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仁壯 于 晨 崔文成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xué)中醫(yī)學(xué)院,山東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xué)第一臨床醫(yī)學(xué)院,山東濟南 250014;3.山東中醫(yī)藥大學(xué)附屬濟南市中醫(yī)醫(yī)院兒科,山東濟南 250012
槐軒醫(yī)派是槐軒學(xué)派的分支,槐軒學(xué)派的主要核心思想是以儒為本,兼采佛道,槐軒醫(yī)派即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鄭欽安師承自劉沅,鄭欽安被認為是火神派的開山鼻祖,所以后世稱劉沅為“火神之祖”,因此槐軒醫(yī)派實為火神派的源流。劉子維為劉沅之子,繼承了其父的學(xué)術(shù)思想,指掌槐軒醫(yī)派二十余年,其醫(yī)學(xué)思想存于《圣余醫(yī)案詮解》中。近年來火神派及其思想在中醫(yī)界廣泛流傳,影響甚廣,而槐軒醫(yī)派卻不被人所熟知。劉子維的用藥法度井然有序,特點鮮明,有陰陽互補、補木生火、火必斂藏、升降相依、補虛瀉實、斂散相合6 個主要特點,現(xiàn)將其用藥特點介紹如下:
陰陽互補的用法,源自陰陽互根互用的理論。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張景岳[1]曰:“陰根于陽,陽根于陰。”黃元御[2]曰:“陰陽互根……陰以吸陽……陽以煦陰……陽盛之處而一陰已生,陰盛之處而一陽已化?!眲⒆泳S使用陰陽互補的藥物是考慮到陰陽互根互用的原理,使陰陽化生無窮,并可以制約藥物的偏性,相輔又相制,最終達到陰平陽秘的目的。劉子維陰陽互補的用藥特點不僅應(yīng)用于腎臟虛損諸癥中,而且適用于其余諸臟中。腎之陰陽互補中常用附子、肉桂、補骨脂以補腎陽,熟地、枸杞子、玄參補腎陰;脾之陰陽互補中常用干姜補陽,山藥以補陰;肝之陰陽互補中,常用首烏、枸杞子、白芍、酸棗仁以補陰,杜仲、肉桂以補陽;心之陰陽互補中,用西洋參補氣升陽,用龍眼肉、阿膠、柏子仁滋液潤燥;肺之陰陽互補,常用黃芪、沙參培土生金,用麥冬、天花粉、五味子清降天氣。
孫某,睡至半夜,心內(nèi)不適,出汗至天明,舌不轉(zhuǎn),不能言語[3]128。劉子維認為本病由于腎水衰竭于下,夜半之時,虛陽上亢,導(dǎo)致心內(nèi)不安,心陰不能內(nèi)守而出汗;舌不轉(zhuǎn)、不能言語也是由于腎精虧虛不能上榮于舌。劉子維認為命門為水火之根,水既虛則火不獨留。因此用枸杞子、地黃、玄參以補水的同時,加用附子八錢以補火。玄參、地黃、枸杞子得附子,則水能升騰上濟。因此附子在此方中與諸補陰藥相合,發(fā)揮火降水升的作用。
李某,夜臥平靜,次早周身不能動,四肢無力不能動,如癡人,飲食減少,飲食無味,精神少,下身冷[3]150。劉子維辨為陽虛痿證,認為諸癥皆由脾腎陽虛導(dǎo)致,而腎命又為脾胃生化之源,本病以補腎陽為主。故用附子、肉桂、補骨脂溫補腎陽,而無陰則火不能養(yǎng),因此又在方中加用枸杞子、熟地以補腎陰。既發(fā)揮補陰配陽的作用,又可制約熱藥燥性。
某患者,咳嗽痰多,惡風,面白[3]139。劉子維認為本病由于火不生土導(dǎo)致脾虛生濕,脾虛則不能生金故咳嗽痰多。《金匱要略》[4]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劉子維用肉桂、附子補火生土,姜、術(shù)、參補中生金,用陳皮、半夏、茯苓、益智仁治痰飲之標?!眲⒆泳S又用天花粉清氣分,生地清血分,山藥斂脾陰。劉子維謂此方補脾祛濕,且不助火、不耗氣,而痰癥自消。此方以扶陽為主,而用天花粉、生地以保陽中之陰,且有山藥制于中焦,則可升可降,故有火之利而無火之害也。無陰則陽無以化,因此于下焦加用生地,中焦加用山藥,上焦用天花粉,此為陰中求陽之妙用也。
