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博,段超超,王春芳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是產科特有的全身綜合性疾病,常在妊娠20周后發(fā)生,主要表現為高血壓、蛋白尿、水腫及靶器官損害。我國HDP發(fā)病率約為9.4%,是孕產婦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嚴重威脅母嬰健康和安全[1]。研究發(fā)現,25%~50%的HDP病人視覺系統(tǒng)受到影響,主要表現為視網膜小動脈痙攣、硬化、視網膜出血、滲出、水腫,嚴重時可造成漿液性視網膜脫離[2]。視網膜病變不僅影響病人視力,而且與血壓水平、蛋白尿水平、HDP嚴重程度及母嬰不良結局相關[3]。因此,視網膜血管作為全身唯一可直接肉眼觀察的血管,是反映全身血管情況的理想窗口,對評估HDP嚴重程度、監(jiān)測疾病發(fā)生發(fā)展、指導治療及改善母嬰健康狀況有重要意義。
HDP是一種多因素、多機制、多通路的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研究認為,HDP的發(fā)生是由于胎盤滋養(yǎng)細胞侵入不足,造成胎盤淺著床,胎盤缺血缺氧及多種胎盤因子釋放,引起全身血管阻力增加、血管痙攣、血管內皮功能障礙,進而影響眼、肝、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靶器官功能[4]。
1.1 血管內皮功能障礙 視網膜血管內皮是血-視網膜內屏障的重要組成,具有選擇通透性,保護視網膜免受有害物質損傷[5]。HDP視網膜病變最常見的病理改變是視網膜小動脈痙攣,可引起視網膜缺血、缺氧,導致視網膜血管內皮功能損傷及通透性增加,眼底檢查可見視網膜出血、滲出、水腫等改變[6]。此外,脈絡膜血管內皮功能障礙也在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脈絡膜為視網膜色素上皮層(RPE)提供氧氣并代謝廢物[7]。妊娠高血壓狀態(tài)下,脈絡膜小動脈痙攣繼發(fā)脈絡膜局灶性缺血和血管內皮損傷,導致視網膜色素上皮層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礙,血-視網膜外屏障破壞,蛋白質和液體從脈絡膜血管滲漏到視網膜神經上皮層下,形成漿液性視網膜脫離[8]。眼底造影早期可見脈絡膜血管充盈延遲和無灌注區(qū),晚期可見滲漏及Elschnig斑等脈絡膜內皮功能損傷表現[9]。
1.2 炎癥機制 炎癥反應在HDP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引起血管內皮損傷因素之一[10]。研究發(fā)現,HDP視網膜病變病人白細胞計數升高、血小板計數降低。白細胞和血小板都是炎癥過程的組成部分,活化的血小板可促進白細胞聚集至動脈壁,引發(fā)并加劇血管炎癥[3]。此外,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激活,D-二聚體增加,造成血液高凝狀態(tài),影響視網膜和脈絡膜血液循環(huán)[11]。補體激活引起的白細胞栓子可能是導致HDP病人出現類Purtscher視網膜病變的原因[12]。
HDP視網膜病變最常表現為視網膜小動脈痙攣,通常是局灶性、可逆的,隨著疾病發(fā)展,出現視網膜小動脈硬化、視網膜出血、滲出、水腫、漿液性視網膜脫離等表現。我國采用Duker-Elder分期標準[13],即Ⅰ期(動脈痙攣期):視網膜小動脈狹窄,管徑粗細不等;Ⅱ期(動脈硬化期):視網膜小動脈反光增加,有動靜脈交叉壓迫征;Ⅲ期(視網膜病變期):視網膜出血、滲出、水腫,嚴重時發(fā)生漿液性視網膜脫離。
3.1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OCT是一種非侵入性成像方式,可快速、客觀地獲取高分辨率的眼底橫截面圖像,并具有高度可重復性[14]。通過OCT可觀察到HDP病人視網膜的改變,包括神經上皮層水腫及脫離,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和橢圓體帶不連續(xù)、不規(guī)則。其中,OCT對局限性漿液性視網膜脫離有較好的診斷效果。研究發(fā)現56.76%的HDP病人出現漿液性視網膜脫離[15]。同時,OCT還可定量分析HDP病人視網膜及脈絡膜厚度,為進一步研究該病發(fā)生、發(fā)展提供客觀可靠的指標。
