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坪山區(qū)中山中學 廣東 深圳 518000)
專項化教學:是通過專項體育課發(fā)展學生的專項體能、專項技能和一般身體素質。專項化教學更重視運動技戰(zhàn)術能力的組合應用,不過分強調全部學生都要高標準的掌握單一技術動作后,才進行下一個技術單元的學習。體育專項化教學的核心是教學,是以培養(yǎng)學生運動興趣、發(fā)展學生體質健康、運動能力、健全人格培養(yǎng)等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根本目標的。它區(qū)別于以訓練為核心的,以培養(yǎng)體育競賽能力、輸送體育后備人才為目的的專項訓練課。二者的教育指導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學組織形式,教育教學評價都有著顯著的區(qū)別。
專項化教學模式:在體育專項化教學理念指導下,為完成體育專項的單元教學目標,發(fā)展學生的專項體能、專項技能和一般身體素質而設計和實施的相對穩(wěn)定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型。
當前,“體育新課改”的眾多理論與實踐研究者,共同提出了體育課程現(xiàn)狀存在的“三大問題”,即:學生體質健康下降、學生沒有掌握一項運動技能、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
學校體育教學的開展主要依據和參考體育與健康 《課程標準》,沒有指定的通用教材。目前,體育課仍然存在著由于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學目標不清晰,教學內容排序不合理而呈現(xiàn)出的混亂現(xiàn)象,比如多個運動項目技術單元交叉進行,項目多、內容少、教學組織形式缺有效途徑、無方法手段等。
體育課時目標、單元教學目標的設計既要從學科的角度,重視體格健美、體質健康、運動能力的培養(yǎng),也要從課程的角度,樹立長遠的“課程意識”目標,重視人格健全、意志剛強的錘煉。體育教師應當深入理解“目標引領內容與方法”的思想,學習目標全面對接學科核心素養(yǎng)。借助體育學科立德樹人、通過體育課程展示素養(yǎng),才是真正落實體育課程標準、課程綱要的精神和要求。
在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踐中,忽略了結構化知識的技術學習與應用。簡單的將一項運動技術作為一個教學單元,再分為若干課時,缺乏系統(tǒng)的思考和研究運動項目的完整性和銜接性,導致學生只是學習了單一的技術動作,卻不會運用和比賽。非持續(xù)性是指不同的教學單元之間沒有內容的銜接,沒有按照“教會、學會、常賽”的原則,進行結構化的組合技術的技能學習。所謂的“單一運動技術中心論”就是以運動技術為中心,過分強調技術動作的規(guī)范性,使得體育課變成了訓練課,課堂練習內容重復乏味。此外,還存在著與“運動技術中心論”相對立的,淡化運動技術教學過程的錯誤教學理念,這種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實踐扭曲了體育課程的性質,混淆了體育課的學科特點與活動課的本質區(qū)別。由此出現(xiàn)了大量的不符合體育學科特性的、不能體現(xiàn)體育教育功能的無實效性的錯誤教學內容,把活動課當體育課,把體育課上成了活動課、游戲課、訓練課。學生沒有享受到運動參與的樂趣,沒有掌握一項運動技能自覺組織參與課余體育比賽和鍛煉的能力,體質健康自然受到了威脅。
較低的運動負荷、較短的體能練習時間,不能達到體質健康促進的有效目的。無論是新授課還是鞏固課都必須保證學生適當的體能練習時間,運動負荷的大小主要是通過運動強度和密度來體現(xiàn)的。有研究表明,每節(jié)體育課要至少保證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時間,一節(jié)體育課的平均心率是140-160次/分鐘。體能練習的內容以全方位的身體素質鍛煉為宜,既要全面考慮學生的耐力、彈跳力、靈敏性、爆發(fā)力、力量等素質,也要考慮學生的上肢訓練、下肢訓練、全身循環(huán)綜合訓練、組合訓練等等,充分做好學生體能的有效補給。
因此,我們倡導實施體育專項化教學模式研究,在該模式的指導思想下教會學生運動技能,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并能樂于常賽。只有學生在運動的真實情境中運用技能、獲得成就感,真正享受到運動的樂趣,學生才能夠積極參與、樂此不疲,學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保證。
“認為體育教學模式就是一節(jié)體育課,一節(jié)體育課就代表一種教學模式”的觀念,是對體育教學模式與體育課的關系的狹隘理解。體育的學期教學計劃都是由若干個教學單元組成的,單元是教學計劃的基本單位,也是教學模式的載體。體育教學模式的運用過程都是由單元教學目標開始,按照一定的教學程序設計教學過程,單元教學目標的完成是體育教學模式操作流程的最后階段,也就意味著單元教學活動結束。教學過程的長短是受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難度、學生的掌握情況以及學校場地設施等條件共同影響的,一個教學單元的容量決定了該教學單元的體育課的課時數。所以,制定單元體育教學計劃就要著重把握教學內容的技術結構以及重、難點;認真分析教學內容與學生發(fā)展之間的聯(lián)系,根據有限的課時,做好課時數的內容分配,使得每課次重、難點的前后聯(lián)系緊湊有效以發(fā)揮最大的教學效益。
但是,把實施體育專項化教學模式的過程完全理解為是將體育教學過程“模式化”,這樣的認識是不科學的。雖然體育專項化教學模式具有可模仿性,易被教師模仿;提供了穩(wěn)定的教學過程結構和教學在時間上展開的邏輯步驟,具有可操作性和穩(wěn)定性,但并不表示體育教學過程是一種死板的、一成不變的,體育專項化教學模式是隨著教學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也會隨著體育教學各種外在條件的變化相應地進行調整。因此,體育專項化教學模式不等同于將體育教學模式“模式化”。
