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市四季園小學 鄭麗
對于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處于教學一線的教師們有一種共識:統(tǒng)編教材好教,但教好并不容易。說“好教”,是因為這套教材編寫體例科學合理,特色鮮明,每個單元都有單元導語(一、二年級沒有導語頁,但教師用書中有“單元說明”),明確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也就是單元教與學的重點目標,同時,單元內部橫向聯系緊密,各板塊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配合;說“教好并不容易”,則體現在一線教師們的種種困惑中:高度概括的語文要素在具體的學段和具體的單元中應該落實到什么程度,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是否跟普通單元的精讀課文一樣教……
如果說“語文要素”明確了單元重點目標,那么由課后練習題、課前閱讀提示、課中泡泡圖和旁批共同構成的思考練習題就是實現“語文要素”的助力系統(tǒng)。統(tǒng)編教材助力系統(tǒng)與單元語文要素相呼應,循序漸進地落實單元重點目標,體現了語言文字訓練的系統(tǒng)性和發(fā)展性,是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具體的語文學習活動的憑借,有助于在實踐與運用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要想用好統(tǒng)編教材的助力系統(tǒng),就要好好研讀、領會統(tǒng)編教材的助力系統(tǒng)的編寫思路與意圖。從內容上看,統(tǒng)編教材助力系統(tǒng)的編寫圍繞單元語文要素,兼顧學生語文積累與能力發(fā)展的形成過程,特別重視學生對閱讀方法策略的掌握和閱讀思維能力的提升,課后練習的設計遵循閱讀規(guī)律,主要分朗讀體會、理解分析、歸納概括、欣賞評價、拓展思維等項目,這些練習項目指向教學目標,提示教學思路,其順序也體現了語文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為學生提供了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和路徑。從形式上看,統(tǒng)編教材的助力系統(tǒng)有豐富的呈現方式,每篇精讀課文后有思考練習題(包括“閱讀鏈接”和“資料袋”),略讀課文前有閱讀提示,一些課文中還有泡泡圖或者旁批,這些都是重要的導教導學系統(tǒng),是一步步扎實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支架,具有很大的教學價值。
統(tǒng)編教材課后思考練習題的設計遵循閱讀文章的一般規(guī)律,即從初讀整體感知到精讀理解感悟,同時聚焦某方面閱讀能力的訓練,其編排的順序大多體現了學習過程的導引,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該有“習題意識”,將課后思考練習題靈活融入課堂教學,以有效保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達成和落實。
統(tǒng)編教材課后練習一般有二至四題。第一題的關鍵詞是“讀”,大多指向了解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以四年級上冊為例,要求精讀的20篇課文中,除了3篇在“閱讀策略單元”,有17篇課文課后練習第一題都提出“朗讀課文”或者“默讀課文”的要求,這是要求學生學習課文要從“讀”開始,將讀后的思考指向課文學習的主要內容。例如,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一課,課后思考練習第一題是“朗讀課文,說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觀察得特別仔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后第一題“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更是直接指向整體把握。類似這樣的課后練習,完全可以放在預習或者第一課時“初讀,整體感知”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為精讀做好準備。而《西門豹治鄴》課后練習第一題基于本單元“了解故事情節(jié),簡要復述課文”這一語文要素,提出“默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并簡要復述課文”的要求,雖然也是指向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但并非一定非要放在“初讀感知”環(huán)節(jié),而應該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置,以達到讓學生以此為支架練習簡要復述課文的教學目標。
課后練習第二題的關鍵詞是“用”,大多結合本單元語文要素,或指向積累,或指向細讀品味,或指向學習方法運用,或指向關注表達形式以及思維提升,讓學生在“用”中經歷探究、掌握的過程。例如,四年級上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課后練習第二題就是要求學生填寫圖表,體會“我”的心情變化,指向單元語文要素“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體會人物的心情”。教學中,教師可以把這個練習融入教學設計,使其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抓手,讓學生經歷實實在在的閱讀活動,而不要將目光鎖定在所謂的“標準答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步步完成:首先是“找”,在課文中找出描寫“我”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語句,這要求學生熟悉課文內容,能迅速準確定位相應的語段;第二步是“品”,反復朗讀找出的語句,提取關鍵詞,關注動詞、標點、語氣詞,從中體會“我”的心情,感受心情的變化;第三步是“思”,在把排練節(jié)目和演出時心情的變化都梳理完之后,引導學生按照發(fā)展的順序把整件事連起來說一說,自然也就明白了“我”心情變化的原因,從而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完成表格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學習活動。當然,這一題可以重在填前指導,也可以重在填后交流,視學生實際情況而定,但無論怎樣,都應該重視在習題完成的過程中讓每一個學生都經歷扎實而完整的思考和嘗試的過程,因為,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就是在這種基礎性的學習活動中漸漸生長起來的。
