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書國,汪五三,王 娟,張俊秀
(皖南醫(yī)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藥理學是一門重要的醫(yī)學基礎學科,是聯(lián)系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醫(yī)學與藥學的橋梁學科,尤其對于藥學類專業(yè)來說,藥理學更是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必修課程,學好藥理學對將來從事藥學相關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然而,由于藥理學不僅涉及解剖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等基礎學科,還涉及眾多臨床學科,具有藥物種類繁多、內容抽象復雜等特點,加之藥學類專業(yè)相關基礎及臨床醫(yī)學課程開設較少,學生普遍反映藥理學難學、難記,因此對藥理學產生畏難情緒,嚴重影響學習藥理學的興趣和熱情[1]。目前,我校藥學類專業(yè)藥理學課程成績主要采用期末考試這一終結性評價方式,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導致許多學生平時缺乏學習的壓力和動力,對課程內容預習、復習積極性不高,每到期末考試前就死記硬背。這種現(xiàn)象造成學生對課程內容難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嚴重影響藥理學教學質量和學生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因此,改革藥學類專業(yè)藥理學課程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推進藥理學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舉措之一。
形成性評價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而言的一種教學評價方法,是對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做出的評價,其目的是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進展情況,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以增強學生自信心和學習動力,提高教學效果[2]。目前,形成性評價已廣泛應用于醫(yī)學專業(yè)本科生外科學、醫(yī)學檢驗、病理生理學等課程教學過程,對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高素質醫(yī)學人才發(fā)揮了積極作用[3-4]。為此,我們在藥學類專業(yè)藥理學教學中探索建立了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藥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醫(yī)學基礎學科,實驗教學在教學內容中占較大比重。由于我校藥理學實驗部分與生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共同組成一門獨立課程——機能實驗學,因此在藥理學課程評價體系中未包含實驗相關內容。目前,我們在藥學類專業(yè)藥理學教學中綜合采用了以下幾種評價形式,并在課程開始時明確告知學生,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并提出反饋意見,以提高藥理學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我國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種手段,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素質的主渠道。課堂考勤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紀律意識、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形成良好學習風氣的必要條件,也是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一項基本保障[5]。雖然目前對于大學課堂考勤的必要性尚存在不同觀點,但總體來說,對于部分學習自覺性較差的學生來說,課堂考勤仍是一種有效的督促手段。由于傳統(tǒng)的點名方式耗時過長,我們采用了雨課堂線上簽到功能,規(guī)范課堂點名流程,提高課堂點名效率。在課程結束時,將學生出勤情況整理、統(tǒng)計后計入課程總成績。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提高教學效果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提問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復習和預習,增強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提問可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促進師生交流,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最后,提問可獲得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及時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以不斷調整教學計劃和方式,提高教學質量[6]。因此,我們利用雨課堂隨機點名功能進行提問,這些問題既可以考查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情況,也可以促使學生拓展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然而,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在大班教學中難以保證提問涉及所有學生。因此,在大班教學時,課堂提問成績不宜作為課程評價組成部分。
平時小測驗可督促學生及時復習所學內容,克服學生課后不復習、期末考試前突擊背誦的不良習慣,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因此,我們在每個章節(jié)結束后,緊密結合課程大綱和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要求,針對重要知識點設計習題,借助于雨課堂開展小測驗,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發(fā)現(xiàn)其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適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
階段性測驗是對學生前一階段學習情況的較全面檢測,是形成性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階段性測驗可檢驗學生在學習態(tài)度、能力、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系統(tǒng)性復習前面所學內容,加強對各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有效提高學習效果[7];另一方面,階段性測驗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學質量。為此,我們在藥理學教學中定期開展了階段性測驗,每學期3~4次,并將測驗成績納入課程總評成績,以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及時復習和鞏固,推動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期末考試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教學效果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單一的期末考試不僅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不利于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進,嚴重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有研究表明,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可明顯提高教學質量[8]。因此,在藥理學教學中,我們將期末考試與平時表現(xiàn)、階段性測驗等形成性評價方式相結合,構建完整的形成性評價體系。
形成性評價體系建立并在藥學相關專業(yè)運行以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師生互動明顯增加,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日益普及和新型網絡資源的不斷涌現(xiàn),加之部分學生自制力較差,學生的積極性下降,課堂表現(xiàn)不佳。自采用課堂考勤和課堂提問以來,學生出勤率明顯提高,上課遲到、早退及無故曠課等現(xiàn)象明顯減少,學期平均出勤率達95%以上。為了應對課堂提問,學生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開小差、玩手機游戲等現(xiàn)象明顯減少,課堂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在傳統(tǒng)的藥理學教學中,由于采用單一的評價方式,大多數(shù)學生平時復習較少,每到期末考試前突擊背誦。由于對許多內容不理解,考試時“張冠李戴”現(xiàn)象較為普遍,考試成績不夠理想。采用形成性評價體系以來,由于需要應對課堂提問、平時測驗和階段性測驗,學生除了課堂聽課更為認真外,課后復習、預習的積極性也明顯提高。對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可通過雨課堂或微信與任課教師溝通,增強了交流的便利性和時效性。通過對某些代表性問題的解答,可使更多學生從中獲益。
多年以來,我校藥理學主要采用期末考試這一終結性評價形式。由于學生平時缺少復習的壓力和動力,對課堂所學內容不能及時復習、鞏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同時,由于缺乏師生交流,教師也不能及時獲取教學效果反饋,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了解并做出調整,影響教學效果,期末考試成績常不理想。實施形成性評價體系以來,由于學生平時學習積極性提高,師生交流增加,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能及時得到解決,教師也能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學效果明顯改善,課程成績明顯提高。
藥理學是藥學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藥理學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藥學類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在藥理學教學中,我們基于雨課堂將課堂考勤、課堂提問、平時測驗、階段性測驗等考核形式與期末考試有機結合,建立了形成性評價體系,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明顯增強了學生學習藥理學的興趣和熱情,提高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