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珠 楊橋清 何益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人類疾病譜中屬于呼吸系統(tǒng)常見多發(fā)病[1],且于近年來呈發(fā)病率逐步增高趨勢[2],未獲規(guī)范疾控干預或反復再發(fā)者,可并發(fā)肺性腦病、肺心病等嚴重疾病,甚至引發(fā)呼吸衰竭、多臟器衰竭等嚴重后果[3]。楊陽等[4-5]研究指出,由于COPD多為年齡偏大者,故文化層次普遍偏低,使該類人群處于疾病危險因素與防治認知明顯匱乏低下狀態(tài),不重視疾病危害度,難以堅持規(guī)范用藥,疾控依從性不佳,疾病反復發(fā)作與進行性加重等,故探討適用于COPD患者上述認知特點的健康教育模式至關重要[6]。交互分析是一類充分強調人際交流溝通的分析模式,借助于人與人之間所發(fā)生的情感交流、心理互動分析與治療等舉措促成個體感知水平與能力的提升,使個體可更為恰當?shù)貙ξ磥硇袨樽龀龊侠砭駬?認為人類個體應從群體中不斷學習,是以個體成長與改變?yōu)橹攸c的系統(tǒng)性心理治療技術[7],本研究采用交互分析奠基式團體教育干預對COPD患者進行干預,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將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收治于本院的COPD病例40例設為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64.78±5.19)歲,初中及以下者31例,初中以上者9例;平均病程(8.32±3.37)年。將2019年3—9月收治于本院的COPD患者40例設為試驗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64.20±5.44)歲;初中及以下者30例,初中以上者10例;平均病程(8.51±3.24)年。入選標準:滿足COPD確診標準,無重要臟器并發(fā)癥,無嚴重心臟病種,知情同意,認知溝通理解能力正常,可配合完成調查。排除標準:意識不清,嚴重認知障礙,不配合。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COPD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接受COPD常規(guī)護理與院外延續(xù)護理,住院護理包括用藥管理、飲食管理、呼吸道管理、運動管理、健康指導、心理支持等,院外延續(xù)護理以每月1次電話溝通方式開展,主要進行COPD疾病管理知識教育與健康管理行為督導,連續(xù)干預至出院后6個月,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交互分析奠基式團體教育干預,具體實施方式如下:
1.2.1 構建交互分析奠基式團體教育小組 由護士長任組長,專科主治醫(yī)師1名、責任護士4名、心理咨詢師1名為組員,職責為:交互分析奠基式團體教育方案的制訂、實施等,進行方案制訂與實施前小組成員先行對交互分析、團體教育的價值、目的、理論、方式、技巧、注意事宜等進行集體學習與自學。
1.2.2 交互分析奠基式團體教育方案的制訂 小組成員對前期收治的COPD患者心理問題行回顧性分析,確認該類患者治療康復期主要心理癥結及影響其疾病管理、生活質量等的因子,以交互分析理論為基礎,自COPD病種特點、主要心理癥結、疾病管理與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等出發(fā),選擇確定適用于COPD者的交互分析奠基式團體教育內容,設計交互分析奠基式團體教育的開展方式與干預次數(shù)、干預時間與干預地點等方案內容。
1.2.3 交互分析奠基式團體教育的實施
1.2.3.1 評估分組預演 與護理對象展開深度溝通完成全面評估,包括COPD病種知識掌握度、疾控管理依從度、心理狀態(tài)、性格特征、呼吸困難程度、社會支持體系、對醫(yī)務工作者提供幫助的意愿等,以全面評估結果為據,小組成員行綜合審慎考慮,對研究樣本行團體教育分組,每組8名,以各組成員具體情況為出發(fā)點擬定高度針對與適用的交互分析奠基式團體教育方案,并通過模擬情境加以預演,自預演中進行缺陷發(fā)現(xiàn)與彌補糾正。
