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惠山中等專業(yè)學校 祁平緩
國外:很多西方國家都極其重視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開展,一些西方國家關于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fā)和開展已經(jīng)趨于成熟。
國內:近幾年,研學旅行在我們國家剛剛起步,很多問題尚待解決,很多問題尚待完善。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學校和家長也意識到研學旅行的有益性,認識到研學旅行能夠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的深度融合,其價值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和接納。所以,我國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正處在一個機遇期。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學生:能夠脫離父母、獨立自主地去享受集體生活,開始旅行游樂,開心就好。
家長:研學旅行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永遠是最重要的,所以家長對于研學旅行首要的需求就是要保障孩子們的安全,安全第一,希望在此次課程活動中能夠讓孩子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學校:學校之所以組織研學旅行,就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研學旅行的過程落實德育要求,加強學科融合,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指導學生的各方面發(fā)展。
只有了解三方需求,才能夠更好地進行研學旅行的課程開發(fā)和設計。
(1)研學旅行是一種在旅行中探究、在學習中旅游的新的學習模式。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學習能力以及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方面的能力。(2)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3)有利于全面推動素質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當下,研學旅行能夠較好地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去適應社會。(4)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明旅游意識,養(yǎng)成文明旅游的良好行為習慣。
(1)將勞動教育與研學旅行相融合。(2)小學以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為主,重視游戲性和趣味性,多地理類和自然類;初中以縣情市情為主,適當增加競賽,多歷史類和科技類;高中以研究性學習為主,主要是省情國情,多人文類和體驗類課程。(3)研學旅行內容可分為五大板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自然、國情教育、國防科工以及中國革命文化。
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對學生的灌輸性教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以及進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要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
讓學生在具體體驗中觀察和反思,進而形成抽象的概念,學會歸納實踐中獲得的知識,從而在新環(huán)境中去測試概念的含義。
1.安全培訓
安全為一,其他為零。可見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無論是開展前后還是開展過程中,都必須把安全放在首位,加強員工培訓,預見安全風險,掃除安全隱患,具備安全救護知識。也要對活動開展的對象進行安全教育,普及安全常識。
2.信息同步
家長對孩子的關心是無處不在的,所以在研學旅行開展過程中,應該和家長保持溝通和聯(lián)系,讓家長能夠知道孩子的動態(tài)。另外,研學旅行的開發(fā)團隊和實施團隊也應該實時保持信息共享,信息交互通暢才能更好地開展好此次課程。
3.場地踩點
提前對場地進行踩點,首先,能夠更好地開發(fā)此次研學課程,了解當?shù)氐拿袼罪L情和習慣禁忌;其次,能夠更直觀地發(fā)掘當?shù)匮袑W活動可以利用的景點或地區(qū),幫助我們更好地設計相對應的體驗活動。除此之外,場地踩點還能夠發(fā)現(xiàn)潛在的安全隱患,能夠更好地規(guī)避風險,消除安全隱患點,保證本次研學旅行活動安全、平穩(wěn)、順利開展。
(1)學生與自己、社會和自然能夠和諧相處。(2)培養(yǎng)學生批判、勇敢、探究的良好品格。(3)讓學生學會自理,能夠自己動手去解決問題。(4)讓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深切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5)讓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實施的過程部分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安全部分,二是管理部分。這對我們研學旅行的指導教師、帶隊教師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安全部分既要求安全意識全面融入,又要求安全措施全面落實。管理部分既要求要為實施過程做準備,又要求要為學生提供精準服務,從而保證整個研學旅行課程的高效開展。
其次,我們要區(qū)分各學段的特點,保證各個學段的緊密連接。比如:低年級的學生的研究性活動可以從觀察、記錄、描述、收集信息類為主,觀察并記述關鍵的內容和要素;中年級的學生就可以以調查、分析、說明以及信息的加工等方面進行研究,重點在理解知識,應用技能并且學會去分析事物;而高年級的學生的研究性活動就可以從統(tǒng)計、功能的建構,信息輸出等方面入手,重點放在綜合評價。在實際操作中,要學會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適當調整,分層分類展開相關活動。
研學旅行既不是單純的旅行,也不是校內課堂。既不能把學生帶出去之后一味地欣賞風景忽視了研學旅行的本質,但也不能只是讓學生換個地方繼續(xù)學習,單純地把課堂由校內搬到校外,這都是在開展研學過程用應該極力避免的問題。
有的帶隊教師或者研學旅行的指導教師在研學過程中基本不讓學生動手,凡事親力親為,不讓學生參與,只把最后的結果告訴學生,這其實也是失去了研學的意義。所謂研學就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的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教師不讓學生自己去自主合作探究從而得到某個成果或結果,那么與課堂講授有何區(qū)別?
如果學生出去以后,只是換個地點繼續(xù)學習,教師換個地點繼續(xù)上課,那么就徹底失去了研學旅行的意義,喪失了研學旅行的本質。
安全是一切的前提。堅持安全為先,工作服從安全思想。加強應急救護的學習,提高安全意識。
學校在研學旅行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同時要充分調動校外資源。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如果處理不好與家長的關系,即使是少數(shù)家長不滿也容易成為學校工作的難點,牽扯教師過多精力,間接影響研學旅行的整體實施。所以積極適當?shù)卣{動家長群體參與和協(xié)助,達成教育共識,形成研學旅行共同體,這不僅能更好地處理教師與家長的關系,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校壓力,從而保障研學旅行安全有效實施。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得到有效的發(fā)揮,才能讓中小學生在體驗中去收獲,在合作中成長。(2)一事一物皆教育。研學旅行課程不同于在教室這種空間里講授課程,在校外實踐教育的過程中,每一件小事,每一處風景都可以結合實際給學生以感悟,且這種感悟要比學生在教室里聽講更有意義、更有效果。(3)及時記錄學生的主要言行,積極進行評價。對學生的言行要有回應,讓學生有學習和表達的熱情。(4)引導學生描寫所學所獲,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通過學生的分享既能夠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分享,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與友誼。(5)引導學生調動五感充分體驗。(6)無論是帶隊教師還是參與學生出發(fā)前做好安全培訓和安全教育。安全問題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線,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松懈。
綜上所述,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課程的開展能夠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的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有效開展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可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改變原有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的學習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