3.1.1 視網膜神經纖維層(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 RNFL是由視神經節(jié)細胞軸突構成,是唯一在眼底檢查中可見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是反映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變的指標,RNFL厚度增加提示可能有腦水腫的出現[14]。有研究對比了有無視網膜病變HDP病人的RNFL厚度,發(fā)現有視網膜病變者RNFL變厚,其原因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tǒng)亞臨床參與有關[16]。另有研究發(fā)現,與健康孕婦相比,HDP孕婦RNFL變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推測可能與研究對象均沒有神經系統(tǒng)體征及明顯腦水腫有關[14,17];在產后2個月時,HDP產婦RNFL較健康產婦變薄,反映了孕期血壓升高對視網膜微結構產生了不良影響,導致產后RNFL進行性萎縮、變薄[17]。
3.1.2 黃斑厚度 黃斑受個體間結構差異和血管影響較小,測量結果更一致,其厚度可作為神經節(jié)細胞損傷的指標。研究發(fā)現,健康孕婦與HDP孕婦黃斑厚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14,18],分析可能與HDP發(fā)病時間較短及視網膜自身調節(jié)有關[14,19]。Gooding等[10]研究發(fā)現HDP病人黃斑厚度與蛋白尿水平呈正相關,與血壓無顯著相關性。
3.1.3 脈絡膜厚度 脈絡膜負責眼部營養(yǎng)供給和血流量調節(jié),脈絡膜厚度對血壓變化高度敏感,并且受血流量和灌注壓力的影響很大。OCT增強深部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用于脈絡膜厚度分析,是評估脈絡膜的重要技術[2]。研究發(fā)現,HDP孕婦脈絡膜明顯薄于健康孕婦[7];但也有研究表明,HDP孕婦脈絡膜較健康孕婦增厚,且厚度隨病情嚴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2,20-21]。研究結果的不同可能與研究納入的HDP病人病情嚴重程度不同有關。脈絡膜血管痙攣導致脈絡膜厚度變薄,隨著病情不斷加重,血管內皮進一步受損,血管通透性增加,脈絡膜水腫導致脈絡膜厚度增加[2,7,20-21]。Evcimen等[2]指出視力下降及OCT異常的HDP病人脈絡膜厚度明顯高于無視力下降及OCT正常的HDP病人,脈絡膜為感光細胞提供營養(yǎng),脈絡膜厚度增加反映脈絡膜血管內皮受損,通透性增加,從而影響視網膜功能,導致視力下降。脈絡膜厚度可能有助于預測OCT定性結果,從而預測HDP嚴重程度[2]。此外,脈絡膜厚度與反映HDP嚴重程度的指標(平均動脈壓、尿蛋白/肌酐)呈正相關,提示脈絡膜厚度或可成為反映HDP嚴重程度新的參考指標[21]。
3.2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 OCTA是基于OCT的新型血管成像技術,可在不使用造影劑前提下無創(chuàng)評估視網膜表層、深層及脈絡膜血管形態(tài)結構,定量分析各層次血管密度、灌注密度和黃斑中心凹無血管區(qū)等。目前,OCTA已廣泛應用于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病變等眼部疾病的診斷及隨訪[22],對HDP視網膜病變的診斷及隨訪有獨特優(yōu)勢。
利用OCTA可以觀察到HDP視網膜病變病人視網膜深層血管結構發(fā)生改變,且這種改變在病情嚴重時最明顯[23]。另外,在漿液性視網膜脫離病人的脈絡膜毛細血管層中發(fā)現與眼底血管造影灌注不足相對應的局灶暗區(qū)、血流信號衰減,隨著血流信號逐漸恢復,清晰地顯示了缺血及再灌注時微血管的改變[24]。Urfalioglu等[25]首次利用OCTA定量分析HDP病人眼底血流變化,發(fā)現脈絡膜毛細血管層及視乳頭血流面積較健康孕婦減小,分析可能與過度灌注損傷及血管收縮有關。有研究發(fā)現,即使在沒有視網膜病變情況下,HDP病人仍可出現視網膜血管密度降低、視乳頭血管密度升高等改變;其中,視網膜深層血管密度改變更明顯,反映了外層視網膜更易受到血管痙攣引起灌注不良的影響[26]。OCTA可較好地顯示早期微血管改變,其是否是發(fā)生視網膜病變的早期信號,仍需進一步隨訪研究。
HDP是產科常見的多系統(tǒng)疾病,會影響包括眼部在內多個靶器官。視網膜位置表淺,具有豐富的脈管系統(tǒng),較易獲得高分辨率血管成像,是反映全身循環(huán)狀態(tài)的良好靶點[27]。充分了解HDP視網膜病變,對評估HDP嚴重程度、監(jiān)測疾病發(fā)生發(fā)展、指導治療及改善母嬰健康狀況有重要意義。隨著眼科輔助檢查技術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應用于HDP視網膜病變的診斷中。OCT及OCTA具有快速成像、非侵入性、分辨率高、定量分析、重復性好等優(yōu)勢,可較好地識別細微病理改變,針對不同層次進行分析,為早期發(fā)現及全面了解視網膜病變提供了有力幫助。希望隨著對HDP視網膜病變的發(fā)病機制及OCT、OCTA研究的深入,能夠為HDP及其視網膜病變的診治提供全面客觀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