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進星辰實驗學校 臧劍斌
2019年高考、中考塵埃落定,關于考試作文的話題一度引發(fā)熱議。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能人云亦云,必須從中看出端倪,讓作文教學與時俱進,在立足根本的前提下,更好地把握考試的風向標。
曾幾何時,材料作文在高考中開始流行,材料中包含著一個“高大上”的哲理命題。于是乎,考生作文一味追求深刻、完美、哲理的思辨,漸漸地沒有了煙火氣,與實際生活漸行漸遠。
再加上所謂“滿分作文”的推波助瀾,弄得一線教師一窩蜂地“趕潮流”。有了高考的指揮棒,作文教學自然隨波逐流,一度把辭藻華麗、結構奇特的文章當作好文章。這樣一來,“技法論”就大行其道,甚至總結出了一些固定的套路,并被奉為圭臬。但那真是寫作的要義嗎?一旦作文套路、公式化了,筆者不禁要問:果真有意思嗎?有意義嗎?有蘊味嗎?
古人曾說,情動于衷而形于言。當真情實感積聚于心,情不可抑,訴諸文字,便是作文;當真知灼見形成于內,急于分享,激揚文字,就是文章。沒有真情的文章是沒有靈性的,沒有真誠的文字是冰冷的。
縱觀2019年高考、中考作文命題,似乎都在傳遞命題者的這一意圖。
且看全國卷Ⅱ:
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會上的演講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慶祝游行后寫給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參加新生開學典禮后寫給同學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后的觀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寫給某位“百年中國功勛人物”的國慶節(jié)慰問信。
五個選項,雖然形式上略有不同,但都是需要在了解歷史事件的基礎上,傾注自己的情感體驗,才能寫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如果只是口號式的宣講,必然得不到閱卷者的青睞。
全國卷Ⅲ:根據(jù)漫畫確定立意。
單是畫面上的兩句話,足以讓人思緒萬千,眼角滾燙,多少個愛恨交加的畫面瞬間浮現(xiàn)。
再看江蘇中考的部分作文題:“我當銘記”“真的有意思”“永遠不變的情思”“致敬奮斗的時光”“你是我生活的陽光”……無一不是在引導學生訴衷情、發(fā)肺腑之言。
綜上所述,如今大家希望學生的寫作入心、入情,能夠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喜怒憂樂、生活百味等訴諸筆端,談一點感觸,講一些體會,而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一味尋求思想上的“高大上”,脫離了青少年生活實際的“矯情”之作。一句話,學生作文需要回歸寫作的本源——以情動人。
語言文學大師老舍先生曾說,“文字的力量來自于我們的思想和情感,并不來自字典詞源中的字眼和詞匯”。華麗的語言并非文章的高境界,有自己的思考與感悟,從心底流出的文字才最有力量。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么,怎樣才能讓筆下的文字“感人心”呢?
很多同學總是抱怨不知道寫什么。其實,那是因為缺乏“多情”的慧眼。生活中有太多的情感值得我們去發(fā)掘,要學會從生活中選取動情點。正向情感讓人愉快、信任、感激、慶幸;負面情感讓人痛苦、鄙視、仇恨、嫉妒。有的情感微弱、平靜而持久,如綿綿柔情、悶悶不樂、耿耿于懷;有的情感強烈、穩(wěn)定而深厚,如興高采烈、歡欣鼓舞、孜孜不倦;有的情感迅猛、激情、短暫,如狂喜、憤怒、恐懼、絕望等。在這些情感觀照下的素材是構思寫作時重要的著眼點。
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論》中說:“人是生來就懷著情感的核的,如果能好好培養(yǎng),自會抽芽舒葉,開出茂美的花,結得豐實的果?!眲忧辄c,動的是真情,牽的是真實而深厚的生活原料,蕩漾的是源于生活本質的漣漪。寫作應是有技巧地再現(xiàn)生活,當下生活中的真人和實事,是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F(xiàn)在許多同學的作文言之無物,沒有鮮活的生活氣息,根本原因在于脫離了寫作的生活時空。回歸生活的寫作要遇事有感而發(fā),朱自清的《背影》、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莫懷戚的《散步》都堪稱典范。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世間文章,以“情”動人。所以說,作文時要優(yōu)先考慮情感體驗類的素材,寫出自己對“情”的理解和感悟。
“情”又是一個較大的范疇,涵蓋很多領域。我們要考慮的是貼近自己生活的素材,從身邊人、日常事著眼,讓閱卷者心有戚戚焉。同學們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血濃于水的“親情”。
親情類素材雖然有老套之嫌,卻是永恒的命題。每年的中考高分作文,還是親情類所占比例較大。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實不管“幸”與“不幸”,每個家庭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從生活的點滴中尋找真正打動自己的素材,必能引起閱卷老師的共鳴。同學們不妨從以下幾個角度著眼:珍藏愛心閃爍的細節(jié);回味扶持的快樂;理解體悟親人的用心;承擔兒女的責任之舉;捕捉家庭和諧的一幕……親情的表達要樸實、真切,切忌矯揉造作。以此類推,師生情、同學情、鄰里情……皆同此理。
雖說具有生活原生態(tài)的情感最能打動人,但決不意味著只要涉及此類情感的作文就有感染力。一篇只是表達膚淺、粗糙、庸俗情感的作文難以打動別人。優(yōu)秀的作文應是對生活的提煉,其中的情感富有表現(xiàn)力和藝術張力。
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起于至微?!边@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顯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藝術價值的細節(jié)。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往往能達到“一瞬傳情,一目傳神”的藝術效果。著名作家賈平凹曾說:“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秘訣,這也是我多年沒有告訴別人的經驗——那就是多寫細節(jié)……細節(jié)是生動的,像春天的樹干上生出的綠葉和花朵。有了它,文章就有了生氣?!?/p>
在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里,我們看到了塵沙滲漉的百年老屋、書香彌漫的浩繁卷帙、小鳥時來啄食的臺階以及那亭亭如蓋的枇杷樹,聽到了作者早年那瑯瑯的讀書聲和歷經變遷后不能自已的長號聲,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苦讀于項脊軒的抱負、皓首窮經而又功名多年未就的遺憾和親人悄然離世的傷感等復雜的情感。每一處細節(jié)都濃縮了作者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和個人獨特的人生體驗。正因如此,萬千讀者每讀此文,情不能已。
細節(jié)描寫不僅僅需要細致入微的語言表達功力,更需要通過細節(jié)的設計來負載自己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對自然宇宙的思考。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才有深度,才有意義。細節(jié)背后,是作者體物入微的觀察和審美能力,是思想、情感的深厚積淀。
因此,寫“情感類”作文,要善于選取那些最為獨特典型的事件,在具體的抒寫中折射出感人的情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最為典型的細節(jié),精心打造,做到于細微之處見親情。對于感人瞬間的言行舉止和心理活動,要進行詳細生動的刻畫,并且還要在行文中細致地描寫出“我”的切身感受,只有這樣才能打動人、感染人。
也許寫好文章的高招有很多,好作文的評價標準也眾說紛紜,但“落字入心”的作文無論放到何處,一定是備受閱卷老師青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