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修余,舒霞,王小波,陳琦,王顯飛
(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四川 南充)
食管癌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是全球第7 大惡性腫瘤,全球發(fā)病率3.2%,死亡率居第6 位,且一半以上的死亡病例發(fā)生在中國[1],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對我國改變食管癌現(xiàn)狀至關重要。隨著內鏡技術不斷進步,我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的檢出率提高[2],食管微創(chuàng)治療也成為了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的標準治療方法,包括射頻消融、內鏡黏膜下切除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但最佳治療方法仍存在爭議[3]。本研究旨在分析ESD 的手術療效、并發(fā)癥、隨訪情況,探討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本院經普通胃鏡、碘染及病理活檢提示食管早癌或癌前病變并行ESD 的128 例患者,其中男性82 例,女性46 例,年齡46-78 歲,平均年齡59 歲;病理檢查128 例中13 例有2 處病灶,1 例有3 處病灶,114 例有1 處病灶,總共143 處病灶。其中,13 處位于食管上段,100 處位于食管中段,30 處位于食管下段。納入標準:(1)經胃鏡檢查提示食管黏膜病變,活檢提示原位癌或者上皮內瘤變;(2)病變局限于黏膜上皮層、黏膜固有層、黏膜肌層、黏膜下層淺層上1/3,臨床證實無淋巴結轉移;(3)病例資料齊全。排除標準:(1)浸潤性食管癌伴淋巴結或全身轉移;(2)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或其他惡性腫瘤共存;(3)麻醉、常規(guī)內鏡禁忌證。
1.2.1 術前準備
術前完善常規(guī)檢查,如心電圖、凝血功能、輸血免疫等,排除手術絕對禁忌證,再次行胃鏡、碘染確定病變范圍,行超聲內鏡確定病變浸潤深度,行胸部CT 平掃+增強排除淋巴結轉移。術前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屬手術風險及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并簽署手術同意書,術前禁食12h。
1.2.2 ESD 操作方法
手術器械:Olympus GIF260 胃鏡,透明帽,KD-611 IT 刀,KD-650Q Dual 刀,NM4L-1 注射針,F(xiàn)D-410LR 熱活檢鉗,鈦夾,HX-110QR 型可旋式鈦夾釋放器。ESD 采用左側臥位,氣管插管靜脈全身麻醉。具體手術步驟如下。(1)標記切除范圍:插入普通胃鏡,觀察食管黏膜病變的位置、大小、鏡下形態(tài),隨后經胃鏡活檢通道插入噴灑管,并經噴灑管進行碘染確定病灶范圍,使用Dual 刀在病灶外側約5mm 處進行逐點標記,標記點間距3-5mm;(2)黏膜下注射:用注射針向標記點外側黏膜下層注射1:100000 腎上腺素+甘油果糖+亞甲藍混合溶液,每次注射約2ml,使病灶充分抬舉。若抬舉不充分時,需再次評估ESD 的可行性;(3)黏膜切開及剝離:用Dual 刀于標記點外周切開,露出被亞甲藍染色的黏膜下層,再交替用Dual刀、IT 刀伸入黏膜下層進行剝離,在剝離的同時用冰腎+血凝酶沖洗止血以保持視野清晰,隨時準備電凝止血鉗以避免術中急性大出血。在剝離過程中可反復進行注射以保持黏膜下層和固有肌層分離,避免術中穿孔;(4)創(chuàng)面處理:病灶完整取出后,對創(chuàng)面上可能發(fā)生滲血部位采用電凝處理,必要時用止血夾夾閉;對局部剝離較深、肌層有裂隙者應予鈦夾夾閉以避免術后遲發(fā)性穿孔;(5)標本處理:標本展平后用細釘固定在泡沫板上,標記好口、肛側,測量大小后浸泡在福爾馬林溶液中,送至病理科行活檢。
1.2.3 術后護理及治療
術后常規(guī)禁食2-3d,囑患者半臥位,予以抑酸、止血、預防性抗感染、補液維持水電質平衡等治療,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嘔血、黑便、胸痛等臨床癥狀,查體注意有無皮下氣腫,必要時可行胸部CT 以排除穿孔。禁食結束后從流質飲食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
