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 楊春香
(漯河市中心醫(yī)院 心內(nèi)科, 河南 漯河 462000)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由冠狀動脈急性、 持續(xù)性缺血缺氧引發(fā)的心肌壞死, 好發(fā)于老年人群, 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shù) (PCI) 為臨床治療AMI 的常用方法, 但由于老年人生理病理變化較特殊, 部分患者術(shù)后心肌功能未能完全恢復, 導致患者發(fā)生心絞痛、 心律失常等, 嚴重者可致死亡, 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極大。 相關(guān)研究[1-2]表明, 術(shù)后進行心臟康復訓練能夠有效降低AMI 患者PCI 術(shù)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基于此, 本研究選取于我院行PCI 的AMI 患者98 例, 進一步探討新型心臟康復模式干預對其心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于我院行 PCI的 AMI 患者 98 例, 納入標準: ①符合 AMI 的診斷標準[3]; ②經(jīng)心電圖、 臨床癥狀檢查等, 確診為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③實施PCI 手術(shù); ④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 ①存在嚴重肺部疾病者; ②梗死后并發(fā)嚴重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及心律失常者; ③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 ④患有嚴重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者。 將采用常規(guī)心臟康復模式干預的48 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將采用新型心臟康復模式干預的50 例患者納入觀察組。 觀察組中男 27 例, 女 23 例; 年齡 42 ~ 77 歲, 平均年齡 (67.84 ±5.22) 歲。 對照組中男 26 例, 女 22 例; 年齡 41 ~ 78 歲, 平均年齡 (67.92 ± 5.26) 歲。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心臟康復模式干預, 主要以床上活動、 慢走等簡單方式作為運動形式。 觀察組采用新型心臟康復模式干預, 具體措施如下: ①術(shù)后12 h 內(nèi), 協(xié)助患者進行翻身、 四肢移動、 逐漸坐起進食、 排便等。 ②術(shù)后第 1 天, 進行以單一阻力運動為主的1 ∶1 間歇運動練習, 以鍛煉患者下肢大肌群, 保證最大重量阻力強度<30%, 能量消耗<2 METs, 主觀用力分級 (PRE) <10 級, 靶心率 (THR) <30%癥狀限制性心率。 ③術(shù)后第2 ~3 天, 進行以單一和循環(huán)阻力交替運動為主的練習, 以鍛煉全身各大肌群, 保證最大重量阻力強度<50%, 2 METs<能量消耗<3 METs, 10 級<PRE<12 級, THR 為30% ~50%癥狀限制性心率。 ④術(shù)后第 4 ~7 天, 進行以有氧運動為主的動態(tài)訓練, 保證最大重量阻力強度<60%, 3 METs<能量消耗<5 METs, 12 級<PRE<14 級, THR 為 45% ~ 65%癥狀限制性心率。 ⑤術(shù)后第8 ~14 天, 進行以耐力性有氧運動為主的練習, 且運動強度略<無氧閾水平, 保證5 METs<能量消耗<6 METs, 14 級<PRE<16 級, THR 為 65% ~ 85%癥狀限制性心率。 后期保持術(shù)后第8 ~14 天運動強度至3 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 個月后的心功能。對兩組患者進行心臟彩超檢查, 檢測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 (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 (LVEDV) 及心輸出量 (CO) 水平。 ②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3 個月后的生活質(zhì)量狀況。 采用生活質(zhì)量綜合評定問卷 (GQOLI-74) 對生活質(zhì)量狀況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 軀體功能及物質(zhì)生活狀態(tài)4個維度, 滿分為100 分, 得分越高, 表明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數(shù)資料以 n (%) 表示, 采用 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表示, 組間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 組內(nèi)采用配對樣本 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功能干預前, 兩組的 LVEDV、 LVEF、 CO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干預后, 兩組的 LVEF、 CO 水平均高于干預前, LVEDV 水平均低于干預前, 且觀察組各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心功能指標比較 ()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心功能指標比較 ()
注: 與本組干預前相比, *P <0.05。
時間 組別 n LVEDV (mL) LVEF (%) CO (L/min)干預前 觀察組 50 46.42±1.68 47.59±10.25 3.94±0.56對照組 48 46.49±1.71 47.63±10.37 3.98±0.59 t 0.204 0.019 0.344 P 0.839 0.985 0.731干預后 觀察組 50 42.36±1.51* 67.46±11.63* 6.18±1.47*對照組 48 43.87±1.16* 61.15±11.81* 5.36±1.15*t 5.535 2.665 3.067 P 0.000 0.009 0.003
2.2 生活質(zhì)量干預前, 兩組的 GQOLI-74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干預后, 兩組的 GQOLI-74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 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2。
表 2 兩組干預前后的 GQOLI-74 評分比較 (, 分)
表 2 兩組干預前后的 GQOLI-74 評分比較 (, 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 50 52.64±5.27 86.31±6.22 29.204 0.000對照組 50 52.87±5.39 71.68±5.83 16.413 0.000 t 0.214 12.002 P 0.831 0.000
AMI 是臨床常見急危重癥, 隨著心血管介入醫(yī)學的快速發(fā)展, PCI 已成為治療AMI 的重要手段, 為患者早期康復及預后提供有力支持。 心臟康復訓練是一種通過訓練, 使患者心臟活動能力及心臟功能恢復的綜合干預方式, 能夠有效且安全地降低患者術(shù)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從而降低疾病惡化風險, 利于患者更快恢復[4]。 因常規(guī)心臟康復模式在術(shù)后各個階段均采取相同的干預手段, 難以獲得較好的效果, 目前已無法滿足臨床的需求。 相關(guān)研究[5-6]指出, AMI 患者 PCI 術(shù)后給予新型心臟康復模式干預, 能夠有效提高其體力及功能能力, 改善心肌缺血癥狀及血脂水平, 利于降低術(shù)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干預后, 觀察組的 LVEF、 CO 水平及 GQOLI-74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LVEDV 水平低于對照組, 表明AMI 患者 PCI 術(shù)后應用新型心臟康復模式干預在改善心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方面效果更為顯著。 分析原因在于: 新型心臟康復模式干預為患者提供早期、 個體化、 科學且精確定量的運動訓練方案, 同時訓練強度及標準根據(jù)患者術(shù)后不同康復時間段及機體情況確定, 能夠有效預防甚至逆轉(zhuǎn)心肌重構(gòu)的發(fā)生, 增加心肌收縮力及射血分數(shù), 從而提高患者心臟功能, 進而使周圍組織血供增加, 且隨著康復訓練時間推進及運動量逐漸遞增, 心肌功能也呈逐步提升趨勢, 能夠較大程度提升患者的運動耐量, 利于患者術(shù)后恢復。 同時, 新型心臟康復模式中包含規(guī)律有氧運動, 能夠使患者三酰甘油水平得到顯著降低,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總膽固醇的比值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從而使患者運動量有效增加, 血脂含量降低, 心肌耗氧量減少, 可較好地改善患者的心臟功能; 此外, 新型心臟康復模式通過早期、 多種協(xié)調(diào)及多方面的針對性干預, 促進患者各方面功能均恢復至較好狀態(tài), 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 AMI 患者PCI 術(shù)后應用新型心臟康復模式干預的效果顯著, 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 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