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蓉(臺州市第一中學,浙江臺州 318000)
筆者嘗試開展的《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推進活動,基于高中語文“名著節(jié)選課教學向原著閱讀整體拓展”的活動開展策略,以蘇教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中的《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作為閱讀切入點進行實施。實施路徑包括課堂和課外兩個層面:課堂教學層面,采用的是“以點帶面,引發(fā)閱讀興趣”導讀課和“生生共讀,拓展閱讀寬度”“師生共讀,豐富閱讀體驗”的推進課;課外活動層面,利用“課前閱讀分享”“閱讀沙龍開動”“讀書評論匯總”等各種形式的交流分享,讓學生獲得閱讀體驗。
【課時安排】
1課時。
【活動目標】
1.激發(fā)《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興趣。
2.明確本次《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切入點(既是《林黛玉進賈府》課內教學課,又是《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導讀課)。
【教學環(huán)節(jié)】
1.聽蔣勛講《曹雪芹與〈紅樓夢〉》前五回,明了《紅樓夢》作為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神奇之處:前五回明示人物命運結局和主要人物基本性格特征。
2.結合文體特征,落實基本教學內容:賈府的典型環(huán)境,寶黛相逢的經典情節(jié),主要人物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首次亮相。
3.結合課題研究方向,以賞讀主要人物作為任務驅動,激發(fā)《紅樓夢》整本書閱讀興趣點。
核心提問:曹雪芹筆下“與眾不同”的林黛玉和王熙鳳,各自以何特點引人注目?作者的落筆點有何不同?
分析引導,得出如下結論:
共同評價:與眾不同。
不同特征:(1)林黛玉——著意的是“形容”,也就是人物肖像中的“容貌”部分,而非“服飾”部分。從“罥煙眉”到“含情目”,從“淚光點點”到“嬌喘微微”,只著意黛玉的氣韻神情,而對其“穿戴竟無一字提及”,“虛多實少,絕去形摹”。原因很簡單,黛玉的非凡魅力,本不在其外部妝束,而在其精神氣質——書卷氣,靈秀氣,孤傲氣。其外在形象、芳華氣度,也恰與鳳姐的“俗”氣形成鮮明的對照。(2)王熙鳳——著意的是“打扮”(即服飾)。由“頭上”而“項上”而“身上”而“下著”,這“通身的氣派”(鳳姐贊黛玉語),非“珠光寶氣”不能槪括,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俗不可耐”。文中固然也有“三角眼”“吊梢眉”“粉面”“丹唇”等容貌方面的描繪,卻無論如何也無法搶過她全身珠寶的風頭。
結論:同為貴族女子,她們兩人卻以迥乎不同的東西來引人注目。一“形容”一“打扮”,點滴之筆極盡兩人性格。
【課時安排】
5課時+課外。
【活動目標】
充分賞讀人物形象。
【具體安排】
《紅樓夢》人物命運結局和人物性格特征先定性的寫作特點,為以人物為導引指導《紅樓夢》閱讀提供了可能性。針對《林黛玉進賈府》里首次出場的人物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請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人物選取相關章節(jié)閱讀,要求每周完成一個任務閱讀,并利用一周一次的閱讀課作點評導引,由點及面地拓展閱讀寬度。同時,啟動小組共讀共研模式,為下階段的交流分享作好準備。
【各環(huán)節(jié)閱讀任務】
第一環(huán)節(jié):利用目錄閱讀法梳理相關人物的章節(jié),確定深度閱讀內容(1課時)。
第二環(huán)節(jié):深度閱讀,細讀人物(2課時)。
1.建立人物信息檔案。
2.撰寫人物傳記。
第三環(huán)節(jié):精讀(2課時)。
1.摘抄3~5處精彩片段,圈點批注。
2.畫人物賞析思維導圖。
補充推薦紅學專家脂硯齋、張愛玲、劉心武、周汝昌、蔣勛等的相關材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活動目標】
分享閱讀收獲,拓寬閱讀體驗。
【教學內容】
共聊紅樓你我他——《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成果分享會。
本次《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推進活動為期兩個月(利用每周一節(jié)的閱讀課開展教學),回望過去,頗多感慨!
導讀課的激情引導固然重要,然而能夠讓名著整體閱讀落到實效的還要靠閱讀推進課。推進課的重要使命是關注學生的閱讀反應,及時疏解閱讀困惑,指向閱讀重點,探討閱讀主題,促進學生讀思結合,有效地進行深度閱讀。成功的閱讀推進課不僅能提供學生感受文本所需的知識、閱讀理解的方法和技巧,同時能幫助學生有階梯地提升、擴展閱讀能力,從而讓學生打通思維,形成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正是因為有了閱讀推進課帶來的閱讀廣度,學生對人物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課堂的片言只語,而是能暢所欲言,說出基于原著的獨到的人物解讀。如有學生說“我要為王熙鳳正名”,一反常人對王熙鳳作出的“刁鉆圓滑”的評價,并結合她生活的時代和家庭,說出了她作為女人的無奈,進而認為“熙鳳強大自我是必需的行為”。又如有學生讀完《紅樓夢》后,指出賈寶玉叛逆的不徹底性以及造成這種不徹底性的原因:“無奈其叛逆之風深受時代局限,無出處可尋;其妄圖擺脫社會桎梏,而又離不開貴族階級。其乃矛盾共同體,于封建主義之背叛不可能徹底。他絕望又無可奈何,一種孤獨感和人生轉瞬即逝的破滅感、滄桑感,透著詩人氣質,散發(fā)出感傷的氣息,彌漫著虛無主義。這就決定了《紅樓夢》注定的悲劇結局?!?/p>
閱讀是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方式。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的思想,是閱讀的主產品。當我們撇開教輔用書的一家獨言,“我以我心讀名著”,閱讀的體驗就會不斷豐盈,自己的思想就會不斷成熟。
大數(shù)據時代,教師的角色不應該是信息的搬運工,應該是一個思維的引導者!當引導工作結束,教師完全可以“退居二線”,把講臺交給學生!兩個班兩場閱讀分享會,四位主持人,十二位閱讀小組長,八十多位參與其中的閱讀者,每個人都會讀出不同的感受。通過悅讀沙龍暢聊讀后感受,借助讀書評論再現(xiàn)深層感悟,學生樂于表達自己的收獲、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發(fā)現(xiàn),分享讀書的快樂。閱讀的樂趣不僅僅來自閱讀作品本身,還來自于閱讀后的分享與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