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嫦
(廣州市增城區(qū)荔江小學 廣東廣州 511300)
語文是我國小學生首先應(yīng)該學習的科目,語文教學的重點很大一部分在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言運用和實踐能力,促進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語言運用。想要提高小學生的語言運用,可通過閱讀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詞語積累和句子積累,豐厚的積累能幫助小學生在進行語言運用的過程中事半功倍。本文主要基于閱讀教學探討培養(yǎng)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實踐,提出一些措施。
在當前應(yīng)試教育的壓力下,小學語文的閱讀和積累都存在填鴨式教育的弊端,老師會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詞語積累和古詩詞積累,但是在這個積累過程中,小學生沒有體會到更多的內(nèi)涵,只是在機械地背誦一些老師要求的內(nèi)容,小到詞語成語,大到古詩詞及課文,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內(nèi)容,但是由于缺乏對于這些內(nèi)容的理解,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用錯或者不會用的情況,填鴨式的機械教育積累不利于小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語文語言文字教學訓練過程中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老師往往會帶領(lǐng)學生去分析一些文章的思想,或者句子作用,在進行大量的分析訓練的時候,學生能夠掌握一些規(guī)律性的課文思想或者課文結(jié)構(gòu)作用,但是在長期的分析訓練中,學生缺乏語感,在沒有對課文反復(fù)誦讀的過程中,即使學會了分析的方法也無法對課文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這就容易導致小學生在語言學習運用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不知道怎么表達的現(xiàn)象。
此外,小學生的日常閱讀時間比較少,為了訓練小學生的答題能力,老師會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將重點放在如何分析問題、解答問題上,學生缺乏大量的閱讀,會導致學生喪失自主積累的能力,小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讀不懂、讀不透的情況。
小學語文的教學形式不應(yīng)該局限于老師的口述教學形式,在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達的今天,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來豐富小學語文語言教學課堂,多媒體課件憑借著色彩豐富、圖像化、趣味兒化的特點吸引著小學生的注意力,讓小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充滿興趣,有了興趣才能夠提高小學生語言學習的欲望。通過多媒體教學,小學語文教學變得更加有趣,可幫助學生提高對閱讀的興趣,打下堅實的語言文字積累,一個堅實的積累能夠促進小學生表達的多樣化和豐富化。此外,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小學生在學習語言過程中有不一樣的體驗,加之老師的引導可以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學習的熱愛,最終達到提高小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效果[1]。
例如,在小學語文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學習《守株待兔》一課的時候,老師除了帶領(lǐng)學生閱讀文章,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視頻的方式放映守株待兔的視頻,讓學生觀看農(nóng)夫得到兔子和后來沒有得到兔子的過程,幫助學生結(jié)合文本更好地理解文字的意思。然后,老師可以讓小學生對守株待兔這件事情進行復(fù)述并說一說自己對于這個故事的看法,復(fù)述過程中能幫助學生對這個寓言故事的含義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在觀點敘述的時候,老師可以引導小學生說一說自己在學習或者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僥幸不勞而獲的心理,在多媒體教學中很大程度上能促進小學生對語言和文字的感知能力,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在教學課堂中占據(jù)主體地位,老師將學習內(nèi)容和教學內(nèi)容灌輸給學生,但是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往往是被動學習,這樣會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的創(chuàng)造力和效果不好。在當前的教育改革下,老師要轉(zhuǎn)變角色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轉(zhuǎn)變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并積極參與課堂。讓學生對一篇文章的閱讀或者一個觀點進行思考和表達,能夠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提高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在語言表達實踐中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語言發(fā)展。老師還可以為小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語言學習情境,一個好的學習情境能讓學生有一個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可提高學生對語言的學習興趣[2]。
例如,學習小學語文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下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和《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小學生進行自主閱讀,閱讀完之后可以讓小學生對老屋的故事以及胡蘿卜先生的胡子進行續(xù)寫,啟發(fā)小學生根據(jù)前面的故事來續(xù)寫之后會發(fā)生什么,學生在預(yù)測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并提高自身的自主思考能力。而且,自主閱讀老屋和胡蘿卜先生的故事,能促進小學生的投入,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此外,老師可以讓每一個學生自己講一講老屋的后續(xù)以及胡蘿卜先生的胡子的用途后續(xù),鍛煉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學習能力也較弱,老師可以利用游戲化的閱讀教學方式讓學生進行語言互動,有趣的游戲可以幫助學生得到身心放松,并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有些話的教學方式還能創(chuàng)造一個有趣且放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進行語言表達和語言運用。此外,在游戲過程中,老師可以充當一個糾正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如果小學生出現(xiàn)語法錯誤或者語言運用錯誤,老師可以及時糾正。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的日常積累,還可以在游戲互動中提高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和臨場應(yīng)變能力[3]。
例如,學習小學語文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學習《拍手歌》一課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先熟悉課文,然后兩個人進行拍手歌的實踐,在歡快的歌曲中學生進行拍手歌的實踐,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動物世界的動物有一個了解,懂得保護動物的重要性,還可以促進小學生參與課堂,提高學習積極性。此外,老師還可以讓幾個學生扮演熊貓、黃鸝、猛虎、大雁、孔雀、雄鷹等,在角色扮演與拍手歌的進行過程中能極大地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學生在互動學習中進行語言文字能力鍛煉。
小學生在進行閱讀和語言文字實踐的時候,可能受到以往經(jīng)歷或者性格的影響,對閱讀的分析并不是很深刻,在語言文字運用實踐的過程中也不是很積極。這時候老師可以根據(jù)這些學生的情況進行小組劃分,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能夠促進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說出自己的想法,還能夠幫助學生汲取他人的長處來豐富自己的思想。小組合作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充分調(diào)動其閱讀的積極性和語言學習的積極性。此外,老師還可以采取小組匯報的方式讓每一個小組來匯報自己的語言文字運用成果和閱讀實踐成果,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專注力,還可以鍛煉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提高整體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水平[4]。
例如,教學小學語文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荷花》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結(jié)為小組進行課文閱讀分享,每個小組都要討論荷花的葉子、姿態(tài)、想象等來描述一種喜愛的花。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接著拓展到閱讀其他不同的關(guān)于花的文章,尋找其描寫的不同之處,于是總結(jié)出描寫花的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生活中觀察到的鮮花的描寫中,這樣通過學生的討論,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語言交流能力的提高,還可以幫助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注意自己的措辭,調(diào)動文字積累,真正促進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高。
總而言之,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十分重要,老師要引導、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有效的積累和語言運用實踐,通過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及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