與現(xiàn)代火神派純用辛溫熱藥補火的方法不同,劉子維在生火、藏火、運火都有嫻熟的方法,補木以生火為劉子維常用的方法之一。劉子維認為人在先天有木始有火,火中有生氣乃能化出五臟,生陽之發(fā)源在肝木。根據(jù)五行相生理論,木能生火,木生之心火為順生;水本能生木,補木而生之命火則稱為逆生。不同的是心火須彰顯于外,命火須潛藏默運。劉子維常謂,知補火而不知生火,猶之劫財而不知理財也[3]152。劉子維最常用杜仲溫木以生火?!侗静菥V目》[5]:“杜仲色紫而潤。味甘微辛,其氣溫平,甘溫能補,微辛能潤,故能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币虼硕胖倌苋敫我匝a腎,甘溫生命火而治療腎陽虛諸證。
在治療胃納不利,咳痰多,氣緊,稍食多即不消化的醫(yī)案中。劉子維認為胃納不利、食不化、痰多為脾不能為胃散精于肺而為痰;咳逆、氣緊為肺不能為胃布精留而為飲。因此痰飲貯于脾肺為標,脾腎陽虛不能溫化寒濕是本病之本。因此本病當以生陽為先。劉子維謂:生陽之發(fā)源在肝木[3]134。用杜仲以補木生火為君藥,再用附子、補骨脂補火,黃芪、白術(shù)以補土,用半夏、葶藶子、細辛散水飲??細v代醫(yī)家杜仲多于肝腎陽虛之腰痛,劉子維用之補木生火消痰飲乃一創(chuàng)舉。
劉太師母,腰脹痛,頭兩側(cè)稍痛,心內(nèi)覺不適[3]191。劉子維認為老人腰痛大都緣于腎虛,腎陽虛則寒濕留故腰脹痛;腎陽虛則腎水不升,心肝之火即升浮不降,故有兩鬢脹痛、心內(nèi)不安。所以本病之根在于腎陽虛,因此劉子維用附子溫腎陽,用杜仲以溫木生火。劉子維謂:“人皆知水能生木,詎知木亦生水乎?木生水謂之真水,亦即真陽,然非明于陰陽五行順逆之理者,不足以語此也。”[3]192劉子維認為,腎為水臟,腎能生肝即水生木為五行順生之理,而肝生之火藏于命門為五行之逆生。腎為坎卦,腎本為水臟,腎中藏有命火,以成水火之臟,因此真水即為命火亦為真陽。木生水中之火即劉子維所謂五行之逆生也。
火必斂藏為劉子維于陰陽互補,補木生火之后招。劉子維認為相火位于命門不可離也,不離則生人,離則殺人,故補腎之法,必使命火寂然不動,而后生氣下蟄,水可生焉。并且肝為腎子,肝陰不斂,火不藏也;土為火子,脾陰不斂,亦不藏也?;痦殱摬啬\,氤氳而發(fā),升發(fā)于天而成君火。因此,初生之火須斂藏而發(fā),升浮離散之火亦須斂藏歸位。符合《素問》:“壯火食氣,少火生氣;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思想?!盵6]9,129因此,劉子維常在運用補火藥的同時使用固精斂藏之品,如覆盆子、金櫻子、沙苑子、黑豆、牡蠣、白芍、首烏、山藥等。
劉子維治療久病咳嗽?!峨y經(jīng)》[7]言:“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薄端貑枴た日摗罚骸熬每炔灰?,則三焦受之?!盵6]76認為久咳由于三焦之根不固,而三焦根于命門。三焦之氣逆則上實下虛,下虛者須補下,而補火必兼斂藏,相火才能根于命門,而為少火生氣焉。因此劉子維用補骨脂以溫下,兼用黑豆鎮(zhèn)攝,酸棗仁、牡蠣斂藏。使元海命門之火封藏,暗發(fā)氤氳,成為布散全身之本。周身運行之氣,即命火所發(fā)之氤氳,必有藏而后有發(fā),又必有通而后發(fā)者不郁,生機乃暢。劉子維又于火斂之后施以散通之品,以達火之用也,補之、潛之、達之各以平為期,這是劉子維火必兼斂,斂散相合之兩合法也。