1.2.4 隨訪
術后3、6、12 個月進行胃鏡復查,根據鏡下情況決定是否行碘染及活檢,觀察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病灶殘留、復發(fā)及術后狹窄情況。若無殘留或復發(fā),以后每年復查1 次。一旦有復發(fā)或殘留,再次行內鏡治療或者外科手術治療。
28 例患者均成功實施ESD 術,手術切除病灶縱向長度1.0-7.4cm,平均長度(3.4±1.3)cm;環(huán)周直徑0.7-4.5cm,平均直徑(2.3±0.8)cm;手術時間27-475min,平均(71±32)min,其中手術時間最長者有2 處病灶,病灶范圍較大;手術出血量10-200ml;切除范圍小于1/2 環(huán)周71 處,1/2-3/4 環(huán)周41 處,大于3/4 環(huán)周31 處。
術后病理提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53 處,整塊切除率100%(53/53),切緣陽性4處,完全切除率92.4%(49/53);高級別上皮內瘤變70處,整塊切除率100%(70/70),切緣陽性6處,完全切除率91.4%(64/70);鱗狀細胞癌20處,整塊切除率100%(20/20),切緣陽性5 處,完全切除率75.0%(15/20),切緣陽性者均未見癌組織浸潤病灶基底部及脈管。
術中未出現(xiàn)危及生命的急性大出血;有5 例發(fā)生術中穿孔,采用鈦夾夾閉,術后未出現(xiàn)胸痛、皮下氣腫、縱膈感染等情況;術后未出現(xiàn)遲發(fā)性出血及穿孔等情況;術后發(fā)生胸骨后疼痛68 例,發(fā)生率53.1%,經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等治療好轉;術后發(fā)熱21 例,發(fā)生率16.4%,體溫均未超過38.5℃,經常規(guī)抗感染、物理降溫后,一般在術后48h 內體溫恢復正常;有15 例非完全切除,充分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多科綜合建議后,均表示暫不行放療或再次ESD,密切隨訪。
128 例均在3 個月時復查胃鏡,創(chuàng)面愈合率100%。6個月胃鏡復查時,創(chuàng)面愈合率100%,有1 例復發(fā),術前病理為鱗癌,由于患者年齡大,予以放療。12 個月胃鏡復查時,創(chuàng)面愈合率100%,有2 例復發(fā),其中1 例術前病理提示鱗癌,胸部CT 未見轉移,予以外科手術切除;另1 例術前病理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再次行ESD 術。15 例切緣陽性者中2 例復發(fā)。
與傳統(tǒng)的外科手術相比,ESD 的圍手術期死亡率低、術后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4],保留了食管的正常解剖結構,對術后生活質量影響小。ESD 的整塊切除率、完全切除率較高,局部復發(fā)情況較少[5],并且ESD 不限于病變大小,能提供完整的組織進行檢查以呈現(xiàn)更好的手術結果。近年來ESD 發(fā)展迅速,治療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變的療效肯定且被廣泛接受。
本研究結果提示,ESD 對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的治療是有效的,但術前需聯(lián)合使用多種診斷方法來提高對病灶性質和深度判斷的準確率,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術后標本中發(fā)現(xiàn)侵犯黏膜下層深層[6]、血管時,應追加預防治療,進而在最大程度上減少ESD 術后病變的殘留及復發(fā)。
出血、穿孔、狹窄是ESD 的常見并發(fā)癥[7]。還有一部分患者術后出現(xiàn)胸骨后疼痛、發(fā)熱等,均對癥治療后得以緩解。隨訪期間,有3 例患者出現(xiàn)復發(fā)。由此可見ESD 術后并發(fā)癥少,極少復發(fā)或者殘留。
綜上,ESD 可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內鏡下治療方案,但醫(yī)師需術前仔細評估病灶情況、嚴格掌握適應證、提高術中操作熟練程度、制定個性化手術方案,才能讓病人從手術中獲益更多[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