課后練習第三、第四題的關鍵詞是“延”,大多是引導學生帶著課堂學習的收獲走出文本,或背誦抄寫以求積累,或遷移表達以求會用,或勾連生活以求拓展延伸,讓學生有更多彩的收獲與發(fā)展。例如,四年級上冊《走月亮》課后第三題是“讀一讀,再從課文中找出其他優(yōu)美生動的句子,抄寫下來”,學生通過前一題的學習,已經體會到什么是“優(yōu)美生動”,這時的“找”將會使基礎更扎實,這時的“抄”則會使積累更鮮活。第四題是小練筆:“讀讀課文第6自然段,說說‘我’的所見所想。你還記得月下的某個情景嗎?仿照著寫一寫?!币龑W生以第6自然段的學習成果為依托,選擇一個情景展開適當的聯想,通過對視覺、聽覺、嗅覺的細致描寫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的練習雖有一定難度,但卻是必需的,對有些學生的練筆要求不必太高,能體現訓練要點即可鼓勵。
統(tǒng)編教材助力系統(tǒng)的編寫不僅關注單元的整體性,還關注了學期、學年、學段的體系性。本文僅以四年級上冊教材為例,故在此談一談在同一冊語文教材中怎樣前后勾連,凸顯助力系統(tǒng)的體系性。
四年級上冊一共8個單元,除去學習策略和習作兩個單元,有三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涉及“課文主要內容”。第四單元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第七單元語文要素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第八單元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節(jié),簡要復述課文”。三個單元各有側重:第四、七兩個單元讓學生學習從不同角度把握主要內容的方法,第八單元則在此基礎上學習復述課文。
第四單元中《普羅米修斯》課后練習第二題要求“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講一講普羅米修斯‘盜’火的故事”,此次要求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內容,提出了“有序”的要求;第七單元中《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后練習第一題要求“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此次要求把握“幾件事”的主要內容,提出了“連貫”的要求;第八單元《西門豹治鄴》課后練習第一題要求“默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并簡要復述課文”,提出了“簡要”的要求。從以上梳理可以看出把握主要內容和復述課文內容的不同和聯系,要求是循序漸進的,同時課后練習題中還指出了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單元語文要素在某一篇課文中的落實,還要有整體意識,通過一步步的練習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逐漸進步,最終使得“語文要素”真正轉化為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1.泡泡圖
統(tǒng)編教材有些課文中穿插了泡泡圖,這些泡泡圖有的提示了學習方法,如《觀潮》中“讀這段話,我仿佛看到潮水來的樣子,聽到潮水奔騰的聲音”;《走月亮》中“讀到這里,我仿佛聞到了水果的香味”,這兩課中泡泡圖告訴了學生想象的方法,即讀文字時要調動自己的感官參與,就是仿佛“能看、能聽、能聞”,真正做到如臨其境。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讀到相關語段時讀讀泡泡圖,反觀自己是否是這樣做的,讓學生在閱讀、想象中感受想象的樂趣。還有的泡泡圖是對學習策略的概括,如《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課后練習第二題中泡泡圖寫道:“我發(fā)現有的問題是針對課文的一部分內容提的,有的問題是針對全文提的”,這樣學生將泡泡圖和問題清單聯系起來,很容易就掌握了提問的策略。教學中,教師不但自己要關注泡泡圖,還要引導學生形成主動關注泡泡圖、讀懂泡泡圖的意識和能力。
2.閱讀鏈接、資料袋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能忽略“閱讀鏈接”和“資料袋”這些教學資源,它們能幫助學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悟人物形象,幫助學生延伸閱讀視野。如《觀潮》一課,課文后的資料袋圖文并茂地介紹了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的原因;《爬山虎的腳》一課的資料袋呈現了圖文結合、做表格兩種形式的觀察記錄,可以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形式進行連續(xù)觀察與記錄,還可以討論兩種觀察記錄的長處與不足。再如,《蟋蟀的住宅》一文鏈接了比安基的《燕子窩》,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對比閱讀,認識觀察日記,為完成單元習作做好準備。同時還可以將《燕子窩》與《爬山虎的腳》的資料袋中的觀察記錄做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觀察日記和觀察記錄的聯系和不同,鼓勵學生嘗試寫連續(xù)觀察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