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市新北區(qū)奔牛實驗小學 李倩云
2018年12月,我有幸去南京參加了語文深度學習研討活動,在王崧舟、武鳳霞等諸位特級教師的講解下,我對語文的深度學習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郭華教授認為,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深度學習下,學生能夠?qū)W到這一學科的核心知識,參與全部的學習過程并能夠理解,從而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成為一個有創(chuàng)新性、批判性、獨立性以及具有合作精神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的深度學習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教師和學生選擇合適的單元主題,共同發(fā)現(xiàn)探究并與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
深度學習下的語文教育思維也發(fā)生了變化:學生成為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語文的教育活動重心由教師的“如何教”轉(zhuǎn)變?yōu)閷W生的“如何學”;語文教育活動的評價也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zhuǎn)變;語文教育空間由以前的“封閉性”轉(zhuǎn)向為“開放性”;語文教育組織轉(zhuǎn)型為教育者、學習者多元主體的“發(fā)展共同體”。
基于這些變化,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背景下,語文的教學方式也要進行適當調(diào)整。如今的社會,手機、平板電腦已經(jīng)成為人們的生活日用品,各種學習軟件如百度知道、知乎、說文解字等也讓學習更方便快捷,圖書庫的建立、網(wǎng)絡課程的普及……讓知識的傳播與接收觸手可及,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樣高效的學習方式不正與語文的“深度學習”相契合么?
很多教師在上課時常常把學生當成第一次接觸文本,所教內(nèi)容皆是淺顯簡單,他們早就了解的。其實在信息化的時代,學生早就接觸了海量的信息,通過預習,也早就了解了文章內(nèi)容,在這樣的前提下,對于學生的預習,就要進行一些前置性的布置。個性化的預習導航、前置學習單便應運而生。將本課的知識點有條理地設置為一個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解決的問題?,F(xiàn)以蘇教版語文五年級課文《金蟬脫殼》為例:
自學導航:
(1)自主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課文讀通順。
(方式選擇:①看著課文讀;②跟著錄音讀;③看著視頻讀;④)
小提示:課文錄音和視頻可以到網(wǎng)上查找。
(2)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小節(jié)讀一讀,再通過語音功能把你最滿意的一次朗讀分享在班級QQ群中。
(3)聽一聽別人的朗讀,并在班級QQ群中進行投票,選出你覺得讀得最好的人(可以自我推薦)。
圈出課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并想辦法解決。重點理解詞語意思:
金蟬脫殼協(xié)調(diào)抽搐 依依不舍。
(方式選擇:①查閱字典類工具書;②查詢漢典網(wǎng)站;③使用百度詞典軟件;④ )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梳理課文脈絡。
(方式選擇:①思維導圖;②找關(guān)鍵語句;③ )
觀察教師提供的熊貓吃竹子的片段并記錄下來。
(小提示:可以截你喜歡的圖片配上文字來記錄,也可以制作一篇美篇或者直接寫下來,等等)
自學導航分為四步,第一、第二步較簡單,利用推薦的學習軟件,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完成。學習軟件的運用,讓學生學習更方便快捷,通過QQ群的方式發(fā)送朗讀錄音,激發(fā)了他們朗讀的興趣,也讓每一個學生大聲朗讀成為可能,每一個人都參與學習活動,并成為學習的評價者,這也讓以前單一的教師評價變得更“多元化”。后兩步是選做題,提供方法建議,同時也支持創(chuàng)新,真正實現(xiàn)關(guān)注教師的“教”向關(guān)注學生的“學”的轉(zhuǎn)變,在激活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靜下心來自主解讀文本,推進深度學習。
我們知道,學生在學習中是否能夠深入地學習和思考,與教師的問題設計有很大的關(guān)系。教師的問題如果僅僅是機械性的思維含量不高的問題,就不能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也不能吸引學生投入學習中來。所以,教師的問題要有整體性、階梯性,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經(jīng)歷學習的過程。但是問題也僅僅是學生進行思維的腳手架,幫助學生去思考,引導學生找到方向,我們不能用自己所謂的標準答案去束縛學生。
如《天火之謎》(蘇教版語文五年級課文)一文中,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富蘭克林成功的奧秘是什么呢?引領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在這一問題下,結(jié)合趣味學習軟件,還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活動,引導學生個性化地探究、發(fā)現(xiàn)、感悟。
