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蜻 楊健科
(云南農業(yè)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51)
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也逐步提高,中國逐步成為世界最大經濟發(fā)展體系和最大消費潛力國家,近年來,陸續(xù)到中國的留學生也越來越多。他們除了被中國經濟的潛力所吸引,更多的也是中國風在全球流行,讓他們對古老的中國文化產生好奇。特別東南亞地區(qū)和中國周邊的國家來華留學生尤勝。面對這種情況習總書記曾在19大的報告指出走文化自信道路,面對如此好的時機,我們更應該展現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喜愛中國。此篇文獻將對于目前面對留學生傳統(tǒng)武術課程設計做出理論探討。
特別是近幾年來,針對留學生的課程設計。在知網上進行檢索,總體來說對此所進行研究的論文較少。結果發(fā)現,截至目前,關于留學生語言教學的有182篇,其中期刊144篇,碩士研究論文38篇。對于留學生體育運動相關教學的論文就只有10多篇,與武術教學相關的有30多篇。相對來說,留學生武術教學這一塊區(qū)域研究很少。本文總結各項體育運動課程在留學生開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一個大致的理論探討。對于留學生在中國接受中華傳統(tǒng)武術課程的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接下來將從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學習動機是學習的目標實現的原因。劉貝(2017)在《新疆普通高校留學生武術教學現狀調查研究》論文中討論到其留學生以中亞國家為主,其中以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留學生人數所占比例最多,這與新疆地理上與之相鄰,文化、風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與之相近等有很大的關系,但是也有少部分留學生來自東南亞、歐州、非洲等國家的留學生。通過調查發(fā)現留學生對于課程的選擇是通過影視節(jié)目,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充滿好奇和喜愛,想要更多的了解中國文化。所以對于傳統(tǒng)武術課程的開展都表示很大興趣。張倩(2014)的研究發(fā)現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留學生大部分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感興趣的比重增多且愿意深入學習,但不足的地方是很多人對于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興趣只停留在武術的技術教學上,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等知識了解很少 。此外,王振興(2013)也表示留學生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的學習動機比重更大,研究得出在傳統(tǒng)武術教學上也要加深武術文化的文化普及。吳霞(2011)研究表明針對不同學歷的留學生學習中華傳統(tǒng)課程的目標不一。例如在武術動機調查中,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接受調查問卷,在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博士生更加注重其強身健身的功能,而研究生和本科生則更加偏重其攻防技擊性,對武術更多占愛好成分。總結上述,針對不同地區(qū)來的留學生和不同年紀的留學生來說,他們對于中國傳統(tǒng)武術課程的學習興趣有相同處也有不相同處。這就要求我們在開設此種課程前充分做好充分的調查。針對不同地區(qū)來的中國留學生分開教學,充分了解其特點,結合留學生的特點針對展開教學活動,盡量保證課程內容的設置是學生所喜歡的。
經過文獻分析,留學生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課程已經在我國各大高校已經開展很久,但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很多學者都對其教學課程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大致的總結如下:
李可有研究指出應根據留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選擇具有實用性、針對性的課程內容,滿足留學生的興趣的條件下傳授中國傳統(tǒng)體育的文化、技能和鍛煉方法,讓外國留學生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領會中華民族精神。王想成(2013)現狀是教師的綜合素質不夠,例如有的老師光是技能型的,在中國文化基礎知識的積淀有欠缺。有的老師光是理論型的但在教學技術、教學方法、教學經驗和應變能力等方面又欠缺。尹好好(2013)在論文中指出對于教學設計大多數都是在基礎理論上,只限于單純的生字、語法、結構的練習,很少結合中國文化特點、社會風俗和人情習慣來給留學生介紹中華傳統(tǒng)文化。李蘇恒(2018)對于留學生教學設計提出情境教學的構想,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情境,讓學生融入其中,使學生自己去主動參與并且想去了解更多的中華文化。信可思(2013)指出相關傳統(tǒng)文化對外教材編制欠缺專業(yè)性和權威性,或說是單一化、片面化。強調留學生課程應注重課程各元素的文化性,結合留學生本土文化設置課程。在課程實施中注重傳統(tǒng)與現代文化的融合。按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接受規(guī)律設計與管理課程,同時要避免文化工具主義和留學生課程中狹隙的文化主義。這種觀點非常新穎,是眾多相關研究不可多見的,但卻道明了當代留學生教育的弊病。