改變體育課堂內容陳舊重復、無運動量、無技戰(zhàn)術、無比賽的不良格局,打破“上了12年體育課什么技能都沒有掌握”的無效體育課堂教學體系,建立系統(tǒng)、完整、遞進、有效、符合初中生身心特點的專項化教學體系,是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三位一體”目標,推動學生體質健康促進、運動技能掌握、健全人格培養(yǎng)的重要舉措。專項化體育教學模式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單元教學設計中重視結構化的組合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善于創(chuàng)設真實復雜的情境教學,引導學生在比賽中發(fā)揮專項技能,培養(yǎng)學生敢于比賽、并樂于常賽的意志品質。
“體育新課改”強調要改變傳統(tǒng)的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練習時間和空間。體育專項化教學模式有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引導學生掌握運動技能、技戰(zhàn)術應用得當,培養(yǎng)學生自覺參與運動競賽的能力和意識,是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能適應體育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課程結構的改革。
依據國家教體藝[2011]4號文件精神,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期間必須掌握好2項體育運動技能,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能力,完成國家體育終極培養(yǎng)目標。體育專項化教學不僅能落實運動技能培養(yǎng)的目標,而且能教會學生在復雜多變的體育比賽中合理運用技戰(zhàn)術,靈活處理比賽場上的突發(fā)情況以及組織課余體育比賽鍛煉的能力。學生能在比賽中發(fā)展情感交流能力、團隊精神以及合作共贏的意識。
體育教學過程是一個多目標、多層次、多形式的過程,而體育教學模式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完成教學目標的條件和程序,預示教學的結果,提高教師對課程理念、課程教材總體把握的自覺性,增強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程序的系統(tǒng)性,使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雙向互動環(huán)節(jié)清晰明確,從而達到增強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和反思下,專項化教學模式的設計與運用朝向重視和培養(yǎng)學生的專項體能、專項技戰(zhàn)術能力與應用、終身體育能力等體現(xiàn)學生體育綜合素養(yǎng)的趨勢發(fā)展,構建適宜體育學科要求的專項化教學模式,對工作在學校體育一線的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體育教師必須適應新課程所帶來的課程思維、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質的變化。因此,為了保證中學體育的教學效果,有必要加強專項化體育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應用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和反思下,中小學體育教學模式的設計與運用朝向重視和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投入、終身體育能力等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的趨勢發(fā)展,建構適宜體育學科要求的專項化教學模式,對工作在學校體育一線的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體育教師必須適應新課程所帶來的課程思維、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質的變化。新課標實施過程中,體育教學模式在新思想、新理念、新方向下呈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初中階段實施體育專項化教學,對體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要求很高。目前沒有供師生共用的專項化教材,即使有運動專項讀本,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到體育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運動基礎能力,整合專項課程資源,做專項化課程教學的開發(fā)者和設計者,甚至需要編寫符合初中學段、學校實情的專項校本教材或案例。
因此,體育專項化教學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形式之一,它是積極踐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的重要舉措。將教學改革變成課程改革是把專項化教學提升到課程領域的新高度,對進一步促進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走向規(guī)范化、科學化具有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