第一個活動:看一看。觀看雷電和靜電視頻,結(jié)合文本說說富蘭克林大膽推測的理由。通過觀看視頻的方式,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實驗環(huán)境的惡劣,進而了解富蘭克林勇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第二個活動:玩一玩。模擬操作,結(jié)合文本說說富蘭克林實驗的過程。通過模擬實驗的軟件,讓學生通過解讀文本、具體實驗,充分了解實驗的過程,體會作者寫作的精妙。
第三個活動:掃一掃。掃描并閱讀文本,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用現(xiàn)今最流行的掃碼工具,吸引學生去閱讀關(guān)于避雷針的有關(guān)信息,體會富蘭克林對于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
這三個活動學生可以任意選擇,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個性化”。當然,這是教師給予學生的活動方式,學生也可以依據(jù)自己的想法,創(chuàng)新性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讓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讓富蘭克林的形象深入他們的內(nèi)心。
兒童的思維十分活躍,教師就要把課上得活潑些、生動些,利用多種與學習有關(guān)的活動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自然地參與。
在新課標理念下,我們的課堂是動態(tài)生成的,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輔相成的。在課堂上,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對課堂上生成的知識進行加工內(nèi)化,是我們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關(guān)鍵。我們要成為智慧型教師,讓全班學生都成為學習的素材,在思維的碰撞中不斷產(chǎn)生新的理解,助力學生的成長。
在《裝滿昆蟲的衣袋》(蘇教版語文五年級課文)一文中,課堂一開始,教師就拋出問題:法布爾的雕像為什么要凸顯出他的衣袋?文章又為什么要以衣袋為題呢?以這樣的問題為引領,引發(fā)學生的高階思維,進而在整堂課中學生都會圍繞這一問題品讀課文,抓住文中語句細細體會。
在《金蟬脫殼》(蘇教版語文五年級課文)一文中,抓住關(guān)鍵問題“在金蟬脫殼的過程中,你認為哪種情景最奇特動人”,學生通過品讀語句,抓住比喻句和擬人句,以及蟬蟲的各種變化,體會出蟬脫殼的奇特動人。教師適當提煉、引導,讓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寫作時描寫有序、用詞精妙、描述形象這些寫作的奧秘。
在學習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在一旁幫助、指導。當學生遇到難題時,教師要及時進行指導;當學生不滿足現(xiàn)狀,主動向課外拓展時,教師要給予肯定并引導好方向;當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教師要及時點撥。學生始終站在學習的中心,教師與學生這樣的和諧互動,就是深度引領。
如果要把語文比作什么,筆者想,一定是大海。語文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語文學習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在學習其他學科時,也離不開語文知識的學習。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的學科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語文來源于生活,并為現(xiàn)實生活服務。語文這片大海,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連接著無數(shù)其他學科,其他學科也如大江大河般不斷豐富著更新著語文知識。
因而學習一篇課文,我們不能把它單純地當作一篇課文,而要延伸拓展出去,由一篇課文觸及一本書,如學習《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后,要引導學生去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由一篇課文引起學生對某一學科領域的興趣,如學習《秦兵馬俑》(蘇教版語文五年級課文)一文后,要引起學生對兵馬俑以及這段歷史的興趣,有可能還會引起學生對軍事、謀略的探究……信息技術(shù)迅速改變了語文學習生活。海量的閱讀資源觸手可及,讀者與作者是平行的,閱讀與表達高度交融,成為人與人交流的時尚。利用信息手段,學習變?yōu)橹鲃拥奶骄窟^程,更有廣度、有深度的語文學習才是當今語文所要追求的。信息化,讓學習真正發(fā)生。
就像成尚榮先生所提出的:教學改革絕不能止于有效教學,教學的根本性變革在于以學生的學習為核心,是“讓學”。深度學習的奧秘是:貴在參與,重在思考,妙在引領,巧在拓展。在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的新時代,讓我們用數(shù)字化的手段,讓學習走向深度,讓學生真正站在學習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