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被稱為“消化不良”,是目前臨床當中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其病因機制十分復雜,通常認為與胃腸動力障礙、胃酸過量分泌以及內(nèi)臟感知異常等原因有關,該病的臨床癥狀一般為脹痛、食欲不振、惡心、早飽、嘔吐、噯氣等,由于該病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的臨床特點,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1]。若不能及時有效治療容易誘發(fā)相關并發(fā)癥,將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及健康產(chǎn)生嚴重威脅。本病屬于中醫(yī)學“痞滿”“胃脘痛”“積滯”范疇,在用藥治療過程主要專注于健脾和胃,增強脾胃的功能,促進脾胃的運化之功,除濕利水,從而對病癥產(chǎn)生治療的效果[2]。本研究采用柴枳理中湯聯(lián)合穴位敷貼治療,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所診治的100例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其中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區(qū)間28~70歲,中位年齡(52.73±5.28)歲;病程區(qū)間1~8年,中位病程(2.27±0.23)年。對照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區(qū)間29~69歲,中位年齡(52.69±5.31)歲;病程區(qū)間1.5~9年,中位病程(2.31±0.24)年。2組研究對象基線資料存在可比性,無明顯差異(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資料健全者。(2)無其他重要臟器功能受損。(3)均經(jīng)過患者知情同意。(4)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周仲瑛《中醫(yī)內(nèi)科學》[3]:脾胃氣虛型:主癥:①脘腹痞滿隱痛,勞累后加重或饑餓時疼痛;②納差而飽;③大便溏軟;④舌質(zhì)淡,體胖有齒痕,苔薄白或白膩。次癥:①泛吐清水;②噯氣不爽;③口淡不渴;④頭暈乏力;⑤脈細弱。排除標準:(1)有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病史者。(2)具有精神意識障礙的患者。(3)惡性腫瘤患者。(4)有嚴重的心力衰竭、腦癱、肝腎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穴位敷貼治療,以茴香10 g+吳茱萸15 g+香附10 g+白芥子15 g為帖藥方,將其碾成粉末,治療時用姜汁和蜂蜜調(diào)勻,使其保持糊狀,將藥膏置于3 cm×3 cm膠布上。研磨后以天樞、氣海、胃俞等作為主穴位,貼敷于上述穴位中,每個穴位藥膏量2 g,敷貼12 h/次。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柴枳理中湯治療,藥方組成為處方:黃連3 g,甘草3 g,人參6 g,黃芩9 g,木香10 g,柴胡12 g,法半夏12 g,干姜12 g,陳皮12 g,生白術(shù)15 g,白芍15 g,厚樸15 g,茯苓15 g,枳實30 g。如有胃陰不足者加沙參、麥冬各12 g,肝郁脾虛者加香附、郁金各12 g。水煎液450 ml,分早、中、晚三餐前內(nèi)服。1個月為一個療程,2組患者均治療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對比研究對象早飽、燒灼感、噯氣、惡心嘔吐、上腹痛等癥狀消失時間及癥狀積分,療效評估[4]:0分:無任何癥狀;1分:存在輕度臨床癥狀,然而對患者生活及工作并無顯著影響;2分:患者癥狀稍重,并且對于生活及工作存在輕微影響;3分:患者癥狀顯著,并且對于生活及工作存在顯著影響,或者患者無法耐受。根據(jù)患者癥狀評分下降幅度進行療效評價,顯效:癥狀評分下降≥80%;有效:癥狀評分下降50%~79%;無效:癥狀評分下降<5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系統(tǒng)計算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與計量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對比與對照組早飽、燒灼感、噯氣、惡心嘔吐、上腹痛等癥狀消失時間相比,觀察組顯著較短(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對比 (例,
2.2 2組患者療效對比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對比 (例,%)
2.3 2組患者癥狀積分與胃必素水平對比治療后與對照組早飽、燒灼感、噯氣、惡心嘔吐、上腹痛等癥狀評分相比,觀察組顯著較低(P<0.05);而在胃泌素上,觀察組顯著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3。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醫(yī)學中屬于“痞滿、積滯及胃脘痛”范疇,多與脾胃虛弱有關?,F(xiàn)代人的飲食習慣和居處習慣發(fā)生很大變化。冷飲、空調(diào)、冰箱使用普及,寒邪直中脾胃,脾胃陽氣耗傷,故出現(xiàn)痞滿、積滯、胃脘痛等病,故用柴枳理中湯溫補脾陽,陽氣得以恢復,則脾升胃降之功得以恢復,樞機調(diào)暢,則患者內(nèi)臟的高敏感性、腦腸軸相互作用失調(diào)、自主神經(jīng)失調(diào)得以糾正[5]。
表3 2組患者癥狀積分與胃必素水平對比 (例,
目前中醫(yī)治療在該病的治療中應用到越來越廣泛,中醫(yī)理論認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由于患者脾胃虛弱造成,脾虛為本,氣滯為標,治療過程中應標本同治[6]。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與對照組早飽、燒灼感、噯氣、惡心嘔吐、上腹痛等癥狀消失時間相比,觀察組顯著較短(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早飽、燒灼感、噯氣、惡心嘔吐、上腹痛等癥狀評分相比,觀察組顯著較低(P<0.05);在胃泌素上,觀察組顯著比對照組高(P<0.05),提示柴枳理中湯聯(lián)合穴位敷貼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其中穴位敷貼可產(chǎn)生熱效應,使局部皮下組織溫度升高,促進血液循環(huán),從而達到舒筋活血、疏通經(jīng)絡,消除疼痛的作用。而柴枳理中湯藥方中黨參、山藥、人參等藥物具有補脾健氣、通經(jīng)活絡、扶正祛邪等功效,對消化不良具有一定的療效。與對照組總有效率相比,觀察組顯著較高(P<0.05)。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由脾胃虛弱引起,依據(jù)中醫(yī)辨證施治法則,擬定柴枳理中湯加味:柴胡、枳實、白芍、陳皮、法半夏、黃芩、黃連、干姜、人參、甘草、厚樸、茯苓、白術(shù)、木香組成,其主要功效為疏肝理氣、健脾和胃,補瀉并施,寒熱同調(diào)。如有胃陰不足者加沙參、麥冬;食滯者加麥谷芽、山楂、焦神曲、雞內(nèi)金;肝郁脾虛者加香附、郁金;脾胃虛寒加干姜、黃芪等。方中半夏、干姜溫里散寒、和胃止嘔;黃芩、黃連清熱泄痞;人參、甘草補中和營;白術(shù)、茯苓補脾益氣;半夏、陳皮降逆消痞、燥濕化痰;枳實、厚樸行氣消痞。方中各藥相組,寓補瀉并施之意,同時隨癥加減,達到標本兼治之功效。
綜上所述,對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取柴枳理中湯聯(lián)合穴位敷貼治療后,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提高療效,此方法可廣泛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