1.2.3.2 實施 分3個階段進行,(1)開始階段。引領各護理對象就自身的身心社會現(xiàn)狀及對未來的期許進行講述,責任護士通過溝通協(xié)助護理對象對治療過程中各類問題與障礙做出有效的發(fā)現(xiàn)與確認,以問題解決優(yōu)先順序為據,擬定互補溝通計劃。(2)中間階段。以前一階段所確認的問題為主體,通過小組聚會方式進行團體教育,心理咨詢師與責任護士就每一次教育主題提前行心理、生活游戲項目的選擇設計與策劃,引領護理對象深度參與于游戲之中,以游戲方式促成各護理對象間的主動交流,在游戲中進行思想與行為碰撞,一方面傾聽團體同伴對自身所給出的評價,一方面向其他同伴給出中肯的評價,促使護理對象對自身、團體同伴及家屬等生成更深入更貼切的了解認知,使之在面臨治療問題時,主動尋求團體成員協(xié)助、共同探討應對策略并加以實踐。教育者給出相應的系統(tǒng)化疾病管理知識技能教育支持,協(xié)助各護理對象完成疾病癥狀管理日記的構建,教會護理對象正確記錄與利用記錄內容進行疾病管理。(3)評價階段。小組成員就護理對象預定學習目標的達成狀態(tài)加以評價,總結有助于目標達成的經驗技巧,分析不利于目標達成的因素所在,對交互分析奠基式團體教育方案行適時合理調整,維持教育的延續(xù)性與質量持續(xù)提升性。
(1)以COPD病例癥狀管理依從性評價量表[8]為工具行相應測評,包括呼吸功能訓練、運動鍛煉、用藥治療、家庭氧療4個評定維度,前3項分別賦以0~3分,最后1項賦以0~4分,分值愈高提示該COPD病例癥狀管理依從度愈高。(2)以慢阻肺評估測試(CAT)為工具行相應測評,包括癥狀與心理、社會影響與活動能力、睡眠等8個問題,均賦以0~5分,總分值范疇在0~40分,分值愈高提示該COPD患者生存質量愈差。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癥狀管理依從度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CAT評分比較(分,
COPD患者多數(shù)為老年群體,生活習慣與方式已定型多年,年齡偏大又對其新知識接受理解應用能力形成極大制約,故普遍處于癥狀管理行為依從度低下狀態(tài)[9],而COPD又對癥狀管理依從度要求較高,如何提高COPD患者這方面的依從度值得積極探索。常規(guī)健康指導以說教式單向灌輸為主,強調護士對疾控信息的輸出過程,而對受教者的教育需求、教育信息的實際理解掌握度關注不足[10],成為健康教育質量提升瓶頸性因素。本研究采用交互分析奠基式團體教育對COPD患者展開干預,以交互分析技術為基礎,以團體教育為載體,將健康教育活動自單向輸出模式改造為深度溝通、充分互動、高度信任與系統(tǒng)共享模式,形成一個持續(xù)性的疾控管理知識分享-理解-接受-內化-外顯過程[11],使COPD患者于教育活動中對自身及他人形成更具深入性的了解,促成團體間的合作、依存、開放、交流與共享,在協(xié)助他人攻克疾控難題的同時對自身行為進行省視、轉變與控制,使自身做出更具明智性行為與決定。與同伴間互相影響與引導,共同使正確癥狀管理行為形成,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可利用交互分析所獲資料動態(tài)化、及時性、精準化發(fā)現(xiàn)患者癥狀管理行為依從性障礙問題,以對干預方案的適時化、合理化調適使之更為適用于COPD者癥狀管理行為發(fā)展需求與進度,實現(xiàn)較好的癥狀管理行為依從度促成與提升效果。結果顯示,試驗組COPD者干預后癥狀管理依從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COPD病例受病程漫長、反復再發(fā)、多種相關不適癥狀的長期相伴等影響,生活質量下滑問題顯著而突出[12]。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COPD患者干預后CAT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交互分析奠基式團體教育對于COPD患者,具有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COPD患者疾病認知情況、健康信念模式、疾控自我管理能力等與其生活質量水平密切相關,交互分析奠基式團體教育在團體成員間的同病疾控管理溝通過程中,使患者對癥狀自我管理重要意義與效果獲得真實可見的認知沖擊,加深其對疾控知識的理解認知度,直接獲取高度適用的同病疾控管理經驗,使之疾病認知度、健康信念模式與疾控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在交互分析奠基式團體教育活動中,還可以自身經驗與體會等對他人做出評價與指導,疾控管理自信心得以增強,主動提升疾控管理水平的積極性,使之自然完成被動治療護理接受者向主動配合、積極自我管理者的轉變。可見交互分析奠基式團體教育可促成積極的疾控管理意識與良好的疾控管理行為,使COPD患者可主動采取疾病預防措施,堅持正確開展呼吸康復鍛煉活動,高度踐行良好的生活行為與方式,最終獲得肺功能的改善,實現(xiàn)生活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