某患者,牙齦腫如茄,面赤,舌黃色白[3]269。茄色為黑紅色,即水勝火之外見也。牙齦腫、面赤、舌黃皆熱象,然未有實熱證。牙齦腫而不痛,舌黃而帶白,面赤,皆由于下虛而陽浮也。原批云[3]269:“此是元氣浮于外而不潛藏,回陽收納為要?!惫视酶阶?、肉桂引火歸元,用白芍以平肝斂肝,然后火乃克降;又用山藥斂陰守土,酸棗仁收斂上焦神氣;又用沙參、生地、知母、菊花清金降火;最后加用金櫻子、牡蠣固秘精氣,潛之于下。這是劉子維火必斂藏之用法也。
劉子維常于三個方面用到升降相依的方法,一是邪氣阻隔導(dǎo)致升降失常;二是臟腑虛損或陰陽失調(diào)導(dǎo)致升降失常,三是臟腑本身即具有升降屬性。人身本是一小天地,肝腎居于下焦象地,心肺居于上焦象天,脾胃斡旋中焦主樞機,地氣上升為云,天氣下為雨,天地氣交,而成生化之機。因此劉子維常用清降天氣之品使天地氣交而收工。劉子維常用麥冬、沙參、阿膠、龍眼肉、柏子仁等潤澤天氣,五味子、棗皮斂降天氣,使陽中有陰有下降之源。黃芩、連翹、梔子、木通、枳殼苦寒直降天氣;黃芪、黨參、鹿角、杜仲、肉桂甘溫以升地氣。
劉子維每于上焦邪實兼有中焦氣虛時,于補虛瀉實方中兼用升降之品。上焦邪實則心火不降,中焦氣虛則清氣不升,升降失序,則疾病見矣。在治療咳嗽,痰多,周身麻木,四肢無力案中,咳嗽、痰多由于肺郁心火不降為上焦邪實。而痰飲之本在脾,久咳亦傷及脾胃,脾虛不能升清四達,則四肢無力,此為中焦氣虛不升。補中氣則有礙心火下降,降瀉心火則重虛中氣。因此于升補中氣藥中佐以降氣瀉火之藥。而火又隨氣降,肺氣降心火亦降也。用百部、枳殼降天氣,用梔子、連翹直折心火,再參用健脾升清之品。因此劉子維常于補虛瀉實藥中參用升降之品,而補虛之藥常兼升性,瀉實之藥常兼降性,常常一舉兩得。
治療黃思望之叔母,久病,面青白,口子午干苦,足冷,右脅有包,今春誤藥吐血,現(xiàn)胃口不開,作咳有痰,四肢無力,不能坐起[3]145?!端貑枴ねㄔu虛實論》曰:“氣逆者足寒也?!盵6]57《解精微論》曰:“陽并于上,則火獨光;陰并于下,則足寒?!盵6]201口子午干苦,足冷者,寒氣厥逆而火不降也。諸血皆屬于心,口子午干苦者,由于吐血后,離中之陰虛而火不降也。四肢無力,不能起坐者,脾虛也。因此本病由于陽虛于下,而陰虛于上,水火失交。脾胃虛,故補以白術(shù)、參、芪;寒在下,故溫以附片,使地氣上升;熱在上,故涼以生地、黃芩,清以麥冬,散以薄荷,降以木通,使天氣下降;胃口不開,生姜宣發(fā)上焦,為附、術(shù)之使以開之;右脅有包,香附、佛手開郁利氣,為參、芪之使以運之。故用生地補離中之陰,以治火不降之本,黃芩、麥冬、薄荷則清金散火,以治火不降之標也。此即臟腑虛損,陰陽失調(diào)導(dǎo)致升降失常,治療必須參用升降之品。
治療陽虛不食、不語、神少案中,用補火斂藏生發(fā)之品最后又加用天花粉清降,沙參、龍眼肉滋潤使陽中得陰,天氣而后下行,氣血得以生化。治療陽虛痿弱,四肢不能動,飲食少、精神少諸癥中,五味子與黃芪同用,謂唯五味子能馭黃芪之氣為治節(jié)之氣,垂雨露于洪鈞。這與生脈散、李東垣清暑益氣湯、張錫純玉液湯升地氣,降天氣而成生化的理論用法一致,源于肺為華蓋,居于上焦象天,肺氣降則天氣下,成天地氣交。這是基于臟腑自身具有的升降屬性而選擇具有升降屬性的藥物。
劉子維治療無論正虛導(dǎo)致的邪氣內(nèi)生,還是因為正虛招致外邪侵襲,都考慮到虛實兩個方面,常補虛瀉實齊用。認為邪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故必以補正為祛邪之本,而后克伐諸藥乃得以成祛邪之用。劉子維謂:“夫操刀殺賊,必假健兒之手,非刀自能殺賊也,用克伐藥祛邪,必籍脾胃之運,非克伐藥自能祛邪也?!盵3]136若有瀉無補,則既虛之脾胃方苦不克承當。關(guān)于補瀉之度,總需保持上焦得通,心火得以下交為度[3]136。這句話的意思是邪氣侵襲上焦,郁而不行,祛邪藥得補虛藥之手,使上焦得以宣散,若補藥過用,則外不得散,內(nèi)亦壅也,病成痼疾;上焦邪實則心火不得降,而補虛之藥性常甘溫氣升,若過用補虛之藥則心火不降甚矣,因此補瀉之度,總需保持上焦得通,心火得以下交為度。
