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凱黎
入托第一周,一個叫“小豆丁”的男孩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憶起仍會忍俊不禁。
小豆丁白白凈凈,看他的模樣,大概想象不出他小小身體里的大能量。剛?cè)胪校榫w不穩(wěn)定是大部分孩子都要經(jīng)歷的過程。小豆丁也不例外,只是他的方式很特別。雖然他每天都是大哭著走進班級,卻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尋求老師的安慰,而是去班級靠南邊的地臺躺下。這處地臺是班級的閱讀區(qū),鋪著軟墊。小豆丁躺下后就開始閉著眼睛哭,任哪位老師勸慰或安撫都不理睬,更不肯起來。第一天時,老師們很是忐忑:哭了這么久都不停,這可怎么辦!然后一邊安撫其他孩子,一邊觀察他的狀態(tài)。洗手吃點心時間到了,小豆丁立刻停止哭泣,一骨碌爬起來,跟著其他寶寶一起去洗手、吃點心,吃完后繼續(xù)到地臺躺下來大聲哭泣。老師們放下了一顆心,看著他不禁莞爾。果不其然,其他環(huán)節(jié)活動開始,小豆丁也是如此。
之后的連續(xù)幾天,小豆丁依然維持著這樣的狀態(tài),每天“按部就班”地躺在地臺上。老師們并不刻意去提及他躺地臺的事情,也不要求他去找自己的座位,因為她們知道,小豆丁總會自己起來的。
慢慢地,哭泣減少了,躺在地臺上的小豆丁更多時候會偷偷觀察教室里的一切,而其他寶寶們也開始問:小豆丁,你要不要坐過來?小豆丁依然我行我素。有時,我到班上去,小豆丁會躺在地臺上看著我捂嘴偷笑。一天早晨入園時,小豆丁非常坦然地和老師主動問早后,自己搬著小椅子去了益智區(qū),寶寶們對他的加入很是歡迎。之后小豆丁偶爾還會到地臺躺躺,甚至其他寶貝們也會跟去躺躺。
若干年后,回憶起這段過程,小豆丁媽媽充滿感激,總會說起老師們的包容?;仡^想想,這何嘗不是老師們的教育智慧?對于2~3歲的孩子來說,換了新環(huán)境,與父母家人分離,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情緒反應(yīng),小豆丁宣泄的方式就是躺在地臺上哭泣,許是地臺讓他找到了某種家的感覺,能給他帶來些許安全感。
老師們并沒有簡單地要求他回到座位,而是知道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或宣泄自己的情緒,所以給予他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對他的回應(yīng)也是再正常不過:這樣也很好呀,小豆丁,你要過來吧?于是在集體中,其他寶貝們對他的態(tài)度也是接納的、等待的、歡迎他加入的。在這樣的接納和尊重下,小豆丁和老師、小伙伴們的關(guān)系在悄悄建立。剛?cè)胪袝r的適應(yīng),對一個孩子來說是那么重要,感受到老師、群體對他的關(guān)愛、接納程度,相互間的信任感就順利建立起來。
我時常會對從事0~3歲嬰幼兒工作的托育人員做培訓(xùn),這個故事也總會被我說起,原因就是0~3歲嬰幼兒的教育應(yīng)當充滿著愛,這些稚嫩的心靈不應(yīng)總是被要求,而是要被關(guān)愛、被尊重、被理解,他們更需要的是成人智慧的、積極的接納和回應(yīng)。用一句俗話說,愿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