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毅,王曉燕
(西安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西安)
重癥肌無力 (myasthenia gravis,MG) 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發(fā)病原因尚不清楚,發(fā)病機制尚未闡明,大多認為主要與乙酰膽堿受體抗體介導、細胞免疫依賴性以及補體參與有很大關系。流行病學調(diào)查分析表明,MG患病率逐年增加,約為(77~150)/100萬,年發(fā)病率為(4~11)/100萬,女性略高于男性[1,2],以眼瞼下垂、四肢無力、浮腫、納差、便溏為臨床表現(xiàn)?,F(xiàn)代醫(yī)學治療MG以膽堿酶抑制劑、激素、免疫抑制以及血漿置換等方法,但價格昂貴,副作用大,病情容易反復,在臨床應用受到一定局限。因此,尋找副作用小,價格低廉,療效穩(wěn)定的治療方法勢在必行,也是神經(jīng)內(nèi)科醫(yī)生當務之急面對的重要難題。既往研究表明[3,4],中醫(yī)藥在治療MG發(fā)揮了重要優(yōu)勢。王曉燕教授系西安市中醫(yī)醫(yī)院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省市名中醫(yī),從事腦病臨床及研究工作30余年,臨床經(jīng)驗豐富,理論功底深厚。筆者有幸?guī)煆耐鯐匝嘀魅吾t(yī)師學習,受益匪淺。因此,筆者在跟師期間總結王師經(jīng)驗,采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MG,效果滿意?,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我科門診及住院重癥肌無力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原則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56~74 歲,平均 (65.4±8.2)歲;病程 1~32 月,平均 (18.4±7.5)月;其中Ⅰ型13例,Ⅱa型11例,Ⅱb型6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 9例;年齡52~75歲,平均 (64.3±8.1)歲;病程1~29月,平均(17.3±7.4)月;其中Ⅰ型15例,Ⅱa型10例,Ⅱb型5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類型等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參照《實用內(nèi)科學》[5]中“重癥肌無力”標準。中醫(y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 》[6]中“痿病”標準,且為脾胃氣虛型。癥見:吞咽困難、咀嚼無力、言語不利,四肢無力,易疲勞,肌肉消瘦,舌淡苔薄白脈細。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臨床分型為Ⅰ、Ⅱ型者;均經(jīng)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者;依從性好。
近1月內(nèi)使用過激素治療,或發(fā)生肌無力危象者;有長期飲酒吸煙史者;有嚴重心肝腎疾病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有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中途退出本研究者,或同時參加其他試驗研究者。
1.5.1 對照組
給予口服溴吡斯的明(上海三維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31020867) 治療,60mg/次,3次/日,連續(xù)治療8周。
1.5.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水煎300mL,每日1劑,早晚分溫服。具體藥物如下:黃芪 30-60g,人參15-30g,柴胡 6-15g,升麻 6-9g,當歸 15-30g,茯苓 15-30g,白術15-60g,山萸肉15-45g,炒薏苡仁30g,炒山藥15-45g,五味子15-20g,砂仁6-21g(后下)。4周為1療程,連續(xù)治療8周。
觀察2組患者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評價。
采用SPSS 23.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神經(jīng)免疫學》[7]中“重癥肌無力”臨床相對記分標準。痊愈:臨床相對記分≥95%;基本痊愈:臨床相對記分80%~94%;顯效:臨床相對記分50%~79%;好轉:臨床相對記分25%~49%;無效:臨床相對記分<25%。臨床相對記分(%)= (治療前臨床絕對記分-治療后臨床絕對記分) /治療前臨床絕對記分×100%。
對照組有效率為63.33℅,觀察組有效率達86.67℅,二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對照組有1例患者發(fā)生輕度腹瀉1次,出現(xiàn)輕微惡心2次;觀察組患者未有任何不良反應。
MG是神經(jīng)內(nèi)科常見疾病之一,致殘率和病死率較高,因此被WHO認定為難治性疾病之一。由于MG發(fā)病原因復雜,由遺傳、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共同致病,導致MG疾病的發(fā)生[8]。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MG歸屬于祖國醫(yī)學“痿證”范疇,《素問》曰:“脾主身之肌肉”,人全身的肌肉,都依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營養(yǎng)滋潤以發(fā)揮正常功能。脾胃氣虛是該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發(fā)病機理乃患者脾胃氣虛,升清無力,統(tǒng)攝作用減弱;加之脾胃虛弱,無力運化水谷精微,導致氣血不足,無以濡養(yǎng)筋脈,筋脈失養(yǎng),脈絡紊亂,引發(fā)MG,故臨床脾胃氣虛是常見證型。因此,治療MG的重要原則是補氣健脾健胃。脾胃健運,氣血化源充沛,筋脈得養(yǎng),機體功能正常。而且MG患者大多有口服激素、免疫抑制劑及膽堿酯酶抑制劑等用藥史,長期服用也會損傷脾胃功能,所以,治療MG顧護脾胃運化功能尤為重要,也是確保治療正常進行并達到預期目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谝陨险J識,本研究采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中醫(yī)認為脾主肌肉,脾主四肢,方中黃芪,人參,茯苓,白術,薏苡仁、山藥以益健脾補中,培補后天之土。輔以葛根一可制黃芪之溫燥之性;二可達升清陽、通血脈之用。砂仁其藥辛散溫通,氣味芬芳,具有醒脾,行其化濕作用,促進脾運化功能。柴胡、升麻以升陽理氣,配合脾主升清作用促進脾運化,轉輸功能。當歸養(yǎng)血合營,協(xié)助人參、黃芪補益氣血;山萸肉補肝腎、益精血。研究結果表明,其能有效提高觀察組有效率達86.67℅(P<0.05),無明顯不良反應。
王曉燕教授強調(diào)治療MG始終應顧護脾胃之氣,由于治療MG周期長,用藥應保守輕巧。尤其對于久治無效,辨證無誤的患者,則應考慮是否病重藥輕,臨床以黃芪應用舉例:曾治一例重癥肌無力(眼肌型)患者長達1月有余,眼瞼始終下垂,不能上舉,但考慮脾氣虧虛,肝氣升發(fā)無力之辨證無誤,遂將原方黃芪量從15g,加用致45g,一周后復診,患兒眼瞼上提。后于臨床反復實踐,認識到黃芪對于重癥肌無力患者至關重要,此藥既能補脾氣,又能升肝氣,但重劑方能起效。此后對于此類患兒,黃芪30g為起始量,無效,則可繼增。王師常以15g為繼增單位,致有效劑量,維持治療一段時間,逐漸減量??紤]MG患者服用黃芪后出現(xiàn)口干,咽燥等上火之癥,王師常佐制以葛根、烏梅之品。
綜上所述,補中益氣湯加減可提高重癥肌無力患者臨床療效,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