面對現如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所面臨的問題大概有三個方面:(1)教學內容設置單一;(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做好因材施教,沒有結合實際情況了解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授課老師和留學生在課上和課下交流很少;(3)課程設計當中沒有考慮留學生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了解度,結合皮爾杰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去設計課程。因此造成課程難度過大,導致很多留學生對此出現厭學的狀況。例如:武術教學中以24式太極拳,對于沒有中華文化基礎的留學生來說套路的走向以及為什么要有轉向和方位的變化,在課上是很多老師沒有說明和讓留學生很好理解的。而且每個動作的攻防技擊含義,因為語言溝通方面的問題,也沒有在課堂上講述。因此在教學過程消磨了留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耐心和興趣。對此張磊子(2016)就指出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和太極文化內涵分析兩方面指出將太極拳攻防原理引入教學的必要性,并且主張把武術段位制推廣到武術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范金玉(2010)則是提出根據所在高校與留學生本校的教育合作戰(zhàn)略來進行的教育計劃實施。這就是說把傳統(tǒng)武術課程規(guī)劃進入留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中。這算是一種干預手段,讓留學生主動去學習傳統(tǒng)武術課程。張雪婷(2015)提出在課程內容設置上結合兩國文化的共通性設計課程內容。李可指出根據留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選擇具有實用性、針對性的課程內容,滿足留學生興趣的條件下傳授中國傳統(tǒng)體育的文化、技能和鍛煉方法,讓外國留學生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領會中華民族精神。
楊原關于武術教學改革的研究中指出武術教學中不適應需求、一刀切的課程設置和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等弊病。也有學者指出在武術教學中文化教育引導也很重要。對于有些以競技武術和散打等缺乏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意蘊的現代武術為教學內容的現象提出以身體體悟作為教學途徑,這種方法也適用于留學生以身體體悟為體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還有學者提出留學生課程實施上配樂和表象訓練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武術學習興趣,從而有利于武術動作技能的形成,促進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主動性,同樣適用于外國留學生的武術教學。
經過以上總結,在課程實施上教師應該在教學方面營造情境教學模式,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場景中,并結合留學生自身文化特點,同時又添加一些中國元素,創(chuàng)建一種中西結合情境教學模式中教授一些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留學生在一個舒適融洽又新穎的環(huán)境中學習。在課堂上老師的言語引導和肢體動作示范也特別重要。在此過程結合眼神交流和有意無意注意等多種教學方法結合。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學習內容。在一定課時的教學后,組織一定的段位制考核和學分鼓勵機制,讓學生有足夠的學習動機。另外,例如針對于武術動作的學習可以與互聯(lián)網教學翻轉課堂相結合,課程的錄播讓學生可以課下根據視頻模仿,同時,在數據后臺監(jiān)控到學生的課后復習情況,課上布置一定量的作業(yè),讓學生課后自己互相記錄,并且上傳到老師郵箱,讓老師可以觀察到學生的課后練習情況。再根據反饋,下節(jié)課對其課程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和修改。
留學生的教學評價除了一定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理論考試30%,還有平時成績30%,以及技術考核的40%。同時對留學生進行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學習前后的兩次問卷調查,經過專業(yè)的分析和平時的監(jiān)控可以讓表現對傳統(tǒng)武術文化很有興趣的學生中挑選一兩個給予他們一定的薪酬,幫助老師教學。在后續(xù)的期間繼續(xù)對其進行培養(yǎng),如果幾年下來考核及格也可以將其應聘,讓其回本地孔子進行傳統(tǒng)武術教學。并制定一定的定期回國考察培訓計劃。讓其能夠繼續(xù)服務我國傳遞中華傳統(tǒng)武術。并且可以依據其表現考核,可以授予更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其能夠很好的傳播中華精神。
留學生教學一直是對外教學討論的熱點問題,在前面學者的研究基礎上進行此次討論。但通過文獻查找發(fā)現這方面的發(fā)展還是不容樂觀,需要更多的人去實踐和為之奮斗。面對留學生的教學問題,我們更多的是給留學生心里埋下一顆種子,讓他們對中華傳統(tǒng)武術產生更深的興趣,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主動的去了解中華文化。同時也帶動中華文化的傳播和消費。習總書記在19大已經提出現在中國要走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全世界高速發(fā)展,全世界人民都關注中國的情況,這是發(fā)展我國文化自信的好時機。希望此篇綜述能在一定的方面提供理論支持。