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達力提汗·玉素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中醫(yī)院 軟傷科,新疆 烏魯木齊)
便秘在臨床中十分普遍,這類患者大多都會出現(xiàn)失眠、食欲減弱、腰腹酸痛等方面的問題。長時間便秘會使得人機體中腸道各類有毒物質(zhì)無法立即被排除,進而出現(xiàn)痔瘡,甚至是直腸癌等更為嚴重的疾病。部分患者還極有可能由于用力進行排便而使得血壓有所上升,進而引起中風等。因此,醫(yī)護人員、患者都應更為關注便秘。對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在借助小針刀進行治療后,需要臥床休息相應的時間,活動總量有所下降,因此,較易出現(xiàn)便秘[1]。文章納入的時間段由2015年1月直到2016年5月我院接受并治療的32例患者,現(xiàn)在總結如下。
選出我院接受并治療的32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納入的時間段最開始由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對全部患者都借助小針刀進行治療。全部患者在手術完成的一個星期后,都出現(xiàn)了程度不一的便秘。本次研究經(jīng)過倫理學機構的批準,且患者知情同意。對照組(共有16例患者)男9例,女7例;年齡31-71歲之間,平均(51.33±3.64)歲;住院時間:處于7天-2個月之間,平均(1.03±0.16)個月。觀察組(共有16例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齡32-72歲之間,平均(52.88±4.44)歲;住院時間:處于6天-3個月之間,平均(1.67±0.48)個月。經(jīng)對比2組的基本資料后提示無差異性,可比較,P>0.05。
診斷標準:全部患者都依據(jù)《功能性胃腸疾病(FGIDS)-Rome Ⅲ)國際標準》[2]、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分會胃腸動力學組與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所公布的《中國慢性便秘的診治指南》[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與便秘有關的診斷標準來明確診斷[4]:主證:大便干結如粟,排便較為困難;次證:①口臭、口干;②小便短赤;③腹部脹滿或是疼痛;④便時肛門疼痛;⑤舌紅、苔黃燥;⑥脈滑數(shù)。具有一項主證與良性次證就可以明確診斷。
納入患者標準:根據(jù)《中國慢性便秘診斷療效標準》確診患者,主癥:排便困難,大便干結;次癥:脈滑數(shù);舌苔黃燥、舌紅;排便時肛門疼痛;腹脹、腹痛;小便短赤;口臭口干等[5]。
排除患者標準:有腹部手術史患者;結腸息肉等腸道器質(zhì)性疾病患者;年齡低于18歲或者超過70歲患者;便秘時間不低于一周[6]。
對照組患者給予芪蓉潤腸口服液:對患者施予芪蓉潤腸口服液進行口服,單次20mL,每日三次,共進行兩個星期的治療就是一個治療療程[7]。觀察組:對患者施予大黃調(diào)蜂蜜:把10g的生大黃碾為粉末,加一勺15g的蜂蜜,均勻地對其進行攪拌。對神闕穴周圍的部位借助溫水進行擦洗,借助乙醇棉球進行消毒,把大黃調(diào)蜂蜜借用敷料固定至神闕穴。每日4h-5h,每日進行一次換置,共進行兩個星期的治療就是一個治療療程[8]。
評估對比2組患者在治療后便秘癥狀積分,參照在2005年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分會下屬的肛腸外科學組所公布的《便秘癥狀及療效評估》有關標準[9],主要包括了:①排便困難;②排便時間;③下墜、不盡、脹感;④排便總頻度;⑤腹脹。單一問題總分參照不一致的程度,分數(shù)總共0分-3分,把所有問題總分相加,即為便秘癥狀積分。
評估對比2組患者在治療后治療療效,臨床治愈:便秘癥狀消退,大便恢復正常,積分對比治療以前降低≥90%。顯效:便秘癥狀十分明顯地改善,積分對比治療以前降低≥ 70%。有效:便秘癥狀有所好轉(zhuǎn),積分對比治療以前降低≥30%。無效:便秘癥狀沒有改善,積分沒有降低。
數(shù)據(jù)均以軟件SPSS 22.0處理,治療療效為[例(%)],組間檢驗用χ2;便秘癥狀積分為(),t檢驗,P<0.05時有差異性。
分析表1的數(shù)據(jù)可知:B組本次的總有效率較A組更高,P<0.05。
