東海油氣田鉆井平臺上采訪一線工人;曾經(jīng)到上海的領?;c佘山島采訪堅守的海洋觀測員……張建松拍攝的照片和她的記者證,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白鳛橛浾撸軌蛟谀骋粋€歷史瞬間,留下一個小小的烙印,這是一輩子的驕傲。”張建松說。
2013年春節(jié),張建松放棄和家人團聚的機會,登上中國海監(jiān)137船,報道海監(jiān)隊員在釣魚島海域巡航過年。冬季的釣魚島海域天氣極其惡劣,七八級大風是家常便飯,海面上霧氣蒙蒙、惡浪滔天。在繞島巡航中,海監(jiān)船時而頂著風航行,此時船身就會前后搖晃,船頭在波濤中起起伏伏;時而橫著風航行,此時船身就會左右搖擺,搖擺幅度最大的時候達到三四十度,人在船上根本站不穩(wěn)。
在這種極其惡劣的海況下,張建松堅持采訪、寫作、拍攝。她和同事們充分發(fā)揮新華社新媒體報道的優(yōu)勢,在網(wǎng)上征集中國海監(jiān)船在釣魚島海域巡航的春聯(lián),在網(wǎng)上引起熱議。由于愛崗敬業(yè),張建松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獲得了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
2014年的元宵節(jié)“邂逅”西方的情人節(jié),張建松在“雪龍”號上與上海分社新媒體中心、新華網(wǎng)聯(lián)合策劃了“讓南極見證愛情”的活動,組織“雪龍”號年輕男船員投放愛情漂流瓶,表達對妻子的愛意和謝意,同時引起了大量網(wǎng)友的關(guān)注。這一浪漫的創(chuàng)意活動取得了極佳的社會效果,許多船員的妻子看到報道后,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為了當好記者,張建松沒有太多的時間回老家看望年邁的父母,她和丈夫兩地分居了20年,2020年才終于團圓?!芭畠涸谧钚枰獘寢尩臅r候,我不能在她的身邊,這讓我感到十分愧疚?!?/p>
有一天,女兒拿著學校發(fā)的一本書,指著封面問:“媽媽,這是你拍的照片對吧?我跟同學們說是你拍的,他們怎么也不信呢!”看著女兒驕傲的神情,張建松認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報,在那一刻她感到,當記者,是她人生道路上做出的最正確的選擇。
2020年,張建松原本有一個計劃,爭取隨中國科考隊第三次去南極采訪。然而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她的愿望最終落空。不過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讓她可以靜下心來撰寫《深海探秘——換一個角度看地球》。這本書于2021年6月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字數(shù)超過40萬字,收錄照片近400張。著名海洋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教授稱之為“海上《徐霞客游記》”。
這20多年在極地與深海大洋里的采訪,讓張建松感悟最深的就是:“我們生活的大陸被大洋緊緊地包圍著,所以我們都是地球的島民。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地球,你就會深刻地發(fā)現(xiàn)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特別狹小,地球特別脆弱,需要我們保護,而全球人類真的就是一個真真切切的命運共同體。”
2021年春節(jié)期間,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也舉行了張建松的南極圖片展,宣傳“愛護地球、保護環(huán)境”的理念,上海的《解放日報》《文匯報》等主流媒體均予以報道。此外,張建松還應邀到國家海洋局東海預報中心、上海市科協(xié)、上海閔行區(qū)政協(xié)等單位做報告,從不同角度宣傳我國海洋事業(yè)的發(fā)展成果,為提升海洋的公眾影響力、增強全民保護海洋的意識做出了貢獻。
2021年11月8日是第22個記者節(jié),張建松被評為新華社十佳記者,她動情地說:“記者就是應該永遠在路上、在基層、在一線、在人民群眾中。從1997年入職到現(xiàn)在,24年的記者生涯和采訪報道,讓我深信,無論多大的新聞事件,人始終都是新聞的靈魂;讓我堅定一種信念,那就是對工作負責、對真理堅守、對夢想追求?!?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