治療風邪客于手足陽明經(jīng)導(dǎo)致的頭痛時,除了常用的祛風行氣活血藥外,還重用黃芪一兩,三付即痊愈。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須”,虛不補則邪難出,故重用黃芪協(xié)諸風藥,以成祛邪固表之功。劉子維的此舉用法與黃芪桂枝五物湯、玉屏風散的旨意不謀而合。
在治療因寒濕有余,寒飲客于肺臟導(dǎo)致的咳嗽痰多案中,除用補氣生陽以治寒濕之本外,用葶藶子瀉肺飲之實,生姜宣肺竅之閉,細辛散肺飲之寒,而又須用黃芪治節(jié)于上,黃芪亦用至一兩。認為飲之初由于氣不運,飲既成則又氣不舒,徒補虛則盛盛而固邪,不舒者愈不舒;徒攻邪則虛虛則傷正,可散者復(fù)可聚。唯黃芪與葶藶、生姜、細辛相輔而行,則各展其長,互制其短,潰以成之堅,杜未來之漸[3]134。黃芪與細辛、葶藶子、生姜成補虛瀉實之組合。
于腎水不足,心火不降而致的心餒、心跳案中,腎水不足則心陰亦不足,心陽無所系,心火亢于上成燎原之勢,不得下交于腎,而成為邪實一端。腎水不足,腎中陰陽亦呈偏態(tài),腎水不足則相火偏盛。總之,水不能升,火不能降,呈上盛下虛之候。劉子維常用玄參補腎水、制心火,梔子、連翹瀉亢盛之火,使心火得以下降;用玄參、生地、熟地、枸杞補腎水,亦須瀉有余之腎火,此澤瀉之用途也。人體內(nèi)陰陽水火失調(diào),有一隅之虛,就有一隅之亢,成虛實互見之勢,補虛瀉實、瀉南補北是其法也。
斂散相合亦有兩層含義,散者散邪實也,斂者斂精氣也;斂者斂逆氣也,散者達正氣也。散斂與斂散各有側(cè)重,一者以邪實為主,一者以正虛為主。散者須斂,而斂者亦須辛散以達之。猶之善用兵者,必能守而后能戰(zhàn),斂陰以為陽之守。邪氣盛須散,散則耗散正氣,必收斂之品與散邪之品同用,散邪而不傷正,與補虛瀉實意義相近也。下虛氣逆時,用補火斂藏法,常用到大量鎮(zhèn)攝斂藏之藥。劉子維謂斂陰者必利陰氣,在用大量補益收斂藥的同時又常兼用辛散通達之品,斂必兼通之意也。劉子維斂上焦常用五味子、杏仁;斂中焦常用山藥、白芍;斂下焦常用金櫻子、牡蠣、酸棗仁。散上焦常用生姜、防風、金銀花、薄荷;散中焦常用陳皮、青皮、香附、大腹皮;散下焦用艾葉、鹿角,前者利陰氣,后者通陽氣。
在治療痰飲咳嗽案中,用葶藶、生姜等辛散藥散邪的同時,又佐五味子酸斂藥收斂精氣。謂有形之痰,雖宜攻散;而無形之精氣,則宜靜藏。劉子維此法與小青龍湯中干姜、細辛與五味子同用亦同一源流,散邪氣,斂正氣,邪去而不傷正。
劉子維治療一患者,腳痛,臥床月余,痛難堪,不能行,痛無定處[3]159。劉子維辨為風寒濕合而為痹,風寒濕三氣內(nèi)應(yīng)肝脾腎三臟,必三臟之不足,然后三氣得以深入。本病治以扶正為主,祛邪為次。用黃芪、白術(shù)、甘草、益智仁、附片、肉桂、巴戟天、鹿茸、枸杞補正;桂枝祛風,木香理氣,當歸活血,皆為補而兼通所用;又白芍一兩平肝斂陰,以節(jié)制諸辛溫辛熱之剛,猶桂枝湯中桂枝配白芍,發(fā)中有收,以靜制動。三付服后,又加用首烏八錢、金櫻子五錢、黑豆八錢入肝腎之陰,以靜制勝,與方中溫熱諸藥所生之陽轉(zhuǎn)為封藏之陽。又加用防風二錢,斂后又兼通,使生氣能流行周身。認為人以生氣為主,闔則能含生氣之本于宥密,開則能暢生氣之標于一身。故用藥之妙,往往開中有闔,闔中有開,前方中白芍,后方中用防風即是此意也。前方通補兼斂,后方斂闔兼散。
劉子維的用藥特點符合中醫(yī)的陰陽之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斂中有散,散中有斂,總使陰陽平衡,陰陽合和,達到疾病向愈的目的。而陰陽互補,升降相依,斂散相合等用藥特點,合而參看則又符合中醫(yī)整體觀。因此,劉子維用藥的陰陽觀與整體觀非常值得學(xué)習(xí)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