表1 對比2組的本次療效[例(%)]
分析表2的數(shù)據(jù)可知:B組便秘癥狀積分均較A組更高,P<0.05。
有研究人員指出了,便秘就是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在小針刀手術結束后十分普遍的一種并發(fā)癥,發(fā)生了超過50%。小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術后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疼痛,因為懼怕疼痛而沒有立即進行排便[10]。加之在進行手術期間,應用了止痛劑,在手術結束后患者要臥床共72h,妨礙了排便。此外疾病的長期折磨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這些問題都會刺激盆地肌群的緊張度,在患者排便時引發(fā)肛門直腸矛盾運動[11]。
表2 對比2組的便秘癥狀積分(,分)
表2 對比2組的便秘癥狀積分(,分)
組別 排便費力 排便時間 排便不盡感 大便次數(shù) 腹脹對照組 (n=16) 0.84±0.16 0.87±0.15 0.79±0.68 0.97±0.17 0.92±0.11觀察組 (n=16) 1.16±0.16 1.21±0.13 1.13±0.16 1.39±0.11 1.34±0.16
芪蓉潤腸口服液主要就包括了白術、郁李仁、當歸、生地黃、黃芪、肉蓯蓉等,而其中,郁李仁、生地黃能夠潤腸通便、滋陰補虛,當歸、肉蓯蓉能夠潤腸通便、活血,白術、黃芪能夠提氣健脾。諸多藥材聯(lián)合使用,具有潤腸通便、健脾滋腎、益氣養(yǎng)陰的功效[12]。芪蓉潤腸口服液寓通便于補益之中,可以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但是芪蓉潤腸口服液本身的作用十分平和,起效不夠迅速,單獨應用效果依舊不夠理想。
敷貼療法具有較早的起源,在《本草綱目》中,記錄了許多穴位有關的敷貼療法,其各類適應癥較多,且本身的效果是針灸、內(nèi)服等無法達到的,被醫(yī)護人員、患者所肯定[15]。近年來,形成了一股“中醫(yī)熱”,借助于傳統(tǒng)療法、使用純天然藥物治療疾病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并且穴位敷貼療法用藥物直接作用于穴位和患處,使得局部藥物的濃度明顯高于其他部位,作用直接,藥效較強,療效可靠,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神闕穴也被叫做臍中,在中醫(yī)學中,具有“臍通百脈”這一理念?,F(xiàn)代醫(yī)學也指出了:胚胎在得到發(fā)育期間,臍是腹壁最后出現(xiàn)閉合的部位,其表皮中的角質(zhì)層最薄,因此,藥物較易被滲入,且在臍下不具有脂肪組織,因此,藥物更易得到擴散。同時,在臍部中的血管十分豐富,腹下動脈的分支通過臍部,在臍下具有許多靜脈,因此,在臍部對藥物進行敷貼,能夠把其擴散至腹下動脈分支、靜脈中,進入至循環(huán)。同時,在臍部所敷貼的藥物被吸收后,無需通過肝腸循環(huán),藥物中各有效性成分不會被肝臟所破壞。另外,在臍中對大黃調(diào)蜂蜜進行敷貼,能夠提升腸道蠕動,進而泄熱通便、調(diào)節(jié)臟腑、打通經(jīng)絡。
便秘是因素體陽盛、飲食過于辛辣刺激、飲酒過多等因素導致腸胃積熱,腸道干熱燥結。生大黃屬于性寒類藥物,味道苦澀,具有清熱瀉火、瀉下功積等作用,臨床主要用于治療積滯腹痛、實熱便秘等癥狀的疾病。生大黃的瀉下機制如下:大黃中含有結合型蒽苷,這是致瀉的主要成分,吸收之后,會直接作用于大腸,被大腸細菌水解之后,成為苷元,進而刺激腸粘膜,促進腸道蠕動,達到致瀉的目的[14]。大黃炭、熟大黃、酒大黃、生大黃等都具有瀉下的功效,但是生大黃瀉下功效最為突出。和蜂蜜調(diào)和,口感清涼,藥效更強,致瀉的同時又不會傷及人體元氣。
綜上,大黃調(diào)蜂蜜對神闕穴進行敷貼,無需服用藥物,由臍部被吸收,不但能夠提升胃腸道蠕動,增多胃腸道動力,還能夠防止藥物中各有效性成分被肝臟所破壞,讓藥物更為良好地發(fā)揮出功效。同時,敷貼療法各項操作十分簡易,使用也更為便利。在本次研究中,在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便秘癥狀積分、治療療效對比對照組患者更高,由此證實了,大黃調(diào)蜂蜜對于患者出現(xiàn)的便秘效果頗為顯著,能夠增強治療效果,建議臨床推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