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考,蘇芝蘭,曾成
(廣西欽州市婦幼保健院,廣西 欽州 535099)
支氣管肺炎是臨床中具有高發(fā)病風險的下呼吸道疾病,可誘發(fā)肺泡炎癥及支氣管壁,多見于冬春寒冷季節(jié)[1]。該病具有進展迅速、起病急促等特征,好發(fā)于兩歲以下兒童,由于小兒年齡小,免疫系統(tǒng)未發(fā)育成熟,加之其呼吸道纖毛運動功能不良,支氣管狹窄,患病后易受肺泡水腫、痰液堵塞等因素作用而引發(fā)呼吸困難,繼而誘發(fā)支氣管肺炎,隨著病情加重,甚至可造成呼吸或心力衰竭[2-3]。支氣管肺炎主要由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以咳嗽、發(fā)熱、痰鳴聲及氣喘等為主要臨床癥狀??垢腥尽⒎e極防控并發(fā)癥、對癥支持干預是目前臨床治療支氣管肺炎的主要手段,其治療目的在于改善癥狀、預防感染、糾正缺氧、抑制病情進展[4-5]。近年來,小兒支氣管肺炎的致病菌逐步發(fā)生變化,且藥物濫用問題日趨嚴重,導致病原菌耐藥性現象頻發(fā),進一步加劇診治難度[6]。因此,如何有效制定安全高效的小兒支氣管肺炎治療方式是臨床中受到高度關注的熱點課題。本研究為了提供有效的小兒支氣管肺炎診治參考依據,現對其相關研究進展予以綜述。
X線診斷有助于反映肺部所呈現的紋理加深狀態(tài),或是某節(jié)段淺薄陰影,在發(fā)病后期中,則可顯現大面積陰影、胸腔積液[7]。通過X線開展透視檢測,可評估肺部疾病患者的陰影情況。陳軍[8]在研究中發(fā)現X線攝片+生化檢驗(NLR)應用于小兒支氣管肺炎中診斷中,可提升其診斷準確度。而通過血常規(guī)檢測,有利于判斷中性粒細胞、血白細胞數量是否增長。王會玲,張越[9]分析了降鈣素原與紅細胞沉降率在小兒支氣管肺炎診治過程中的檢驗價值,結果發(fā)現,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的紅細胞沉降率、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兒(P<0.05),通過診斷血清ESR與PCT,能夠促進增強早期診斷率,有效評定預后。
降鈣素原是一種無激素活性糖蛋白,人體處于正常生理狀態(tài)時,其血液內無較高含量,較難被檢測出,而炎性細胞因子及細菌毒素可促進其形成,特別是感染后6~24 h,降鈣素原表達處于高峰[10]。有文獻研究表示,降鈣素原對于細菌感染具有顯著的特異度與敏感度,可作為選取呼吸道感染抗菌藥及效果評定的參考依據。超敏C反應蛋白在人體中廣泛存在,由肝細胞生成,可以直接參與炎癥反應,并介導支氣管以及肺泡炎性滲出,同時可以誘導中性粒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浸潤,若患者引發(fā)炎癥或感染時,其表達增長較快,可進展為正常范圍的幾千倍,在2~3 d到達峰值,當病情緩解,其表達逐步降低,直至恢復正常水平,為此其可作為評估早期感染的臨床依據,但其特異度不高。張瑞,支素芳[11]等經研究后發(fā)現,與細菌感染組相較,健康組與病毒感染組的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更低,且細菌感染組和病毒感染組的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陽性率高于健康組(P<0.05)。
2.1 西醫(yī)治療。聯(lián)合抗感染是臨床常見的小兒支氣管治療方式,但由于經驗性抗生素治療的療程較長,且起效緩慢,患兒及其家長接受度不高。現階段有確切效果的抗病毒藥物較少,指南已不建議采用利巴韋林抗病毒感染[12]。重組人干擾素是目前的研究重點。對于RNA及DNA病毒,干擾素均可發(fā)生良好的抑制效用,IFNa2b抗呼吸道病毒具有確切療效,體現了高活性、低免疫原性等優(yōu)勢[13]。此外,霧化給藥可作為臨床治療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有效靶向給藥途徑,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與肺泡有著大量的干擾素受體,干擾素霧化吸入可直接抵達感染區(qū)域,增強肺部有效藥物濃度,增加藥物于肺組織的滯留時間。藺小培,嚴成明[14]納入了90例支氣管肺炎患兒作為研究樣本,發(fā)現硫酸鎂+霧化吸入rhIFNα2b可取得較好療效,不良反應率低。鹽酸氨溴索等分泌物溶解劑也逐步用于小兒支氣管肺炎的輔助干預中,氨溴索屬于一種黏液性溶解劑,溴環(huán)己胺醇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針對肺組織和支氣管有著顯著的親和力[15-16],予以靜脈注射后,局部血藥濃度能夠快速增長,其影響機制在于可促進漿液腺和黏液腺分泌,有助于稀釋痰液,為纖毛運動提供較大空間,此外氨溴索還能夠促進黏膜纖毛運動,幫助排出痰液,阻滯病毒和細菌滋生。雷麗,樊揚[17]經過治療后發(fā)現,布地奈德+氨溴索組患兒的濕羅音、發(fā)熱、氣促、咳嗽、肺部X線陰影等癥狀消退時間均明顯低于氨溴索組(P<0.05);治療7天后,布地奈德+氨溴索組的SAA、WBC、IGF-II、sIL-2R指標均明顯低于氨溴索組(P<0.05);布地奈德+氨溴索組血清IgG、IgA水平均顯著高于氨溴索組(P<0.05)。
2.2 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近年來,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已逐步成為臨床治療的重要方向之一。王書玲,侯江紅[18]等納入了137例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作為分析樣本,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治療,包括給予頭孢美唑鈉、布洛芬、喜炎平注射液,觀察組則在其前提下加行柴葛芩連湯,療程10天。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較,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更高,且恢復狀態(tài)(除X 線全胸片消退時間外)更為顯著,兩組對比(P<0.05)。此外,觀察組的炎癥因子水平、中醫(yī)證候評分降低程度比對對照組更為明顯(P<0.05)。
綜上所述,小兒支氣管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嚴重降低患兒的生活質量,在小兒支氣管炎臨床診治療中,應有效聯(lián)系該病癥狀特性和發(fā)病規(guī)律,合理采用針對性的診斷方式,以增強診斷的合理性和準確性。近年來,中西醫(yī)結合方式已逐步滲透至臨床治療中,在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時,應依據小兒的實際病況和臨床表現,需要在保障合理干預的基礎上,利用正確手段加以指導,以更好地保障治療的可行性與安全性,全面增強整體診療工作質量,為患兒提供高質量的臨床服務[19]。同時今后還待通過大樣本、多中心臨床對照試驗,探索出治療小兒支氣管炎更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促進患兒盡早恢復健康,改善疾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